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我国体育社会学研究的特点及今后走向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近些年体育社会学研究成果的综合考察,揭示了今后体育社会学在我国的发展规律和今后走向.对近年来我国体育社会学的研究作一基本总结,为我国体育社会学研究提供参考.体育学作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一级学科以后,为体育社会学研究提高研究档次、推动研究向纵深发展注入了活力.使得研究课题不再局限于个人或少数人,集体攻关、横向联合将成为今后体育社会学研究的显著特点;关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是体育社会学成熟的标志和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2.
中国体育社会学学科进展报告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27  
报告从体育社会学的学科定义、学科性质、基本内容、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基本理论出发,较详尽地阐释了中国体育社会学在改革开放年代的发展进程和社会作用,评述了体育社会学在各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体育人类学学科发展及其特点,探讨了该学科的薄弱之处,通过学科在国际上发展的大趋势,针对我国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体育人类学在体育学科体系中的定位进行思考。研究认为,体育人类学具有综合性、跨学科和反思性研究的学科特色,当前中国体育人类学应进一步明确学科发展的理论基础,理顺与体育人文社会学、民族传统体育学等相关学科的关系,构建学科方法体系,加强课程建设与改革,着眼于学以致用的应用趋向,为体育学在社会实践的融合应用中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本文阐释了体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说明了体育学产生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概述了体育社会学的国际动向,综述了国外学者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体育的社会结构、特点及其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研究体育运动与人的关系,研究体育运动中的社会问题.本文较详尽地总结了我国近年来体育社会学发展的现状和前景,并对体育的本质、功能和效益的研究、体育的社会文化研究、体育运动与生活方式、大众体育的社会学研究、竞技体育的社会学研究、对体育群体的社会学研究现状和前景做了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5.
社会转型与中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中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正处在一个新的时期.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讨论了中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历程,认为体制转轨时期社会利益结构、社会权力转移、社会价值观念的冲突,以及市场经济的固有特点影响着中国学校体育课程教材、模式的变化,指出中国学校体育课程的改革是渐进式的.  相似文献   

6.
体育社会学在中国已经走过30多个春夏秋冬,其学科地位和学术成就得到了体育学术界、各级政府体育和教育职能部门及全社会的基本认同。运用文献法,从学科知识形态、组织形态、活动形态等三个方面回顾了体育社会学学科建设所取得的成绩,并提出学科领军人物断档、学术组织萎缩、除社会体育外,中层理论建设的成果尚未问世、对学科发展的新动向认识不足、忽视质性研究的倾向依然存在等学科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应对策略。最后,在结束语中强调,体育社会学研究者必须努力加强学科建设,以实际行动回应伟大的时代,回应全民健身。  相似文献   

7.
体育人文社会学方法论导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体育学二级学科的体育人社会应有自己的一套研究方法,尽管它涉及多学科的研究。章通过对体育人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分析,论述了探讨体育人社会学科的研究方法,并揭示体育人社会学的研究规律。  相似文献   

8.
近10 a来,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表现出研究取得丰硕成果、跨学科、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和应用性研究趋势明显、研究领域和研究范围持续扩大、学科雏形基本形成等特点。但同时存在着学科基础理论薄弱、分支学科发展不均衡、研究整合程度不高以及多层次、多序列、多形式的立体网状结构学科体系还没有形成等问题。下一步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发展应在加强本体理论研究;营造学科研究的浓厚氛围;提高研究主体的自觉意识;借助于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及其成果发展体育人文社会学;实现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与体育实践的一体化等方面进行加强。  相似文献   

9.
作为知识共同体的体育型构社会学为国际体育社会学做出巨大的学科贡献。以研究议题的方式开展体育型构社会学的学术叙事,旨在汲汲于体育型构社会学的引介与转译研究,从而更新中国体育社会学的学术传统。埃利亚斯建立起以“型构”为核心的概念体系及社会学(体育社会学)分析框架,如体育化与文明的进程、游戏模型与局内人—局外人理论、投入—超脱等,足以体现出体育型构社会学型构分析框架的创新意义。在此研究范式下,体育型构社会学未来应用潜力还表现在体育与健康、体育与流动以及体育与技术三个方面的研究议题上。这为中国体育社会学带来一定的想象力。  相似文献   

10.
邓碾管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2,27(2):F0002-F0002,F0003
一、学科概况 体育人文社会学是研究体育运动领域中各种人文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综合性学科。它从体育实践活动中获得丰富的理论素材,又从人文社会诸多学科中得到理论支持,它既指导、服务于体育运动的实践,又从体育的角度充实了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宝库,服务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宏观体育社会学与微观体育社会学在理论假设、研究焦点、研究层面、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区别与联系进行了梳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符号互动理论、群体动力理论、拟剧理论及行为主义这四个微观体育社会学研究的上位理论,并对这四种理论在微观体育社会学研究中的实践应用方法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同时指出,单纯的微观体育社会学研究在分析视角和研究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旨在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研读、文献计量和专家访谈等方法,搜集和整理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的相关资料,归纳并总结其发展脉络和阶段性的研究热点。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共分为三个阶段:探索期(1978-1996年)、发展期(1997-2008年)和成熟期(2009年-至今)。研究分析了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主要存在的问题:研究热点多变,各学科发展不均衡;应用研究偏多,理论探究难以深入;问题意识缺乏,学术思想创新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对新时代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提出了趋势展望:聚焦研究主题,完善学科体系;坚持体育问题与方法论的融合;注重体育理论和应用研究同时深入。  相似文献   

13.
摘要:主要采用多学科研究方法包括非介入性研究方法、专家访谈法、历史学、社会学等,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条件进行分析,审视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几十年来发展的历史过程和现状。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体育发展过程和多元内容进行详细的挖掘,力图从新的视角解读和探索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模式,并为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研究认为:1)竞技体育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渐进积累与逐步深化的改革发展过程。2)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已经初步形成;政治、经济发展体制决定了体育发展的模式。中国足球协会脱离国家体育总局,标志着我国体育体制改革进程进一步深化。3)通过研究对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体育管理新体制,以及进一步推进新时期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献调研、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调查分析潮州市区老年人闲暇体育行为的时空特征,旨在为城市老年体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主要结论与建议:潮州市区老年人有较高的闲暇体育频率;老年人闲暇体育的持续时间多数在2 h之内,早晨和晚上是锻炼相对集中的时间段;多数老年人喜欢到室外运动,但场地与设施的局限性影响了健身的总体质量;老年人闲暇体育呈现出较为鲜明的就近原则,步行和骑自行车是老年人闲暇体育主要的出行方式;老年人闲暇体育行为的空间规律及户外活动的时间分布规律存在不连续性的特征,对城市公共运动空间的设置及其体育设施的配套与使用效率有直接的影响。提出了若干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介绍世界体育社会学大会的实况,研究了当前国际体育社会学研究的特点,分析了国际体育社会学的发展趋势。指出:国际体育社会学的发展将更具时代特色,将会突出应用性研究,跨国合作研究将成为新的研究模式。  相似文献   

16.
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的性质和对象规定了其研究范围和方向,决定着研究思路和方法。论文在讨论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概念和差异的基础上,分析了体育人文科学研究中的方法论背景,并就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采用质的研究还是采用量的研究、注重实证研究还是倾向思辩传统、坚持事实客观还是选择价值中立等方法学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17.
社区体育本土化发展论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面对社区体育工作开展不平衡的现状,有必要对社区体育本土化发展的问题作以探讨和分析.社区体育本土化的目的在于增进社区体育发展对本土性社区体育工作的认识;在于增进社区体育在本土社会的广泛开展;在于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社区体育方法;在于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社区体育理论.社区体育本土化还具有整和性、普遍性、差异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近年来体育学术期刊上发表的关于体育竞技人才社会流动的研究做了简要的梳理与回顾,结果发现:体育领域内的研究仍停留于竞技体育人才的地域流动上,而缺少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流动研究;体育领域内的研究多聚焦于优秀运动员的社会流动上,而缺少对普通群体的研究;体育领域内的研究依旧停留于传统研究方法的运用上,而未能与母学科及国际上精确化的统计计量研究方法的运用相接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