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劳动技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姜凤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已经成为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它是一项综合性的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活动。初中劳动技术课是向学生实施此项活动的主要途径。在劳动技术课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劳动的基础理论知识...  相似文献   

2.
劳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树立劳动观念、培养劳动习惯、掌握劳动技能的教育。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规定: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加快和改进对学生的生产劳动和实践教育”。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条件的改善,加之家长对学生的溺爱,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农村学生不爱劳动.劳动观念差:不会劳动,劳动技能低;不懂得珍惜劳动成果,浪费、破坏现象较为严重。过去“爱劳动、会劳动、懂珍惜”是农村学生的最大优势特点,现在正逐步丧失。  相似文献   

3.
顶岗实习是职业教育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但顶岗实习存在劳动风险。我国应建立学生实习劳动伤害社会保险制度化解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学生实习劳动伤害社会保险基金应由政府、学校和实习单位按照适当的比例或费率共同来筹集。学生实习劳动伤害社会保险基金赔付范围的学生实习劳动伤害事故应当具备与学校的教育教学行为具有关联性和与实习单位的职业劳动具有关联性两个条件。学生实习劳动伤害社会保险基金的赔付应当以法定的程序进行,赔付的内容应包括治疗费用赔付、伤残赔付和死亡赔付。  相似文献   

4.
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教师在劳动与技术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为学生创造自主参与的条件,提供自主发展的空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相似文献   

5.
教师要重视小学劳技课程的教育,努力给学生创造劳动的条件,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各种劳动技能的兴趣,让学生通过劳动实践提高动手动脑能力,增强自信心,扩大学生眼界,开发学生智力,让他们在劳动中积累直接经验,在实践中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相似文献   

6.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指导我国教育事业的一贯方针。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对学生实施劳动和劳动技术教育,使学生既有文化,又有劳动技术,达到理论与实际结合,学用一致,这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根本途径,是逐步消灭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差别的必由之路。如何认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大意义,新的特点,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容,是本文的一点尝试。  相似文献   

7.
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劳动技术课教学中,必须抓住8个结合。 一、劳动技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在中学进行劳动技术课教学时,特别是在劳动实践中,应时刻注意把劳动技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从而培养学生艰苦朴素、勤劳勇敢的良好品质。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强调动手能力,并把每次劳动的情况、掌握劳动技术的程度记录下来,纳入总体考核分数。在实践中对学生进行勤俭节约的教育、安全教育。要求学生遵守纪律,团结协作,不怕吃苦;爱护劳动工具,不随意丢放实验器具,珍惜实验用品,尊重他人劳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相似文献   

8.
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教学中应占有重要地位。因为这门课负有教育学生热爱劳动,养成正确的劳动习惯和形成良好的劳动观念,树立以劳动为光荣,以好逸恶劳、不劳而获、奢侈浪费为耻辱的观点,以及培养学生掌握劳动知识、技能技巧的重任.然而,现今特别是城市学校劳动教育课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人们看到,今天的学生,尤其是大中城市的学生,一般家庭条件较好,对劳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很不够,劳动观念十分淡薄,谈不上什么劳动习惯,好象劳动与他们毫无关系,甚至认为劳动(主要指脏和粗的劳动)是种低下的可耻的事.这种现象对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培养乃至对社会所起的作  相似文献   

9.
一、正确认识贯彻劳动教育问题小学教育的目的在以社会主义思想和现代科学知识教育儿童,培养他们成为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成员。要实现这个目的,就必须重视劳动教育的贯彻。根据董副部长的指示,劳动教育的主要任务是: 1.培养学生具有社会主义的劳动观点,使他们认识劳动创造人类历史的真理,劳动是人类生活中第一个必需的条件,从而把劳动看作光荣的事业,看作是对社会的首要职责,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克服轻视体力劳动的和轻视工农业劳动人民的剥削阶级思想; 2.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劳动态度,自觉地遵守劳动纪律,以自觉的积极的态度对待劳动; 3.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 4.使学生获得工农业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这个指示是十分正确的。它告诉我们,劳动教育具有极明确的范围和极丰富的内容。如果我们能正确  相似文献   

10.
学校加强劳动教育管理,不仅是课程设置问题,也是学校从升学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一、提高认识,采取措施,加强管理劳动教育是小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学校五育并举的重要内容。全日制小学开设劳动课有着两种重要意义,一是劳动的自身意义;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是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重要来源。二是劳动的教育意义:劳动教育就是要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劳动价值、劳动情感、劳动技术、劳动知识、劳动习惯等诸方面的系统教育,使学生爱劳动、会劳动。同时,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优良的品格。  相似文献   

11.
劳动是人类生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人的劳动素质形成必须经过劳动实践。所以人们的劳动及生活习惯的养成必须从小抓起。劳动技术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中的一门课程,它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国家指定性学习领域。初中《劳动技术》课程的设置与实施对于贯彻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对于培养当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和新型劳动者都具有重记笔记项占20分,因为认真书写既是一项最基本的劳动技能,又能培养学生们认真细致的劳动习惯。最后一画“一”为学生的…  相似文献   

12.
劳动是人类生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人的劳动素质形成必须经过劳动实践.所以人们的劳动及生活习惯的养成必须从小抓起.劳动技术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中的一门课程,它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国家指定性学习领域.  相似文献   

13.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手段的飞速进步,家庭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以及家长对于教育观念的逐渐改变,让我们现在面临的学生逐渐成为劳动"集体失忆"的一代,他们不爱劳动,也不会劳动,没有正确的劳动观。本文阐述了当下小学生的劳动现状及原因,并以学校开心农场的实施为案例模板,探讨如何加强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强化学生的生活技能,进而形成良好班风,打造积极向上班集体,接轨新时代对祖国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素养要求。  相似文献   

14.
乡土地理的教学是通过对学生进行有关家乡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划、自然条件、人口和民族、资源和经济发展状况、协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方面的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建设规划的前景等内容的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基础却识和基本技能去从事家乡建设的本领,同时,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劳动技术教育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养成劳动习惯,学会一些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15.
劳动技术教育是贯彻落实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是中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技术的内容很多,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校的教学条件,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同志说:“为了培养无产阶级需要的合格的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根据教学计划的规定,适当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是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  相似文献   

17.
谈备课     
授课是教师为达到教学目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教学法对教材进行重新加工处理的创造性劳动。备课是上好课的条件,是教师依据教学大纲,研究学生  相似文献   

18.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为主要日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国家指定性学习领域。它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技术能力、创造能力和综合能力,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养成劳动习惯,提高学生的劳动与技术素质,促进学生的道德、智力、体力、审美能力等方面的平衡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初中学生的动手能力,我们要在教学中努力创造条件,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加强实作,让学生参与更多的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9.
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我国教育方针的组成部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现提高全民族素质的目标.就必须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普通中学如何通过各种途径把教劳结合的思想渗透和体现在全部教育工作之中.特别是如何加强德育和劳动技术教育这两个薄弱环节,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以往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主要从劳动教育的概念含义、实现途径和重要性等方面进行研究,较少关注新时代这个环境与高校劳动教育之间的联系。通过分析新时代条件下的劳动教育时代内涵,分析在新时代条件下劳动教育出现的问题,进而针对问题提出改进建议,有助于高校劳动教育的改善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和融入新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