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黛玉听了笑道:"你们听听,这是吃了他们家一点子茶叶,就来使唤人了。"凤姐笑道:"倒求你,你倒说这些闲话,吃茶吃水的。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众人听了一齐都笑起来。林黛玉红了脸,一声儿不言语,便回过头去了。李宫裁笑向宝钗道:"真真我们二婶子的诙谐是好的。"林黛玉道:"什么诙谐,不过是贫嘴贱舌讨人厌恶罢了。"  相似文献   

2.
《洪范》是不是西周时代的作品,我不是考据家,故在这里不做考证的工作。但“五行说”确不始于西周,在虞夏之际就已出现了。如果不相信,请看《左传》所引的《夏书》。“《夏书》曰: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劝之以九歌、勿使坏。九功之德,皆可歌也,谓之九歌。六府三事,谓之九功。水、火、金、木、土、谷,谓之六府。正德、利用、厚生,谓之三事,义而行之,谓之德。”(《左传》文七年)由此可证,“五行说”是始于虞夏之际,并不是始于西周,两者不同之点,则《夏书》谓之六府,而《洪范》谓之五行,实质是一样的,因为土产谷,土谷相连,故举水、火、金、木、土而兼及谷,谓之六府。这是“五行说”最早的提法。现在通行的古文《尚书》,可能依据上引《夏书》加以改写,编入《大禹谟》。  相似文献   

3.
儒、释、道茶礼俗文化是武夷山茶文化的核心内容。儒家以茶修德,提倡中庸、和谐,目的是要修身、齐家、治国,茶礼俗也融合了儒家思想的精华。禅宗重视"坐禅修行",佛家茶礼以茶修性,清静寂灭,通过"明心见性",达到佛的觉悟。道家茶礼以茶修心,追求宁静淡泊,通过静观自然美景来陶醉自我,升仙成道。通过列举和阐述三教茶礼俗文化表现,反映了武夷山儒、释、道三教同处一山,武夷山茶与儒、释、道有不解之缘,茶中蕴和,茶中寓静,和、静是三教所追求的境界,同样三教思想也丰富了武夷山茶礼俗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惠泉吃茶记     
惠泉吃茶记姚雪垠凡来到无锡的人,几乎没有不去惠山的。惠山的风景实在平常,人们去的目的不在看景,而在吃茶。我住在梅园西边的太湖岸上,离惠山相当远,但既然来到无锡小住,也不愿放过吃一杯惠泉茶的机会,于是在一个天朗气清的下午,兴致勃勃地去了。我虽然喜欢吃茶...  相似文献   

5.
宋元时代杭州商业经济的繁荣和市民文化生活的丰富,促进了茶文化的勃兴。而这种茶文化的习俗又深深影响了《水浒》。在《水浒》中,我们可以看到如:茶坊;茶博士;点茶:散茶、梅汤、和合汤、姜茶、泡茶;茶礼:拜茶、茶媒、吃茶等各种茶文化。  相似文献   

6.
在台湾巨流图书公司1979年版的《<金瓶梅>探原》中,《金瓶梅》研究者魏子云先生认为,《金瓶梅》作者兰陵笑笑生可能是一位籍隶江南吴越某地而长于北地的官家之子。其理由是《金瓶梅》中反映的是吴越的生活习俗,用的是江南乡言。“如从头到尾所写的有关茶与洒的饮用,只有一两处谓之‘呵’(喝),其他全叫‘吃茶’,‘吃酒’。茶酒谓之‘吃’,不谓之‘喝’,认真说来,这也是南人的口语。……这一点可以不管它。但‘筷子’是北方话,‘箸’是南方语,自南人北人口语有异之处。可是,《金瓶梅词话》只有一处写的是‘筷子’,还只写在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家》为例,从作品中展现的丧葬礼俗描写展开分析,探讨了丧葬礼俗的礼、孝的起源,分析了这些丧葬礼俗描写在作品中对人物塑造、情节铺进等方面的作用,总结了作家对传统思想的吸收、再现与反思。  相似文献   

8.
序23年前,有个年轻的女子流落到我们村,蓬头垢面,见人就傻笑。因此,村里的媳妇们常对着那女子吐口水,有的媳妇还上前踹几脚,叫她“滚远些”。可她就是不走,依然傻笑着在村里转悠。那时,我父亲已有35岁。他曾在石料场干活,被机器绞断了左手。又因家穷,一直没娶上媳妇。奶奶见那女子还有几分姿色,就动了心思,决定收下她给我父亲做媳妇,给我家“续上香火”。父亲虽老大不情愿,但看着家里这番光景,咬咬牙还是答应了。结  相似文献   

9.
《七碗茶》是后代广为熟知的饮茶经典,《七碗茶》从普通文本走向茶诗经典,除了茶诗本体固有的内在精华之外,更为重要的则是后代各类爱茶群体对于《七碗茶》的广泛青睐,开拓了其传播与接受的广度与深度。  相似文献   

10.
<正>唐代诗人顾况在《茶赋》中写道:“茶能滋饭菜之精素,攻肉食之膻腻,发当暑之清吟,涤通宵之昏寐。”由此可见茶在生活中用途之广,不仅可除腥解腻,还可提神醒脑。中国作为茶的发源地,茶文化史悠久而深远。可以说茶文化上抵士大夫之清雅,下达凡俗人之日常,茶香氤氲于中国文化空间之中。从中国向外经过千余年传播,茶也成为世界上许多地方每日不可缺少的饮品。不过嗜吃茶不等于能种茶,作为一种能带来丰厚利润的商品,比起积极向外推广饮茶习惯,种茶的技艺外传却并非一帆风顺。  相似文献   

11.
一般认为,礼起源于把神与祭祖。《说文》中讲:“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I-?,。亦声,,古文礼。”王国维说:“盛玉以奉神之器谓之若丰,推文而奉神人之酒醒亦谓之因,又推之而奉叩之事、通谓之礼。”①郭沫若认为,“礼是后来的字。在金文里,我们偶尔看见用丰字的。从字的结构上来说,是在一个器皿里面盛两串玉具以奉事于神。《盘庚篇》面所说的‘具乃贝玉’,就是这个意思。大概礼之起起于把神,故其字后来从示,其后扩展为对人,更其后扩展而为吉、凶、军、宾、嘉各种仪式。”②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礼起源于原始巫…  相似文献   

12.
"垂青"这个文言词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常见于报纸杂志。可似乎很少有人会思考,"垂青"为何能表示对人重视之意。"垂青"源于"青白眼"这个典故。说起"青白眼",大家可能明白其意。《汉语大词典》:"眼睛平视则见黑眼珠,上视则见白眼珠,此谓之‘青白眼’。""青白眼"说的是阮籍的故事。《晋书·阮籍传》记载:"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常言‘礼岂为我设耶?’时有丧母,嵇喜来吊,阮作白眼,  相似文献   

13.
《四库全书提要·东坡词提要》云:“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至轼而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等一派。寻源溯流。不能不谓之别格,然谓之不工则不可。故今日尚与花间一派并行,而不能偏废。”这段话不仅写出了柳永、苏轼、辛弃疾对宋词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成龙 《成才之路》2013,(32):24-24
德育的重要作用,自古到今,概无异议。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颠覆者多。”  相似文献   

15.
《茗洲吴氏家典》是在清廷文教政策和徽州礼教大背景下出现的一部家礼书。它对礼经和《家礼》所记礼仪既有遵从,也有变通。其对礼之大体的继承和变通,折射出传统礼教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家典》在制定冠、婚、丧、祭诸礼时,择时俗之可从者不多,而对时俗的批判不遗余力。《家典》具有清代家礼书的共性,然与其他家礼书相比,其更看重的是礼而不是俗。  相似文献   

16.
为学说     
成败,贵乎一心。 《诗》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故以假他人之能以补己所不能,此则为上智也,若以己长而自喜也,则谓之“鄙”。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点滴,无以成江河,妄借小智而窃大就,则谓之“愚”。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贵在不合。  相似文献   

17.
乡村片段     
老支书从柱子家出来的时候觉得柱子媳妇还不如根儿媳妇,柱子媳妇一听要叫她去做人工流产就破口大骂,人家根儿媳妇还知道先喊个“大叔”再叫他“滚出去”呢。老支书好倒霉,明摆着的事,只有一个儿子还是个傻子,岂敢跟别家七狼八虎的主儿作对。老支书觉得遍中国地里不会有比他更窝囊的支书了。做工作四处受气,想辞职没人接替,不愿搞征粮罚款,最怕抓计划生育。这一次又是计划生育风声正紧的时候,村里没有儿子的人家偏要乱生一气,不生儿子誓不罢休。  相似文献   

18.
《白杨礼赞》是初中语文传统篇目,同学们熟知,故略去不载。只将《白杨礼吊》转载如下:白杨礼吊杨迎新我喜爱楼旁的八株白杨树。挺拔秀美的干,油亮碧绿的叶,生机盎然,亭亭玉立,呈一字形摆开,宛若一道绿色的屏风,为我们遮去不少烦人的噪音和尘埃。闷热难当的夏日,这里便是一片沁人的阴凉。在这里,老人们谈天、下棋,吃茶;孩子们则嬉戏、欢唱,纺织金色的梦……然而,这些树将要被统统砍掉。说是要在这里盖个小饭馆,于施工有碍。果真有碍么?居民们曾向一些搞建筑设计的内行请教,回答是不碍事。于是人们就纷纷向施工队“哀求”:手下留情吧,一大片楼…  相似文献   

19.
在讲解兰芝再嫁这一问题时,部分同学纷纷发问:既然兰芝是一个被焦家休掉的女子;为何县令、太守这些官宦人家的“骄逸未有婚、便言多令才”的翩翩少年,竟由父母作主向刘家求婚?难道不嫌弃她是已婚女子?为啥又不念她家门第衰微?为此笔者也曾拜读过蔡东藩先生的《前后汉演义》、《汉书·霍光传》、《通鉴故事选》等史料,从中寻觅到了这些问题的答案。原来在两汉时代乃至魏晋,封建礼教、封建道德规范对女性的束缚还不很严格,比较完备的统治思想尚未确立,儒家学说受到一定的重视,但它的礼  相似文献   

20.
茶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三大饮料之一。中国是茶叶的故乡,饮茶历史源远流长。明代杰出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提出:“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饮茶之事。”他认为饮茶始于战国时期。也有人根据汉代王褒《僮约》,认为饮茶始于西汉。而成书于西汉的《神农本草经》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古人在备尝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