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行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其独有的及时性和互动性不仅满足了广大受众的需求,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传统媒体的影响力,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舆情环境下的电视媒体宣传方式拓宽了传播渠道的同时,也增强了舆论宣传的引导能力。本文基于舆情环境下电视媒体舆论引导力的优势及面临的挑战,进一步提出了电视媒体舆论引导的发展策略,以提高电视媒体舆论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孔利君 《青年记者》2022,(6):107-109
本文以马鞍山市网络舆情治理的经验为基础,总结自媒体时代地级市网络舆情应对处置的变化,反思存在的困难与挑战.本文认为,当下地级市从"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思路出击,积极探索了包含网络舆情监测、转办、引导的多角度、全方位的"善治"策略,有效提升了政府网络舆情治理能力和效果,对于巩固地方政府权威性、提升政民良性互动有着重要...  相似文献   

3.
区县级舆情的应对和引导同全国性的舆情相比有一定的特殊性,民众关注的重点和舆情发展的不确定性都有所不同.本文以"西安市长安区变电站爆炸事件"为例,探讨公共安全领域的突发性事件中舆情的发展情况,观察在此事件中舆情传播的媒体特点和民众所关注的重点,以此作为区县级舆情引导机制研究的范例.  相似文献   

4.
刘毅 《青年记者》2016,(32):6-7
以大众传播和公共信息生产为己任的媒体业,诞生之初是一个具有清晰边界的行业,由传统媒体垄断.但在今天,媒体正经历着"去边界化"的嬗变,其行业界限正逐渐模糊.本文审视媒体行业嬗变对舆论场域的影响,解读技术发展给舆情引导带来的契机,探讨如何引导社会舆论的互动融合,在舆情研判、监测、舆论对冲、关系共同体的建立及融合导向等方面进行分析,为融媒时代舆情响应机制的建构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以来,由于媒介资源和内容生产权威性的绝对优势,加上充分利用全媒体传播,地方电视媒体尤其是湖北广电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得到极大提升.后疫情时代,媒体竞争将更多的在互联网领域展开,地方电视媒体仍会面临央视和新媒体的强力冲击,生存压力将进一步加大,需要不断完善传播方式,提升内容优势,拓展传播...  相似文献   

6.
张齐建 《东南传播》2013,(3):131-132
在舆论监督和舆情引导中,地方新闻媒体作用巨大却很难发挥,地方新闻媒体从业人员有意无意中背离新闻伦理,导致媒体公信力下降,使地方媒体在进行舆情引导时处于尴尬的地位。如何使地方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真正落到实处,使其从业人员注意恪守新闻伦理,从而使地方新闻媒体在保一方稳定、促一方和谐发展中起到应起的作用?本文对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作为主流意识形态聚集地,高校如何做好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是当下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融媒体是指各种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等方面进行整合,实现共融的新型媒体。为了能够做好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高校可以结合融媒体时代的特点和需求,对网络舆情引导机制进行健全和完善,以此来提高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本文就融媒体时代下,如何建立健全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希望能够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8.
王松林 《传媒》2018,(5):87-89
后真相是指在互联网新媒介发展背景下,公众对事件真相的认知和判断会忽视事件的真实状况,受到情感、情绪的影响,并倾向于表达对事件的情绪化立场和观点,这对舆论引导形成了新的挑战.为此,后真相时代的舆论引导,需要发挥主流媒体的舆论引领责任,及时传播权威新闻事实;把握公众信息认知规律,注重公众情绪的理性引导;合理规划社会正向舆情信息,及时化解负面舆情.  相似文献   

9.
图书馆如何为地方政府提供媒体舆情的监察与分析服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资讯时代,掌握媒体舆情可以帮助地方政府了解社情民意,进行科学决策。该文分析了地方政府对媒体舆情掌控的需求,并结合广州大学图书馆为地方政府部门开展媒体舆情信息服务的具体实践,探讨图书馆如何构建面向地方政府开展媒体舆情监察与分析信息服务的机制。  相似文献   

10.
徐忠 《传媒》2015,(14):41-42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地方电视媒体具备贴近群众生活的先天优势.地方电视媒体要想全面履行社会职责,充分彰显地方电视媒体的创造力,树立地方媒体的公信力,就必须全面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近年来,各地电视台在践行群众路线上进行了诸多有益尝试.地方电视媒体在践行好群众路线方面各显其能.本文结合吉林电视台、攀枝花电视台、钦州电视台、日照电视台等地方电视媒体的具体栏目,探讨地方电视媒体践行群众路线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王勇 《中国广播》2009,(11):76-78
当前,网络舆情与网络舆情事件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现象,正在引起广大媒体及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为什么网络舆情能够节节攀升,又为什么能够频频引发网络舆情事件?这其中必有其值得媒体思考和借鉴的地方。本文试图围绕这一命题,从广播等媒体的角度做一分析和探讨,以便开启思路,汲取营养,促进广播的自我改造和提升,使之在面对社会舆情滚滚涌来的新形势下,能够更好地发挥其宣传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张莉 《青年记者》2017,(14):12-13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论坛、博客、交友网站、微博、微信和自媒体平台渐次出现,网民数量大增.截至2016年底,仅新浪微博的活跃用户就达到了3亿个.与此同时,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备受质疑.近年来的重大舆情中,绝大多数的不实信息都源于网络传播.报纸、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受制于信息传播方式,无法与网络抢速度,在舆情引导中处于被动地位.加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提高“把关人”在舆情引导中的主导作用,是实现信息质量和速度齐头并进的重要保障,也是政府有关部门和传统媒体应当担负起的传播责任.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表达自由与社会开放的大环境下,在web2.0媒境、全球化语境与中国风险社会环境的语境下,加强传统主流媒体的舆情引导创新具有紧迫性。CCTV2《今日观察》栏目以舆论聚焦、平台构建和舆情辐射的话语传播,创新性地构建新闻评论4.0传播范式,推动中国新闻评论的创新发展,是经济舆情建设平台的一个蓝本、电视经济评论栏目的一个精品和主流媒体传播的一个范式,是中国新闻评论发展的积极方向。  相似文献   

14.
随着电视媒体的普及.电视的大众文化功能不断凸显。电视媒体离不开地方民俗,因为电视传播与民俗传播有着高度的趋同性。民俗文化使电视这一大众媒体具有更强的亲和力.从而受到广大民众的欢迎。民俗文化所具有的通俗易懂、真情和谐,让观众喜爱。传承民俗文化,取悦于民众,引导民众,是地方电视媒体发展的根本。  相似文献   

15.
当今社会,新型网络媒体层出不穷,当中发展最快的属自媒体,自媒体的迅速发展对高校网络舆情管控工作的传统模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也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财经类高校因其固有特征,在自媒体时代,其网络舆情管控与引导需要更有针对性的调整策略。本文通过探究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形成规律以及财经类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特征,寻找自媒体应用与财经类高校网络舆情管控与引导的规律和方法,力求在理论建设及实践方法等方面对高校网络舆情管控与引导工作做出探析。  相似文献   

16.
杨维东  曹兰 《传媒》2018,(13):64-67
社交媒体催生新的传播格局,使突发事件的舆情传播呈现出瞬时爆发、难以预测、破坏力强等特点.本文在审视舆情事件生成的动因、演变规律及消亡规律的基础上,构建了社交媒体时代突发事件的舆情治理新范式,提出应建立舆情生成期的预警机制、健全舆情扩散期的引导机制、完善舆情消减期的善后恢复机制.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地方电视媒体已逐渐建立起较强的突发事件舆论导向意识,但在着手进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时,其方法手段仍有待提高。本文以"10.1"坎市永兴林场煤矿透水事故报道为例,围绕如何发挥媒体议程设置功能进行深入探讨,以期提高地方电视媒体在地方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引导能力。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突发公共事件频发,易引发社会舆论,甚至导致社会恐慌。新媒体的到来改变了传统的舆情环境,也给主流媒体对突发舆情的引导、处置带来了挑战。主流媒体在此类公共事件的舆情引导中应当坚守信息发布者、舆论引导者和利益维护者三重角色,切实保障受众的知情权,正确应对及引导网络舆情。2018年,我国"长生疫苗"事件所引发的大规模网络舆情能得到及时有效处理,体现了主流媒体在社会突发公众事件中舆情引导的作用。本文以此事件为分析对象,探讨主流媒体如何积极、正确应对网络舆情,并为主流媒体如何正确把握舆情导向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突发事件具有突然爆发、不可预知的特性.地方电视媒体应对突发事件,要充分发挥"喉舌"功能,做好舆论引导;要建立突发事件新闻宣传应急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协调组织能力;要坚持实事求是,始终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要发挥电视媒体的独特优势,树立媒体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20.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作为廊坊等各地方政府管理重要组成部分,应能够结合融媒体环境下社会发展趋势,对网络平台舆情控制与引导重要性建立正确认识。做到快速获取引发事件原由,并深层次研究舆情产生的规律。依托于大数据技术,加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舆论表达与引导手段。并积极建设完善信息化平台,进一步强化网络舆情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