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国朝鲜时代学者李圭景,在《说文辨证说》一文中,引用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的《日知录》、方以智的《通雅》、周亮工的《因树屋书影》,明代陈大科的《说文异同》、赵宦光的《说文长笺》,以及清代王士祯的《汉简·跋》、方中履的《古今释疑》等,对《说文》研究的种种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辩证,同时介绍了赵宦光《说文长笺》传入韩国的情况。透过这篇文章,可以了解韩国朝鲜时代对《说文》的研究程度和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2.
《说文解字》是我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然而经过历代的传写,而渐失本原。笺注本《切韵》以陆法言《切韵》为底本,以《说文》为主要的订补依据。笺注本《切韵》成书早,又为敦煌文献,因此用该书所引《说文》来校定今本《说文》很有价值。但其引《说文》涉及多方面内容,相应的格式及用语不一。由此在全面整理引文的基础上总结其引用体例。  相似文献   

3.
三、引文不确 (一)引文误合 (40)《说文》:“异,从畀,云畀予也,又云授予也。” (《甲午治兵》条) 按:《说文》无此体例。此乃将《说文》之“异”字注和“授”字注合而为一也。当点作:《说文》异从畀,云“畀,予也。”又云:“授,予也。” (41)《传》云:“自虐其君,虐我伯姬。”并训为杀,而引申又为暴虐也。(《杀敌为果》条)  相似文献   

4.
明末清初著名学者方以智(1611年—1671年)的《通雅》是一部富于创造性的训诂学著作,在训诂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对音韵训诂学研究、古籍整理、辞书编纂等,至今仍有着较大的参考价值。然而,《通雅》的版本,一向不大为学界所措意,而有关的目录学著作著录《通雅》,其所载版本,又时见讹谬。因此,对《通雅》的版本作一探源析流的考辩,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使用《通雅》,从而更好地继承这份文化遗产,将是很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5.
造字时有通借是杨树达研究《说文》的重要内容。在《造字时有通借证》一文中,杨树达根据许慎的说解、重文和形音义关系,对造字时有通借的现象分两大类四种情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共论述了见于《说文》的68字的通借情况。杨树达这一观点的提出,极大的丰富了《说文》研究的内容,对人们认识汉字的结构规律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方以智的《通雅》对古韵通转多所阐说,与其古韵七部说一致;其"对转"、"旁转"之例,合于古韵实际;所列"旁对转"之例,则有不安之处。原因在于,方氏理论上认为方音乃古音之遗存,实践上便以当时方音为主去直接推求古音,以期"一变而至于道",而忽略了《切韵》系韵书在记录古今音变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读文与作文,乍看好象是两个问题,实质上却有许多相同之处。先要审题即为其一。《问说》一文,其文题中的“说”表明了该文属议论文的范畴,且内容又不外乎陈述自己对某个事物或问题的见解。议论文论证的基本任务,就是要“明理”。要明理,又需要做到“四明”。即:说明、阐明、证明和辩明,《问说》一文围绕“问”所展开的一系列论述,是深得此“四明”之旨的。作者在起笔摆出“君子之  相似文献   

8.
文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录自黄寿祺先生遗著《中国文学史约》的《序说》。作者从学术发展史的角度论述以《周易》为首的《六经》与中国文学之间的联系。第二部分录自《中国文学史约》卷之一的《先秦文学史》的开头部分。作者论述了“经”之名义、“经”之本文、《周易》名义、《周易》之时代及作者等问题。作者认为 ,经学包容于广义的“文学”之中 ;先秦文学与经学的关系尤为密切  相似文献   

9.
宋本《玉篇》明确标注出的引《说文》(大徐本)的内容,包括释义、析形、书证、注音、字形和重文。其引文与《说文》相应条目的不同,表现为十二个方面。修订者参考了不同于大徐本的说文本子,或者引用时改动了原文,以及宋本《玉篇》和大徐本在流传中产生的讹误,都可能导致这些不同。  相似文献   

10.
《集韵》在编纂过程中特别倚重《说文》。在征引数量上,《说文》居于众多征引文献之首;《集韵》明引《说文》的原则是《集韵》的注音和释义与《说文》释义和徐铉注音相契合;《集韵》所据《说文》底本虽以大徐本《说文》为主,当对其他《说文》版本有所参考;《集韵》征引《说文》原有字与徐铉新附字有所不同,当是"凡字训悉本许慎《说文》"的原则在征引徐铉新附字上没有贯彻到底。  相似文献   

11.
对《说文解字》所用“读若”的体例进行简要评述; 指出《说文》的“读若”除了用来注明字音外, 还有不同于一般经传注释中“读若”的其它四种作用; 分析了《说文》用“读若”拟音的四种形式。  相似文献   

12.
读《语文教学与研究》一九八四年第二期史巧芝同志《说李白<赠汪伦>》(以下简称《说李白》)一文,总觉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原因之一:史巧芝同志《说李白》一文的引文,出处以至观点同罗忼烈先生《话李白》一文如出一辙(罗忼烈先生的文章见中华书局一九八二年  相似文献   

13.
丁晏是清代著名的学者之一,其对《说文》的研究不容忽视,由于其著作流传不广,在《说文》学史中罕有提厦,这不能不说是《说文》学研究中的缺憾。《说文通说》是丁晏《说文》研究的重要著作之一,其阐释《说文》体例精审严谨;示例校勘,方法正确得当;揭示古今文字之变,条分缕析。《说文通说》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说文》学著作,应当引起《说文》学和古代文献学研究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钮树玉为人笃志好古,不为科举之业,精研文字、声音、训诂之学,为清代著名的《说文》学家。其研究《说文》的代表作为《说文解字校录》、《段氏说文注订》及《说文新附考》,分别涉及校勘、订段及新附字研究。由于前人对钮氏的著作尚未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故对其在《说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视不够。整理钮氏的《说文》研究,对《说文》学史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明清以来,治《说文》者屡次转引戴侗《六书故》中所引的唐本《说文》来考释文字.可见《六书故》所引唐本《说文》有其重要的文字学价值.通过考证,认为《六书故》引唐本《说文》"械"篆的"或说内盛为器,外盛为械"非许慎《说文》之原说解,只可作训读《说文》之佐证.  相似文献   

16.
陈瑑的《说文引经考证》是《说文》学中的重要著作,前人评价其仅概括为“凡《说文》之引经与今经本字同者,概不复述,其不同之字,或证通假,或明其错误,共计五百二十二条”,这是很不够的。陈瑑在《说文引经考证》中广泛引用时人的研究成果多达百余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乾嘉时期对《说文》引经问题的研究成果,同时他还阐发《说文》的体例,对《说文》版本的校勘也多有评说,这些都是书中显著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钱辛伯读说文段注札记》一文立足保存许书原貌,征引考索,订正《段注》之失,所论颇为精审。钱氏涉及《说文》校勘原则的论述,更能发人深省。由于钱书未存完帙,学者多不曾措意,致其价值淹没不显。  相似文献   

18.
《通雅》是方以智的一部训诂专著,丰富的编纂内容和完备的编纂体例,以及突出的声训方式和全面的考证材料,都显示出了《通雅》在训诂方面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9.
论黄侃先生《说文》学研究的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根柢”说阐述《说文》之价值,以声音推求《说文》之本字,以“笔势”、“笔意”说研究《说文》中字之本义,以“孳乳”、“变易”说系联《说文》中之同源词,以《说文》来探寻方言之本字、考证古音,以系统论阐述研究《说文》之方法,构成了黄侃先生在《说文》学研究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20.
浅析《文选》李善注引《说文》之被释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文选》李善注所引《说文》的被释字入手 ,将之与今存大徐本《说文》进行比较 ,且加以分析 ,最后归纳出李注《文选》在注释词语时的一些特点及其对今本《说文》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