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6年2月28日,广东社会学学会体育社会学专业委员第二届委员会第一次常委会在广东教育学院体育系召开。除广州市以外的3名常委,其余在穗的常委全部参加了会议。广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广东社会学学会会长范英教授,中国社会学会体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本会名誉  相似文献   

2.
中国社会学会体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在新世纪伊始召开的 2 0 0 1年学术年会 ,经过三天紧张、热烈地讨论和大会发言 ,即将闭幕了。这是中国社会学会体育社会专业委员会自 1994年成立以来的第三次盛会 ,它标志着中国体育社会学的发展 ,反映了中国体育社会学研究者的社会责任感 ,意味着人们对中国体育社会学走向成熟的期盼。本次年会与会代表共 5 4人 ,代表的地域分布较广 ,其中上海 14人 ,广东 10人 ,福建 10人 ,江苏 9人 ,安徽 3人 ,北京 2人 ,此外 ,天津、江西、湖南、湖北、广西、宁夏和沈阳各地都有 1名代表到会。与前两次盛会相比 ,本次会…  相似文献   

3.
国际体育社会学学会[International Sociology of Sport Association(ISSA)]成立于1964年,原名国际体育社会学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Sport Sociology),1994年改为现名,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辖属的国际学术组织。在业务上属于国际体育科学与教育理事会(ICSSP)和国际社会学学会(ISA)的下属组织。宗旨是从社会学和相邻学科的角度描述体育,揭示体育的规律,从科学的高度保障人类社会中体育的健康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2,(5):143-F0003
第24届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体育期刊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于2012年7月17—21日在江西财经大学举行。江西财经大学副校长易剑东教授,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副秘书长、体育期刊专业委员会名誉理事长李晓宪编审,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伍军红副主任,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体育期刊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冉强辉编审等出席了会议。全国各体育学术期刊编辑部负责人及编辑人员80余人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理论专业第三届委员会成立暨揭牌大会于2000年5月13日在南京体育学院第一会议室举行,来自全省10余家高校体育院系、省体委和体育科研机构的代表共27人参加了会议。第三届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南京体育学院副院长李宗汉同志出席了会议,并代表院  相似文献   

6.
2003年11月29日,下午1:30在南京江宁足球基地,江苏省体育科学委员会改选换届大会召开之余,举行了江苏省体育理论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会议。与会人员主要为本学会参加该次体育学会换届会议的各主任委员,浦民欣、李婉芳、王正伦、王爱丰、陶新、薛雨平、潘少伟、蒋荣、徐南强、高力翔等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7.
美国体育社会学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了美国体育社会学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条件与历史背景,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美国体育社会学的发展,包括学者人数、专业人员培养、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国际体育社会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世界体育社会学大会48场专题讨论会、265篇论文摘要、50篇发表于《国际体育社会学评述》大会特刊论文的整理,总结了当前国际体育社会研究的热点、特点和发展趋势。研究发现,国际体育社会学研究选题具有时代性强、地域性强、针对性强、跨学科性突出等特点,其中“体育与性别”“体育与政治(策)”“体育与健康”主题备受关注,后结构主义、文化批判主义视角以及质性研究范式应用广泛。目前,国际体育社会学的发展一方面拥有现实机遇和学科机遇,另一方面也受到来自自然科学、主流社会学、体育社会学自身的挑战;学术功利化趋势、语言以及地域的差异是阻碍体育社会学国际化合作与发展的原因。要迎接这些挑战,国际体育社会学需要以全面服务人类社会为使命,激励体育社会学内部的创新力,最大发挥体育社会学的人文价值与反思精神。  相似文献   

9.
李京诚,男,1960年5月出生,博士研究生,教授,应用(运动)心理学硕士研究生导师,首都体育学院理论学科部主任,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心理学会体育运动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心理学分会主任委员。  相似文献   

10.
中国体育社会学三十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作为社会学分支学科的体育社会学,走过了一条不平坦的道路,取得了难能可贵的成就。体育社会学在中国是一门建立较晚的学科,但在30年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研究特点,即研究范围广泛,充分运用了社会学的概念;积极响应社会的总体变革,扩大体育发展的空间;勇敢面对体育的社会问题,针砭体育中的丑恶现象;为体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撑,推助体育改革进程等。在新的世纪里,体育社会学将继续发挥它的特殊学科作用,努力造就2008后中国体育的持续辉煌。  相似文献   

11.
本文阐释了体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说明了体育学产生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概述了体育社会学的国际动向,综述了国外学者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体育的社会结构、特点及其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研究体育运动与人的关系,研究体育运动中的社会问题.本文较详尽地总结了我国近年来体育社会学发展的现状和前景,并对体育的本质、功能和效益的研究、体育的社会文化研究、体育运动与生活方式、大众体育的社会学研究、竞技体育的社会学研究、对体育群体的社会学研究现状和前景做了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2.
高扬教授     
高扬,1962年10月生,中共党员,毕业于成都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管理专业,现为成都体育学院体育人文社会学三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体育系主任。2010年批准为四川省属高等院校体育产业经营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项目负责人,2014年批准为休闲体肓人才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项目负责人,2014年担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社会体育研究会常务理事,2014年被聘为四川省高等院  相似文献   

13.
作为知识共同体的体育型构社会学为国际体育社会学做出巨大的学科贡献。以研究议题的方式开展体育型构社会学的学术叙事,旨在汲汲于体育型构社会学的引介与转译研究,从而更新中国体育社会学的学术传统。埃利亚斯建立起以“型构”为核心的概念体系及社会学(体育社会学)分析框架,如体育化与文明的进程、游戏模型与局内人—局外人理论、投入—超脱等,足以体现出体育型构社会学型构分析框架的创新意义。在此研究范式下,体育型构社会学未来应用潜力还表现在体育与健康、体育与流动以及体育与技术三个方面的研究议题上。这为中国体育社会学带来一定的想象力。  相似文献   

14.
在对库恩范式进行解读的基础上,指出了库恩范式理论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从体育事实范式、体育行为范式、体育定义范式和体育传播范式等方面分析了当前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的多元范式现状,最后提出了对体育人文社会学多元范式进行整合的设想。  相似文献   

15.
我国体育社会学研究的特点及今后走向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近些年体育社会学研究成果的综合考察,揭示了今后体育社会学在我国的发展规律和今后走向.对近年来我国体育社会学的研究作一基本总结,为我国体育社会学研究提供参考.体育学作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一级学科以后,为体育社会学研究提高研究档次、推动研究向纵深发展注入了活力.使得研究课题不再局限于个人或少数人,集体攻关、横向联合将成为今后体育社会学研究的显著特点;关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是体育社会学成熟的标志和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16.
中国体育社会学学科进展报告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27  
报告从体育社会学的学科定义、学科性质、基本内容、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基本理论出发,较详尽地阐释了中国体育社会学在改革开放年代的发展进程和社会作用,评述了体育社会学在各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7.
关于加快体育社会学学科教学与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体育社会学产生的背景、体育社会学发展的概况、体育社会学的作用 ,以及我国2 0 0 1~ 2 0 10年体育发展战略目标和“十五”期间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要点 ,讨论了加快体育社会学学科教学与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运动员社会学论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竞技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运动员是竞技体育的主体。运动员作为一个特殊社会群体 ,其特征和作用已日益凸显出来。从 4个方面提出了创建运动员社会学的依据 ;探讨了运动员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学科性质及意义。分析了运动员社会学与其它相邻学科的关系 ,提出了进行运动员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体育人文社会学方法论导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体育学二级学科的体育人社会应有自己的一套研究方法,尽管它涉及多学科的研究。章通过对体育人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分析,论述了探讨体育人社会学科的研究方法,并揭示体育人社会学的研究规律。  相似文献   

20.
介绍世界体育社会学大会的实况,研究了当前国际体育社会学研究的特点,分析了国际体育社会学的发展趋势。指出:国际体育社会学的发展将更具时代特色,将会突出应用性研究,跨国合作研究将成为新的研究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