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闻一多先生的《死水》,是新诗史上一部较成功的格律诗集,对新诗的格律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新诗格律的关键在于建立一定的句式,即所谓“建行”,至于押韵方面,虽然也很重要,还是次要一点的。闻先生在诗集《死水》中,就着力于格律句式的建立,并做出了宝贵的贡献。分析《死水》集中的各种格律句式,总结其经验与教训,对  相似文献   

2.
闻一多的诗集《死水》是新格律诗在艺术上的典范之作,他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了自己的文学主张——诗歌创作的“三美”原则:建筑美、绘画美以及音乐美。《死水》作为这本诗集的代表作,不仅体现了诗歌三美的创作原则,同时也是中西艺术合璧的结晶。这正好印证了闻一多在对郭沫若的《女神》的批判中所说的话:“中国新诗……不要做纯  相似文献   

3.
赵燕翼同志没见过闻一多先生,但读过他的诗集《红烛》、《死水》,珍藏了闻一多先生的木刻头像。他受闻一多先生影响拿起刀笔走上文艺和革命的道路。他一直把闻一多尊为“心中的老师”,写了一篇文章登在《群言》上。我也从未见过茅盾先生,但我有《茅盾文集》乃至《全集》,其中的很多作品我曾反复研读过。更为难得的是,在我还是学生时,以及后来当了教师,茅公曾数次复函赐教,并为我荐发作品,直到他逝世前几年还帮我审定  相似文献   

4.
一九二六年,闻一多在《晨报诗镐》上发表了《诗的格律》,提出“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闻一多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对这三种“美”作了努力的探求,被人们称为“格律诗派”。不过,如果认为闻一多诗歌的主要艺术特征是格律性强,这是不全面的、不确切的。闻一多留下的诗集有《红烛》和《死水》,《红烛》的一百多首诗符合闻一  相似文献   

5.
<死水>是闻一多最具代表性的诗篇.诗人把1928年出版的诗集定名为<死水>,便是诗人对此诗特别看重的证明.然而,对<死水>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褒贬不一.我以为,对该诗的理解,要想与诗人原意不悖,须细细体味原诗.  相似文献   

6.
诗歌《死水》是闻一多先生的一首代表作。闻一多先生于1922年7月赴美留学,1925年5月离美返华。这首诗,最初发表在北京晨报副刊《诗镌》1926年4月8日出版的第3号上,诗后注明写作日期是1925年4月同时发表的,还有一首《黄昏》。(参见1948年开明书店出版的《闻一多全集》“年谱”,以下不注明出处的引文同此) 1925年4月,诗人明明还在美国。但不少评论似乎都忽略了这一点!北京出版社《阅读和欣赏——现  相似文献   

7.
吴星 《现代语文》2006,(1):52-53
《死水》是闻一多诗歌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但是,对这首诗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尤其是对“死水”的象征意义的解释,更是尖锐对立,不可调和:有人认为,“死水”是美国社会的象征,也有人认为“死水”是当时中国社会的象征,还有人认为“死水”是北洋政府的象征,等等。笔认为,这些解释,都有其合理的因素,但都不够全面。如果我们能够结合闻一多先生的生平和思想的发展历程,综观《死水》创作、发表到结集出版的各个不同阶段,便不难发现,“死水”至少应该有三重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8.
以独特方式呈露爱国之情、个人述怀的哲学沉思、新格律的圆满试验和诗歌戏剧化理论的实践以及为混乱诗坛创设一条新路,成为了闻一多诗集《死水》经典价值的有力佐证  相似文献   

9.
<正>1919年,胡适的《尝试集》出版后,欣起了一股新诗创作的浪潮。从1919年到1923年间,共出版各类诗集17部。其中有朱自清的《雪朝》、冰心的《繁星》、康白情的《草儿》、汪静之的《蕙的风》、郭沫若的《女神》、闻一多的《红烛》。但有一位年轻的诗人和这些璀璨的巨星相比黯然失色,他就是卜弋云。1923年7月,17岁的他刚经历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并在粱溪图书馆出版他的爱  相似文献   

10.
《死水》是闻一多最具代表性的诗篇。诗人把1928年出版的诗集定名为《死水》,便是诗人对此诗特别看重的证明。然而,对《死水》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褒贬不一。我以为,对该诗的理解,要想与诗人原意不悖,须细细体味原诗。  相似文献   

11.
正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中选录了闻一多先生的两首诗歌:《忆菊》和《发现》。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将这两首诗歌放在一起进行教学,正好能够恰如其分的诠释所在专题:诗歌的变奏!所以在这一堂课中稍作尝试。一、知人论世,体味诗意闻一多,原名闻家骅,号友三,生于湖北浠水。现代著名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有诗集《红烛》、《死水》等,他提出了诗歌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  相似文献   

12.
作为诗人、学者、战士的闻一多,爱国主义思想贯穿始终。本文主要以闻一多的诗集《死水》和《诗经》研究成果作为分析对象,通过本文解读的方式,寻找出诗人时期和学者时期在爱国情怀中的内在一致性。  相似文献   

13.
闻一多自编的诗集《红烛》、《死水》并未将他的诗作搜集完全。仅据闻一多全集年谱记载,就有好几首已发表的诗作没有选入。年谱记载之外的也还有一些。这里介绍这类佚诗六首。这几首诗对于研究闻一多早期爱国主义思想具有重要意义。闻一多一九二二年赴美留学,一九二五年五月回国。一踏上祖国的土地,正遇上轰轰烈烈的“五卅”反帝爱国运动。这使闻一多大受鼓舞,遂于同年六月二十七日——七月二十五日,在《现代评论》发表了一组爱国主题的诗篇,以示声援。这一组诗是:《醒呀》,《七子之歌》,《洗衣歌》,《爱国的心》,《我是中国人》。在六月二十七日发表的《酲呀》的篇末,附有作者短注:  相似文献   

14.
闻一多的名字是和学者、诗人联系在一起的,他的《红烛》和《死水》曾蜚声文坛,拨动一代人的心弦。而把闻一多的名字和“手工业者”联系在一起,其中的奥秘恐怕就鲜为人知了.闻一多出身于湖北浠水的“世家望族,书香门第”,自幼即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后来还对篆刻艺术发生了兴趣.1927年初,他在上海赋  相似文献   

15.
《死水》《再别康桥》是新月诗派主要代表诗人闻一多和徐志摩的经典名作。仔细赏读这两首诗,我们能够咀嚼出新月诗派绘画美的丰富意蕴。“死水”激起人们的总是肮脏、腥臭、死气沉沉的联想。闻一多题名“死水”作诗,大约也是基于这种普遍的大众的文化心理。不管其诗的真正主旨是什么,“死水”的罪恶、绝望、沉寂、腐朽等象征义不会改变,也就是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可是闻一多在诗中却极力地渲染“死水”“华丽”的外表和“活泼”的特性:  相似文献   

16.
《红烛》作为序诗,收录在闻一多同名诗集《红烛》的开篇,以其独特细腻的语言魅力向读者传达出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在以“红烛啊!”为“反复式”语段的应用中,潜藏着作者对生命的反复追问和思索,在不同诗歌小节中呈现出他对生死的深层体悟。  相似文献   

17.
闻一多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卓越贡献的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一生,经历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个阶段。作为诗人,他留下了两株诗苑的琼花:《红烛》(1923)和《死水》(1928)。他的诗,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有对黑暗社会的诅咒,如《荒村》;有对劳动人民苦难道通的同情,如《飞毛腿》;有对青春和爱情的汇歌,如《青春》、《红豆》;有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赞颂,如《雪》、《秋色》等。但始终振动干闻一多诗中的主旋律,则是高尚诚挚的爱国主义精神。因此,朱自清极赞闻一多“几乎可以说是唯一的爱国诗人。”《红烛》集中的爱国诗…  相似文献   

18.
《死水》一诗是闻一多先生最有名的代表作。它之所以有名,不仅因为其思想内容之深刻,而且在艺术上也充分体现了诗人对美的追求和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19.
《静夜》《静夜》是闻一多早年写的一首诗,收集在1928年出版的《死水》里。闻一多曾在给臧克家的信里说过:“我只觉得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只有少数跟我很久的朋友(如梦家)才知道我有火,并且就在《死水》里感觉出我的火来。”读他的《静夜》,我们确实可以感觉到他的胸中蕴蓄着火一般炽热的感情。  相似文献   

20.
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是一九四六年七月十五日上午十时在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上作的。地点是在云南昆明云南大学至公堂的大会场。(现鲁迅纪念馆) 闻一多(1899—1946),湖北浠水人,早岁在北京清华学校读书。自幼沉静好学,学有根底。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时,积极参加学生爱国运动,担任文书,所作诗文,表现了他独特的政治敏感和深沉的爱国爱民的思想。一九二一年,在应届毕业出洋留美时,他参加了同情教师“索薪”的罢考运动,被学校开除学籍。后来,学校又以写“悔过书”可不予处分为诱饵,令写“悔过书”。有一些人写了“悔过书”但他认为无过可悔,拒不悔过,表现了他的硬骨头精神。学校终于给了他“留级一年,推迟出洋”的处分。一九二二年七月出国留美学美术。在美国他写了许多爱国诗文。一九二三年,印行了诗集《红烛》,这时他在文学方面的主导思想,是强烈的爱国主义,关心国内时事,同情人民所遭天灾人祸的疾苦,痛恨军阀的专横混战。一九二五年七月,闻一多留美回国,历在武汉大学、中央大学、青岛大学、北平艺专和清华大学任教,并曾一度参加北伐战争。在文学方面,出版了诗集《死水》,参加了“新月社”。但是,他和一般的“新月派”诗人不同,他的诗富有现实感,富有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