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石鹰 《新闻采编》2009,(2):32-33
提起新闻采访,人们并不陌生。新闻采访是记者为收集新闻素材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工作。从理论的角度讲,新闻采访是一门科学,是新闻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有人讲,新闻报道的全过程是"六分采、三分  相似文献   

2.
现场新闻除具备一般新闻的特点外,还具有与其他新闻形式不同的特点,其主要表现为"四化"、"三准"。现场化。新闻作者通过对现场的具体采访、描写,让新闻尽可能地再现现场,从而产生呼之欲出的效果。形象化。现场新闻要抓住新闻事实最突出的特点,将其有形的客体更加直观化、具体化。记者要用生动的语言把新闻事  相似文献   

3.
记者在新闻发生现场进行采访的时候,一般都做记录,有文字记录(包括速记符号等)、录音记录和摄像记录等。但是许多从事多年新  相似文献   

4.
在新闻采访中,记者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神经,运用"观察、倾听、触摸"的手法进行采访。所谓观察,就是到采访现场进行详细的观察,观察现场、观察人物、观察情态。电视记者除了要直观地通过肉眼观察,还必须借助摄像机,将看到的一切拍录下来,用图像符号和语音符号,将新闻现场变成画面语言传播给受众。所谓倾听,是指专门听采访现场非采访对象的各种议论及  相似文献   

5.
陈则周 《新闻战线》2013,(1):110-111
采访过程是主体认识客体的过程,是特殊的调查研究活动。很多人视曝光"猛如虎",因而排斥和阻挠采访。面对"采访难",记者怎么办——传播新闻,是记者的职业所在,而要完成转播新闻的职责,很重要的一条路径就是通过采访获得。然而记者经常会碰到采访难、拒绝采访等问题,甚至还会因采  相似文献   

6.
采访,是记者,通讯员为传播新闻而进行的搜集新闻事实、撷取信息材料的活动,是采访主体(记者、通讯员)与采访客体(采访对象,一般是人)的一种双向交流,其交流媒介主要是语言符号。然而,人的一切活动毕竟又是异常复杂的,很多活动又都属于有着丰富的心理情感活动。采访中的人际交流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交流,而且还存在着非语言交流。比如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可看成“信号”,一到达对方脑海,便形成交流。古人云,“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正是非语言交流的贴切入微的写照。  相似文献   

7.
新闻是"七分采,三分写"。采访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顺利地将采访进行下去,是每个记者时常思考的问题。诸多采访技巧中,同理心是很多采访中不可缺少的。"同理心"一词,原来是美学理论家用以形容理解他人主观经验的能力。即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这就要求记者能够将当事人换成自己,设身处地去感受和体谅他人,能与受访者产生智识上的交锋、情感上的共振。  相似文献   

8.
新闻采访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巧妙地应用采访技巧能收到更好的报道效果。实现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信息沟通,记者不但要有充足的心理准备,同时还要采取合理的策略和采访技术,真正实现高效采访,做成高质量的采访节目和新闻报道。本文从分析新闻采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现状出发,积极寻求新闻采访的技巧运用,采取各种综合性的技术手段,掌握好新闻采访过程中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应用,并结合采访过程中的及时要素,搭建新闻采访中记者和采访对象的有效桥梁。  相似文献   

9.
电视作为大众媒体之一飞速发展,电视新闻的表现手法也更为真观、真实。特别是近年来在一些重大现场新闻报道中,"记者出镜"作为展现新闻真实的一个"着眼点"而成为当今电视新闻的"第一看点"。作为记者出镜打破了单纯现场画面配画外音的形式,给电视新闻报道增加了无限的活力,但出镜技巧很有讲究,值得深思探究。一、"出镜记者"要有强烈的现场感、令人信服的真实感和让观众难忘的亲切感。二、"出镜记者"要把自己当成观众去采访,出镜时要抓"活鱼",要以"点"出镜,抓住细节。三、"出镜记者"要有敏锐的现场观察力;具备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还要注意出镜时的屏幕形象。  相似文献   

10.
杨琨 《声屏世界》2012,(3):41-42
"出镜记者是指在新闻现场,在镜头中从事信息传达、人物采访、事件评论的电视记者和新闻节目主持人(新闻主播)的总称。"①高质量的现场出镜报道,可以强化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可视性和现场感,有助于观众更好地理解新闻报道的内容,增强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谈对记者出镜这一报道手段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刘佳 《声屏世界》2008,(10):39-39
出镜记者的现场报道是电视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民生新闻以及突发事件中,已经成为一种常态报道行为。出镜记者现场报道最大的信息载体是有声语言,而出镜记者现场报道的新闻语言与新闻播音员、新闻主播的新闻语言存在着明显差异。出镜记者的新闻语言包括新闻报道、新闻播报、新闻采访、新闻评论等形式,  相似文献   

12.
新闻采访是新闻报道的前提,是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而进行的一种职业性的调查研究.不少有经验的业内人士都有"新闻报道是七分采三分写"的体会,可见采访在新闻写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根据自己对新闻采访学的研究和采访实践,我认为新闻采访对记者来说,要有"耳聪、目明、口巧、脑活、腿勤"等五个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3.
在出镜报道中,记者的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同时发挥作用,协同完成整个新闻现场的报道,其中非语言符号中的肢体语言、表情等往往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可以说,有声语言是一种表达,非语言符号的展示同样是一种表达。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记者至少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充分发挥非语言符号的特殊作用。一、巧用手势语,强化新闻信息,为观众理解新闻提供方便。记者出现在镜头前,有时为了辅助有声语言表达,更清晰明了地向观众说明新闻事实,手势的使用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房静 《记者摇篮》2005,(5):54-54
新闻界有句行话,叫做“七分采,三分写”。由此可见.稿件质量取决于采访质量,而采访质量又取决于采访作风。采访作风是记者在认识客观事物、寻找与挖掘新闻事实的调查研究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和行为,通常表现为扎实型和漂浮型两种。  相似文献   

15.
采访活动是新闻活动全过程的第一阶段,是有新闻价值的客观事实通过记者的感官和意识加工转化为记者的主观认识的过程。采访也是记者与被采访对象进行信息交流与分享的动态过程,从传播学角度讲,记者与采访对象交流与分享的是信息符号,除声音、语言外,还包括手势、姿势、表情等非语言符号的运用。美国现代心理学家通过大量试验得出这样一个结果:“在信息的全部表达中,说话占7%,态度占38%,而表情动作占55%。”此结果反映的是人际交流中最初接触的规律,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最初接触时,信息的传播有90%以上是靠非语言方式实现的。“非语言的符号不…  相似文献   

16.
顾晓平 《采.写.编》2001,(3):34-34,36
成功的新闻写作来源于成功的采访,这已经成为新闻业中人士的共识.新闻界的前辈们曾有"采访是新闻写作之母"、"七分采三分写"等论断.但如何取得采访成功,新闻界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历览中外"大家"的采访,我们就会发现,成功的采访无一例外地都是抓住了事物发展的"关节点".  相似文献   

17.
远程采访,记者绝不是孤军奋战,如何与编辑部大后方沟通交流,获得"粮草充足"的条件,乃至使得整个采访圆满顺利,尤为重要.远程作战不打无准备之仗如果有必要去远程采访,记者有三项必备的功课:一是要查阅资料,了解所要采访的新闻事实的背景,内容和发展趋势;二是要提前联系相关新闻当事人,如果没有条件联系到当事人,也可向当地同行请求援助;三是和报社领导及编辑开个"采前会",设计一个比较理想的采访计划.  相似文献   

18.
记者获得的新闻线索,只是一个比较简单、笼统、没有细节的信号,有时往往只是一面之词。记者在第一时间赶往现场后,除需做前期准备外,还要与提供线索者进行语言交流,以获取新闻事实的概况。记者在选择采访的角度时应注重发掘和表现事实的着眼点、侧重点。  相似文献   

19.
所谓体验式新闻是指记者深入到事件发生的现场,亲自体验采访对象、新闻事件、新闻现象的采访方法,以便掌握第一手资料,更真实,更准确地报道事件和人  相似文献   

20.
杨烨 《新闻世界》2011,(7):44-45
一踏上记者之路,前辈新闻工作者就教育我:要深入采访,"七分采,三分写"。而十几年的新闻实践告诉我,采访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不仅要用体力脑力,用智慧与汗水采访,还要用真心真情。几分耕耘,几分收获,没什么捷径。特别表现在人物通讯采访工作方面,人物通讯应当比消息等其他新闻报道形式更注重"情"的开掘,记者要与受访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才有可能打开受访者心灵的宝库,最终发掘到人物面对命运、经历的感情起伏,才能最终感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