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往传统党史将"二次革命论"视为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主要错误与理论。本文根据共产国际新史料的挖掘,从三个方面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希望还原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二次革命论"的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2.
关于陈独秀“二次革命论”的形成,史学界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形成于1923年4月和12月的“两篇文章”,另一种观点认为形成于1926年9月发表的《我们现在为什么争斗》一文,持后一种观点的人还认为,1926年9月后,陈独秀又否定了他自己提出的“二次革命论”。这两种观点都值得商榷。笔者认为,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不是一脉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萌芽、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从1921年底开始酝酿国共合作到1923年12月陈独秀的《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一文的发表,是“二次革命论”的萌芽时期。1921年底,马林向陈独秀提出过建立“民…  相似文献   

3.
评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次革命论问题是陈独秀革命理论的热点问题。本文不仅确认了陈独秀二次革命论思想,而且分析了二次革命论的反复及其演变特点。大革命时期表现为大起大落,数次反复;大革命失败后表现为一次革命论;抗日战争时期则明确为取消革命论。文章还在形成这种理论的原因方面表示了自己的三点意见。  相似文献   

4.
问:五四运动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当年五四运动主要领导之一的陈独秀,一生经历复杂,至今仍是个需要继续深入研讨的人物。人们常说陈独秀是个“二次革命论”者,听说你对这个问题有自己的看法,是吗? 答:我对这个问题久有疑惑,近来又增长了疑惑,我不赞成这个看法。问:那么,请你先谈谈对“二次革命论”的理解好吗? 答:这个问题要从“万里长城论”说起。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考茨基认为这次革命仍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革命,苏俄的经济发展不具备进入社会主义的条件,反对苏俄实行社会主义的政策。列宁在批判考茨基把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人为地截然分开时,写了这样一段话:“企图  相似文献   

5.
<正> 不成熟的思想理论是与不发达的政治经济条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进行革命,所面临的一切问题是当时世界各国革命未曾遇到过的,正如列宁所说:“你们面临着一个全世界共产主义者所没有遇到过的任务,就是你们必须以一般共产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为依据,适应欧洲各国所没有的特殊条件,善于把这种理论和实践运用于主要群众是农民,需要解决的斗争任务不是反对资本而是反对中世纪残余这样的条件。这是一个困难而特殊的任务。”革命任务如此艰巨,指导革命的理论却是形形色色,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便是形形色色“理论”中的一种。这种“二次革命论”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又  相似文献   

6.
陈独秀“二次革命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陈独秀的右倾错误是导致国民革命失败的主观原因。陈独秀的右倾错误有一个发生、发展并在全党占据主导地位的过程,它的理论基础是“二次革命论”。“二次革命论”的形成,一方面,源于陈独秀世界观转变过程中思想上的矛盾性;另一方面,与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指导上的失误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7.
陈独秀对中国民主革命前途的看法有过两次大的变化,使得他的无产阶级“领导地位”思想也有着不同的思想内容与“领导”方向。陈独秀的无产阶级领导地位思想可分为三个认识阶段:“两种可能论”领导地位认识阶段;“二次革命论”领导地位认识阶段;“一气呵成论”领导地位认识阶段。  相似文献   

8.
《郑超麟回忆录》中为陈独秀所做的辩解,有正确的地方,但也存在绝对化的倾向。陈独秀对中国革命有贡献,但也曾犯错误。如在"二次革命论"、大革命的失败、国共合作等问题上,陈独秀都犯了错误。我们对陈独秀的研究应实事求是,避免绝对化倾向。  相似文献   

9.
本文欲就近来学界在陈独秀“二次革命”论问题上所发生之争论作一辨析,笔者认为,党的“二大”以后,围绕中国革命的性质,阶段和前途出现了两种趋向的探索,右倾趋向的探索以陈独秀为代表,他把来自于共产国际的右侧观点融合发展成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他的见解违背 不断革命论,后来,蔡和森把陈之理论称作“二次革命”论,这种概括有利于把陈之理论与其它的理论区别开来,应予肯定,正确趋向的探索以邓中夏,毛泽东等人为代表,他们的见解也证明了陈理论之错误,当然,陈之某些见解也有可取之处。  相似文献   

10.
胡绳晚年,以民粹主义问题为切入点,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所作的再评价,在中国现代思想史的研究中具有借鉴价值。在批判民粹主义问题上,陈独秀与毛泽东可说是殊途同归。陈独秀运用“二次革命”论批判民粹主义,而毛泽东所凭借的则是新民主主义论。这两个理论虽有原则区别,但在与民粹主义划清界限的问题上却达成了共识。这是因为,二者在对待资本主义的态度、主张有间断的革命和最终的革命目标等方面,见解相似,结论相近。我们应从这一角度对陈之“二次革命”论进行再评价。  相似文献   

11.
中共五大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暂时的国共合作中举起独立的革命旗帜,而不是在保持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前提条件下争取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然而中共五大却力图在保持国共合作的前提条件下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共产党人领导的武装力量并夺取对革命的领导权.这种指导思想上的错误来自共产国际.共产国际既想保持国共合作又指示中共为夺取领导权而斗争,陷于自相矛盾的境地,因而不能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中共五大一事无成的教训表明,独立自主是正确制定中国革命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2.
九十年代以来陈独秀研究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独秀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影响。90年代以来,史学界同仁更注重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陈独秀的评价、关于“二次革命论”思想、陈独秀的爱国思想和抗战主张、陈独秀在大革命时期的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陈独秀与托派的关系问题、在党内实行家长制统治问题、陈独秀晚年政治思想的研究和陈独秀与胡适、梁漱溟思想比较等问题,进行了实事求事地研究  相似文献   

13.
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革命前期的马克思主义宣传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这是其历史光荣的一面。但是从党的“三大”以后,陈独秀却一步一步向右的方向走去,终于发展成一条对革命危害极大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这是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毁于一旦的重要原因之一。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使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路线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呢?笔者试从主客观方面进行探讨,以就教于有识之士。 一、从主观上讲,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思想根深蒂固,这是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形成和发展的思想基础。 他在一九二三年写的《资产阶级的革命与革命的资产阶级》和《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  相似文献   

14.
陈独秀“二次革命论”的内在矛盾及历史评价朱洪七十年来,对陈独秀在大革命中的错误有过四次较集中的评价:一次是1928年“六大”前后,一次是1958年成都会议,一次是“文革”期间,一次是1979年“三中”全会以后。这四次评价都涉及到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  相似文献   

15.
从1924年到1927年是中国现代革命史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实行了合作,资产阶级参加了革命。但在整个革命过程中,资产阶级的总趋向是向右转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激烈地展开了夺取革命领导权的斗争。由于当时中国共产党在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领导之下,没有给资产阶级的阴谋诡计以及时有力的打击,结果使资产阶级掌握了革命领导权。资产阶级有了力量,于是就公开叛变了革命。  相似文献   

16.
陈独秀中国革命前途思想演变探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作为忧国忧民的近现代著名历史人物和中共创始人,陈独秀一生不懈地探究中国革命的前途,其中不乏值得珍视的思想之光,更有探索中的歧路与迷失。1915年至1921年,陈独秀由主张以法美为师向走俄国之路转折;党的一大后至20年代末期,他曾提出过中国革命前途的三种方案,即“二次革命论”(实质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当然,某些方案仅处在朦胧游移的萌芽状态,并且与其前后期思想有所交叉,因此不能一概而论。纵观陈独秀关于中国革命前途的思想,“二次革命论”对他困扰最烈,其演变轨迹是:萌芽——主导——否定——回归  相似文献   

17.
《资产阶级的革命与革命的资产阶级》(以下简称《资》)和《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以下简称《中》)两文,是陈独秀"二次革命论"的代表作.过去在谈到"二次革命论"形成原因时,大多是强调陈独秀自身因素.笔者认为,共产国际在中国革命问题上的右倾错误对他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不同角度对瞿秋白的革命统一战线思想作了探讨,认为瞿秋白积极参加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筹备和建立,是我党较早地把马列主义关于革命统一战线理论运用于中国革命实践的领导人之一。一,他对中国社会各阶级作了深刻的分析,论证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二,他分析了国民党的历史和现状,认为改组国民党是可行的,并提出了改组意见,积极参与了改组工作;三,他强调了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极端重要性,在坚决回击戴季陶主义的同时,对当时党内陈独秀的右倾错误和彭述之的“天然领导”论也进行了批评。本文在肯定瞿秋白革命统一战线思想正确的主导方面的同时,也指出了其中不成熟性和带有教条主义色彩等缺陷,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他在大革命失败后犯“左”倾盲动主义错误的思想认识根源。  相似文献   

19.
1922年9月,陈独秀提出了一个用以代替“民主革命”的新口号———“国民革命”。陈独秀此举的重大意义,在于揭开了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的序幕。但他提出“国民革命”的原因及思想根源,至今尚没有深刻的揭示。实际上,陈独秀提出“国民革命”的动因,是为适应国共党内合作的需要。他一方面要解释中共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合作方式并非与资产阶级合并,另一方面又要把共产国际要求的“民族革命”与孙中山主张的“国民革命”密切结合起来,以便把国民党的国民革命引向反帝反封建的民族革命。  相似文献   

20.
1924-1927年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是在“国民革命”的口号下进行的。陈独秀赋予“国民革命”以新的涵义,并在共产国际的理论指导下,阐发了国民革命的领导权、同盟军以及国民革命的前途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构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共产国际对国民革命非资本主义前途的论述,使陈独秀等共产党早期领导者对中国革命的行程有了清楚的了解,在中国共产党早期的理论探索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