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前,在实践中,司法机关对贿赂犯罪的打击仍然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从查处行贿犯罪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出发,分析查处行贿犯罪的障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2000年全国刑事犯罪138万人,其中未成年人犯罪91万多人,其中未满18岁的少年犯罪有19万多人。从数据上.青少年学生中存在的不良心理其危害是不言而喻的。那么,矫治和消除青少年学生不良心理,从“心”抓起,防患于未然,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对预防犯罪的起着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3.
郭卫东  赵加燕 《文教资料》2006,(10):145-147
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触目惊心,而且犯罪年龄逐渐降低,犯罪性质日趋恶劣,其原因是家庭不良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工作失误和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主要途径:一是要抓好家庭教育,构筑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第一道屏障;二是强化学校教育,充分发挥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主阵地作用;三是搞好社会教育,牢牢占领“八小时之外”的阵地。  相似文献   

4.
自“中兴事件”以来,企业刑事合规逐步进入我国法律视野,对此司法实务部门和法律理论界已经进行了广泛的试点和充分的研究。但该制度对企业犯罪处置的正当性仍然存在僭越刑事法定原则、与单位犯罪基本理论不符以及偏离司法公正理念等争议。企业刑事合规可以在企业面临司法机关审查起诉时,帮助企业否定犯罪故意、切割企业刑事责任以及修复企业犯罪侵害法益;同时企业刑事合规契合预防单位犯罪的目的,符合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对当前“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困境进行探讨,认为“阳光体育运动”始终难以从根本上得到落实,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持续博弈是阻碍其发展的关键.具体表现在不良教育观念成为“拦路虎”、体育教师的动力不足、学生主体缺少学习兴趣、体育场地设施匮乏等几个方面,针对此现状提出解决困境的关键是要从教育观念、场地设施、监督力度、师资水平和教师待遇等几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是外在不良因素与他们心理发展过程中不稳定因素相结合的产物,其中社会学因素起主导作用。本文试从“黄”、“灰”、“黑”三色污染等社会学方面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成因及防治对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不良品德行为是指错误的道德支配、违反道德规范、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在中学里有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虽属少数,但消极作用大,经常干扰学校和班级教育教学工作,有的带坏其他同学,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研究表明13-15岁是初犯品行不良行为或劣迹行为的高发期,15-18岁是青少年犯罪的高峰期。这说明中学生中不良品德行为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新形势下犯罪“低龄化”的趋势,给中学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重视不良品德行为学生的矫正教育,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8.
金科学 《教育与职业》2007,(33):188-189
当今社会拜金主义盛行,法制教育弱化,贫富两极分化,对未成年人产生了不良的示范效应,为未成年人犯罪提供了心理环境,降低了他们的罪责感,使他们将“不劳而获”的思想合理化,甚至作为其犯罪的正当理由。加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活的现代化,社会传媒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与日俱增,家庭和学校教育的不当,使未成年人犯罪率逐年上升。因此,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9.
未成年人16岁之前犯罪的占整个未成年人犯罪的75.5%,他们在校期间,往往就已经是“问题学生”了,其中吸烟、逃学、旷课、不良交友和夜不归宿的比例达到了80%以上。他们感情淡漠,不学习,危害课堂纪律,心狠手辣,殴打同学,顶撞教师,破坏公物……他们走出校门之前,给班级带来了很多麻烦;走出校门之后,又往往勾结社会闲散人员寻衅滋事等。问题学生严重危及班级的稳定、学校的发展。一、“问题学生”的根本问题是什么“问题学生”一直是各校各地区乃至全世界最困难的教育问题之一。难在其“问题”不仅是学习问题,也不仅是习惯问题,而是深层次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学生面对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已有些招架不住,频频发生违法犯罪事件,特别是淫秽色情网站给学生身心健康造成的重大危害更是令人触目惊心,时下网络中的“艳照门”成为各大媒体和报刊杂志的热门话题,引发了教育专家的火爆讨论与研究。当然,不单单是网络上的不良因素在危害学生健康成长,还有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的不良因素不断地走近青少年,诱发青少年犯罪,怎样利用法律教育手段来正确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已经刻不容缓地摆在了学校管理的桌面上。  相似文献   

11.
在普通高校扩招的今天,大学生群体与日俱增,大学生们的素质也参差不齐。近年来,有关大学生犯罪的案件一再增多,人数急剧上升,手段及犯罪类型也逐步增多,大学生理应成为国家未来发展的栋梁之才,却偏偏走上犯罪的道路,成为阶下囚,真是令人痛心,让人为之惋惜。本文从当前大学生犯罪现状出发,通过对大学生犯罪的特点及主要原因的剖析,提出...  相似文献   

12.
在所有的犯罪中,最令人痛心的莫过于未成年人犯罪.最近几年,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不仅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而且发生在大、中、小学生间的校园暴力犯罪案件,发生在家庭内部的弑亲案件,发生在社会上甚或邻里间的偶发性、冲突性恶性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在学校、家庭及社会中对未成年人犯罪前的征兆予以探究和了解,可以帮助人们尽早发现未成年人犯罪前的一些反常之举,及时予以关注和预防,这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本文试图从未成年人犯罪前的征兆表现,学校、家庭、社会对此应采取何种对策来遏制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这两个方面予以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3.
在偷税罪的认定上要把握和区分偷税罪与一般偷税违法行为、偷税与漏税的界限,偷税数额上应采用单一的数额制,而不应采用比例 数额制;《刑法》第201条第三款规定的“又偷税”必须达到较高的行政处罚才能构成偷税罪;漏税者发觉后不自动更正但未采取隐瞒、欺骗手段的,不构成偷税罪。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国家助学贷款的发展还远远不能满足贫困大学生的需求,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贷款学生诚信意识差,贷款拖欠率高,诚信意识差,导致银行缺乏对这项贷款业务的主动积极性。为了促进国家助学贷款的健康发展,使助学贷款真正能起到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的作用,必须建立大学生个人信用征询制度,健全个人信用制度;加强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建设,建立切实可行的助学贷款监督体系;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树立大学生诚信观念;采取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与亲属保证担保制度相结合办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大学生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高校不断扩大招生,大学生犯罪率也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大学生犯罪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分析了大学生犯罪的特点、原因,并对高校管理者提出了预防大学生犯罪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目前,无论是发达的西方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大都面临着青少年犯罪率不断上升的严重状况。青少年犯罪主要有暴力性犯罪占很大比例、性犯罪近年来呈增长趋势以及犯罪者的文化素质不高等特点。青少年犯罪心理表现为犯罪动机的单一性和犯罪目的的荒诞性、犯罪心理的报复性和犯罪心态的逆反性、犯罪故意的突友性和犯罪手段的残忍性等几个方面。家庭在青少年犯罪心理健康发展中扮演最重要的社会控制角色是各种犯罪社会学派的共识,而不当家庭教育则是形成青少年犯罪心理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加强和改进家庭教育方式是降低青少年犯罪率的一项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化解挫折与大学生犯罪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犯罪逐年增多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挫折感沉重是大学生犯罪的重要原因,当代大学生遭遇挫折的可能性增大了,因此,采取各种措施化解挫折,是预防和减少大学生犯罪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绑架罪的法益是公民的人身自由;绑架罪既遂的标志是绑架行为的完成;绑架罪是继续犯;绑架过程中劫走被绑架人财物,即使数额巨大,也不能以抢劫罪判处死刑;杀人未遂或者重伤的即使造成严重残疾,也不能以故意杀人罪或者故意伤害罪判处死刑;对绑架罪不应配置死刑,应借鉴日本刑法第二百二十八条之二的规定,增设基于释放被绑架人而减轻其刑的规定;应废除关于为索取法律不予保护的债务而非法扣押、拘禁他人定非法拘禁罪的司法解释。  相似文献   

19.
中学生年龄段犯罪问题突出,因此提高中学生法制教育实效性刻不容缓。目前中学生法制教育实行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从教师、学校、家庭、社会监管及学生自身实际等方面探讨提升中学生法制教育的实效性对策。  相似文献   

20.
研究与解决大学生犯罪问题,是各界人士的共同任务。问题的解决对于全社会的稳定,国家与民族的发展以及大学生自身的成长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新时期大学生犯罪现状进行阐述,从实际出发,从而进一步提出新时期中国大学生犯罪预防的相关对策,以便对我国大学生犯罪预防能够有所帮助,完善我国的犯罪预防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