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探讨这个问题之前,不妨先给“主题稿”一个简洁明晰的定义。什么是“主题稿”?笔者认为,那就是根据对一些(或一个)新闻事实的叙述、分析、判断而表达的对某一主题的思考、评价、立场、观点、主张等。它既是撰文记者的思想,也通常是发表这篇稿子的报纸的思想。它与一般信息稿(如消息)的区别在于:信息稿让事实说话,记者“躲”在后面;而“主题稿”是记者“站出来”说话。因此,它也可以看作是报纸自己的声音,具有无可争议的独有性。一、问题的提出:“主题稿”过时了?近年,笔者不断地听到一种论调:不应再搞“主题稿”了,“主题稿”时…  相似文献   

2.
陈尚忠 《军事记者》2006,(12):54-54
做记者切忌“朝南坐”,这是著名老记者陆诒对青年记者的谆谆告诫。所谓“朝南坐”,是借用姜太公面朝南坐着钓鱼的特殊姿态和心态,形象地比喻有些记者就像姜太公等鱼上钩那样等稿上门。这里说的“坐”是借喻,不能机械地理解为记者一点未动地坐着等稿,是说他们对待写稿的心态类似小学生完成作业那样被动应付,不是积极主动、精心策划,扑下身子深入到生活中去,到大风大浪中去找稿子写,到生活底层去挖掘稿子写,不是从纷繁的新闻资源中淘出含金量上乘的新闻来写,而是碰上什么就写什么。记者怎样做才不是“朝南坐”了呢?具体地说:驻站记者不是仅在…  相似文献   

3.
评优稿,议职称,出作品,人们常把欣羡的目光投向记者,却很少有人会想到编辑的辛劳。有的报社对记者特别看重,什么“营养费”、“补助费”、“体假日”接踵而至,超过定额上了稿还有可观“稿酬”;这还不算,什么“进修”、“培训”、“深造”也纷至沓来。这些,无疑应该,要得,名正言顺,好事一桩!但对“同一战壕”的编辑则显得比较冷淡、漠然,“你乖乖的坐着编吧”。一不闻,二不问,使用多,培养少,反正“为他人作嫁衣裳”。至于这费那补助,除了夜班编辑  相似文献   

4.
陈枫 《新闻传播》2009,(9):110-111
在中国媒体各驻外记者站中,有着所谓的“贫稿站”和“富稿站”之分。其实.“贫稿站”也完全可以成为一个“富稿站”.关键在于记者的新闻发现力如何。而要提高记者的新闻发现力.必须要充分了解“贫稿站”的特点.掌握新闻发现的三个要素:重要性、接近性和趣味性.同时树立三个意识:走出去意识、窗口意识和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5.
前几年,我们常常做“事后诸葛亮”。一些在采编审稿过程中觉得还可以的稿件,一到评稿时便发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种自我感觉都靠不住的稿子,送出去参评,自然也就没有什么竞争力了。总结前几年的教训,努力变“事后诸葛亮”为“事前诸葛亮”,强化好稿意识,从而使推荐参评的稿件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强化好稿意识,首先要从领导做起。我们的做法,一是领导带头创好稿,二是制定制度,鼓励编辑、记者、  相似文献   

6.
詹国枢 《新闻界》2000,(4):19-20
办了多年报纸 ,有些问题却一直没弄清楚或者说没完全弄清楚。比如 ,报纸该登什么稿?有时 ,记者发来一篇稿子 ,编辑看了说 ,这稿子 ,没啥意思 ,不登了!有时 ,报纸登了一些稿子 ,记者看了说 ,这样的稿子也能见报?没劲!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公理”何在呢?从读者心理出发 ,想了一个比较简单因而可能也还适用的公式 ,叫做“三要两不要”标准。标准一 :要登读者“很想知道”的稿件报纸该登什么稿?当然该登新闻稿。然而 ,我们每天抓了不少新闻 ,也登了不少新闻。为什么读者还是不感兴趣或者兴趣不大呢?这还得从新闻的定义说起。什么叫…  相似文献   

7.
刊林漫步     
张明谈登稿的“诀窍”薪闻名篇《桌上的表》的作者张明同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他登稿的“诀窍”. 问:“您后来登了那么多稿子,这里面有什么诀窍?”答:“要说诀窍,有,那就是练,坚持不懈地练。”问:“写作能力的提高主要靠写作实践,需要不需要读些写作知识的书籍、文章?”答:“当然需要,这样可以减少练笔过程中的盲目性,少走弯路。我们那个时候没这个条件。现  相似文献   

8.
(一)有悖于“三贴近”的表现 1、报人缺乏“三贴近”意识。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写什么,怎么写;选什么稿,不选什么稿,不是按“三贴近”的标准去思考,盲目性、随意性比较大,心中没有读者,没有群众。 2、会议报道、领导同志活动的新闻报道过多过滥。“张三”指出,“李四”强调,名目繁多的会议、众多领  相似文献   

9.
听《文汇报》一位记者说起他亲历的一次由企业举办的记者招待会,当他一进门就被塞了一张小纸条,指定提问的内容。他予以拒绝,而“公关人员”却锲而不舍地“攻关”,让他自己挑选提问内容,结果当然还是被拒绝。奇特的遭遇,生动的叙述,让我们这些在家编稿、鲜有光临记者招待会机会的人开了眼界。 记者的职能是什么》无须赘言,对一个基本合格  相似文献   

10.
据说给编辑、记者规定创收任务,是许多新闻单位近年来采取的一条“搞活经济”的措施。这种做法可取吗?要编辑、记者“创收”,势必影响搞新闻报道的精力,也容易促成“有偿新闻”。我给你写新闻报道,你给我赞助经费。这样“稿钱交易”就难于避免,“出钱就报道,不好也说好”。稿钱交易,还使得一些人以稿谋私,腐蚀新闻队伍,损坏新闻单位形象。  相似文献   

11.
记者要“四能”:能想、能跑、能听、能写;或者说“四勤”:眼勤、腿勤、脑勤、手勤。这些是前辈专家提出,并为新闻界公认,大多数编辑记者身体力行的。然而现时竟有人把记者分为“四流”:“一流记者炒股票,二流记者拉广告,三流记者拿红包,四流记者写好稿。”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我写的言论稿时而见诸报端。有人便问我:“写言论稿有什么秘诀?”我说:“打山仗!”“打山仗”在我的家乡就叫吵架。后来,也延用作大声争吵。那么,“打山仗”与写言论稿有什么关系  相似文献   

13.
办了多年报纸,有些问题却一直没弄清楚或者说没完全弄清楚。   比如,报纸该登什么稿 ?   有时,记者发来一篇稿子,编辑看了说,这稿子,没啥意思,不登了 !有时,报纸登了一些稿子,记者看了说,这样的稿子也能见报 ?没劲 !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公理”何在呢 ?   从读者心理出发,想了一个比较简单因而可能也还适用的公式,叫做“三要两不要”标准。 标准一:要登读者“很想知道”的稿件   报纸该登什么稿 ?当然该登新闻稿。然而,我们每天抓了不少新闻,也登了不少新闻。为什么读者还是不感兴趣或者兴趣不大呢 ?  …  相似文献   

14.
与几位爱好新闻的朋友闲谈,说到当下的一些新闻记者的作风,其中一位“以小见大”,说其实也先别看什么文章,单从署名就能分出个一二三四来。这位朋友说,记者独立完成的稿子且不说,如果在一些合作稿中,能实事求是地将本报通讯员名字署在前面,一般来说证明该记者思想作风比较好,也  相似文献   

15.
今天我只讲一个问题,即新闻作品的风格问题。名记者必然有自己的风格,没有风格成不了名记者,这是一条规律。仅仅是写稿多,没有风格,几天不见报,读者就记不住你了;或者虽然记住了你的名字,却记不起你的作品。有时读者会说某某记者“见报不少”;但问起“他都写了些什么稿?”回答是“记不起来了”。记者要成名,没有见报的数量显然是不行的,但如果没有自己的代表作,没有让读者过目难忘并剪贴下来反复欣赏的作品也是不行的。没有代表作,对记者特别是资深记者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一、什么是风格什么是风格?风格就是作者的个…  相似文献   

16.
《人民日报》11月 21日发表一则《请记者集体“会诊”》的报道,耐人寻味.报道说,11月16日下午,浙江省委、省府召开新闻例会.省长万学远开宗明义地说:“今天请大家来回答三个问题:对浙江经济形势怎么分析?应当着重抓什么?哪些问题今后应当引起注意?你们见识广,会有自己的想法,欢迎大家敞开来说,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事先不告诉大家题目,免得大家拿稿来念……”本来是带耳朵来听“指示”的,现在却要大家来“会诊”,与会记者稍一思索便交谈起来.“你说  相似文献   

17.
会议报道上稿易,但出好稿难,以至于一些有识之士告诫年轻记者“多往基层跑,少在会堂转”。笔者作为一个政协机关报的记者,不“泡会”是不可能的,不写会议报道也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记者在搞好会议报道的同时,能跳出会议写新闻,从“茬子”里面逮“活鱼”。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顾名思义是一个“会”。它是以会议为载体,达到履行职能的目的。除全委会  相似文献   

18.
俗话说:“干什么,吆喝什么”。也就是说,干什么,就得要学什么、钻研什么。 8年前,24岁的我被招聘到铜山报当记者。过去,我曾写过几篇稿子,自我感觉良好。可到报社后,两个月过去了,勉强见报的多属配发稿。问题在哪儿?我决定请老师——掏出半月的工资,把县书店里的新闻书抱来了一摞。白天下去“采购”,晚上回来啃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新闻业大发展的今天,新闻记者队伍的数量迅速扩大,但新闻作品质量的提高却难以“迅速”。不少编辑在面对着铺天盖地的“稿灾”时,也面临着“踏破铁鞋无觅处”的“稿荒”焦虑——好稿太少。究其原因,还是记者新闻采访和写作的基本功不过关。  相似文献   

20.
驻站记者要牢牢树立“以稿为本”的意识 记者要“以稿为本”,这本来不成问题,记者就是靠写稿立身吃饭的。但是这几年社会上各种因素的出现使老问题有了新变化。 首先,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后,钱对人的吸引力大了,可赚钱的机会多了,难免分散记者的写稿精力,分散记者的事业心、成名心,甚至过去曾立下大志要当名记者的同志,有的也被钱所引领拐入他乡。 第二,记者的牌子有了新用途。过去当记者就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