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亚铭  白钰 《青年记者》2017,(17):90-91
如今,在互联网传播逻辑的指引下,大多数网络自制节目的表现形式转向了对口语的回归.网络自制脱口秀节目最直接的生产就是话语生产.在网络自制节目中,主持人与嘉宾、受众都是节目话语的共同建构者、议程的设计者、内容的主要生产者以及节目进程的隐形调控者.网络传播环境对主持人的话语生成与能力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互联网平台功能的增扩与延伸,其自身呈现出多样化的身份定位。然而多样化的属性认知并未消除平台社会责任划分的复杂性,反而加剧了认知难度。从媒介进化的视角出发,以“媒介”作为理解互联网平台的逻辑起点,同时引入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框架,采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致力于厘清互联网平台的社会责任维度,构建互联网平台社会责任的新理论模型。作为基础设施的媒介和作为组织机构的媒介共同勾画出了平台社会责任之维,前者着眼于普通用户的数字化生存,不存在较高的身份门槛;后者关注从事平台劳动的生产者,仍然具备深入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3.
网络平台的崛起带来互联网的"再中心化".作为网络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平台型媒体是社会连接和资讯传播的枢纽,其运行既遵循商业逻辑,又有公共性的一面.技术、资本、用户是推动平台型媒体发展的主要因素,其相互关系也制约着围绕平台型媒体的虚拟社区向"数字公共领域"演进.在算法局限、商业竞争、过度娱乐化与极端化内容泛滥的情况下,平...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15,(13):47-52
本文通过基于内容导向的媒体平台战略与基于内容聚合、用户关系为导向的平台型媒体战略,来探讨移动互联网逻辑下媒体转型的进路。内容传播平台的搭建是是媒体发展的传统策略。在"用户+入口+场景"的移动互联网逻辑下,平台型媒体战略以其开放性、聚合性代表了媒体发展的方向。以内容生产见长的传统媒体,可以针对"短板"借力优势平台型媒体,以合作促竞争。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技术与视频创作的融合问题,反映出的是变迁中的人与媒介的关系,而网络文化就是我们介入这种关系的一个最具体验感的方式。恰恰是这种人与媒介的关系与融合以及不确定的紧张、恐惧与焦虑,基于语法系统或者说是表意系统逻辑,造就了短视频四种不同的表意类型。通过观照四种不同的视频类型,来反思网络悲剧发生的原因。事实上,技术只是一种帮助我们表达情感的手段,从内容生产者转向内容生产的协调者,协调整个文化形态和信息形态的社会平衡,重视价值引领会成为网络文化未来发展的重要命题。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移动互联网语境下的平台劳动"送外卖"为经验个案,通过田野调查与深度访谈考察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交互界面如何构建外卖骑手的平台劳动及其城市流动性。研究发现:其一,移动交互界面模糊、互嵌甚至消融了网络赛博空间、城市实体空间以及能源物质空间的感知边界,人、信息以及能源的流动被整合并常规化为"送外卖"的空间流动秩序,外卖骑手在多元空间的流动中言说并实践着他们与平台、算法之间的关系模式和利益逻辑。其二,基于位置数据的自我追踪铭刻了外卖骑手在城市网络中的流动轨迹,互联网平台经由移动交互界面的数据可视化实现了对外卖骑手城市流动性的规训,但骑手亦能够通过"地方化"的流动轨迹与这种规训作微观抵抗。其三,作为数字接口的移动交互界面在外卖骑手与城市流动网络之间提供了"接入"与"断开"的选择,骑手们围绕平台权限、利益得失与个体记忆所展现出的协商、犹豫和阐释,揭示了他们对城市流动的风险评估与意义生产。作为技术媒介,移动交互界面将平台劳动形塑为一种流动的媒介化生存。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可见性的视点切入,考察网络文学生产者的平台实践,探究网络文学生产者与平台间的权力关系。研究发现:网络文学平台建立了以数据为中心的内容生产机制、作者成长机制、作品推荐机制,对可见性进行生产、维护、分配。在这样的生产体系下,“可见即收益”,网络文学生产者通过身份展演、参与性消费、驯化技术等方式争夺可见性。平台掌握了组织可见性的权力,网络文学生产者持续受到以文学网站为代表的平台资本的剥削与控制。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平台经济学理论与商业模式理论,以价值洞察—价值创造—价值传递—价值获取为研究思路,对我国网络有声读物平台演进历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网络有声读物平台商业模式的转变呈现出价值洞察平稳化、价值创造精细化、价值传递多元化和价值获取多边化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文章展望了网络有声读物平台商业模式的未来发展路径:通过独家版权开发获取价值创造独特性的版权,利用新兴技术提升单一归属性的内容生产者数量,通过社区氛围营造打造强网络效应的社交关系.  相似文献   

9.
李霞飞 《东南传播》2018,(3):107-109
在互联网倡导自我表达的语境中,自媒体人通过内容聚集了庞大的粉丝群体,他们不仅仅是自媒体内容的受众,更是自媒体的"商品"、自媒体内容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在自媒体书写的话语体系中,他们成为互联网资本的"免费劳工",进行着数字生产。本文以微信公众号"咪蒙"为例,分析其内容生产方面存在的"元"逻辑,及其粉丝的生产、消费活动,以此来揭示自媒体粉丝"产消合一"的"劳动"行为及其商品化过程。  相似文献   

10.
李伦 《青年记者》2017,(12):17-19
互联网的普及使人类进入网络传播时代,互联网使信息传播变得空前地便捷,但网络传播也充斥着大量不良信息,如色情信息、虚假信息、憎恨言论和反社会言论等.规制网络不良信息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网络传播伦理学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平台. 网络传播伦理学的主要任务是构建网络传播伦理.网络传播伦理是调节网络传播主体与信息、主体与主体关系的规范体系.网络传播伦理涉及处理网络传播各种权利利益冲突的基本原则,规定传播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和传播主体的德行清单,确立网络传播行为合理性的根据,以及维护网络传播秩序的规定性.  相似文献   

11.
自我国政府对短视频平台依法进行治理后,一些明显违背伦理道德、法律法规的视频已较少出现,但短视频平台仍有伦理失范内容:危险动作类视频、剽窃他人作品的视频、软色情视频、暴露他人隐私视频。这些伦理失范问题的解决,需要借助于平台运营商、内容生产者以及用户共同参与的伦理自律机制,即平台运营商需要建立短视频社区伦理规则、优化普通用户投诉——内容生产者申诉——运营商处理的程序、设立内容评定委员会等;视频内容生产者应当阅读与践行网络伦理规则与网络法律规定,对特定的发布主题保持道德敏感性,树立对自己发布的视频内容负责的态度。  相似文献   

12.
媒介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互联网时代的媒介融合在实质上构建了一种新的社会形态——网络社会。因此,传统媒体融合转型的关键就在于深刻理解网络社会形态下信息传播技术和生态的本质变化,以网络逻辑重新建立传统媒体的发展路径,即从传统型媒体转向平台型媒体;从封闭式生产转向多元主体参与的众包模式;以超时空的人际关系网络重塑媒介内容分发渠道;以良好的用户关系网络为中心构建多元盈利模式。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2018,(2):73-81
本研究以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视角,通过聚焦平台媒介——电子游戏产业的"平台化"与游戏玩工在平台经济中"劳动化"过程来揭示以平台为核心的数字经济流通形式具有平台资本主义的垄断与剥削特征。研究认为平台媒介通过对娱乐休闲活动的劳动化来获取巨大的数字劳动剩余价值,其生产与剥削依托平台对社会实践的集聚以及平台对信息数据、社交关系等新兴资源的垄断而实现,形成了以数据为资源,以"数字劳动"为生产力,以及以互联网"价值网"为结构的新的利益循环网络模式。平台资本主义的本质是垄断资本主义,平台的嵌套平台层次结构优势深刻影响着信息社会的劳动结构与价值增值方式。  相似文献   

14.
网络印刷是互联网技术在印刷行业应用的典型产物,本文在阐述基于互联网的网络印刷概念及其优势的基础上,对目前国内网络印刷平台及其应用现状进行调研,从网络印刷的平台类型、商业模式、平台功能、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等方面展开分析,探讨当前国内网络印刷企业及其平台构建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对开展网络印刷服务及其平台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网络社区问答(CQA)自2002年出现起,一直是用户获取、生产信息的重要途径.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引入人际关系帮助信息分享,逐步完成从内容平台到用户社区的演变.本文提出基于搜索引擎的网络问答平台、基于用户关系的网络问答社区和基于"意见领袖"的网络问答服务三种网络社区问答形式,并阐释了网络社区问答的服务模式,最后总结网络社区问答当下的发展困境,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6.
陈蕾 《今传媒》2021,(4):15-17
全民皆媒的数字时代成为信息的蓄洪池和聚集地,在信息爆炸的同时伴随着信息匮乏,大数据等技术的出现能够帮助受众在碎片化阅读中获取更加精准的信息。随着日常生活中移动支付的常态化、软件付费意愿的逐渐增长,直接催生了以知乎、果壳和分答为代表的知识付费平台和网络问答社区,使受众从单纯的围观者转变为内容的分享者和生产者,并在商业资本的运作中乐此不疲。分享经济也好,知识经济也罢,这些现象都是互联网产业依靠网民的"参与",将其转化为数字资本的一个缩影[1]。在愈发隐蔽的数字资本和附有娱乐性质的资本增值形式的操控下,网络用户逐步成为互联网商业逻辑的"劳工"。  相似文献   

17.
虞鑫  董玮 《中国编辑》2022,(2):71-75
在众多社交媒体当中,以短视频为代表的智能媒体已成为我国网络舆论生态的主要平台,并且重构了内容推荐与关系推动在传播中的位置结构.作为一种技术高度嵌入、市场逻辑主导的媒介平台,"后台化生产"成为短视频平台的重要特征,具体表现为内容日常化、形式故事化、生态垂直化,相应导致网络生态治理面临部落化、隐蔽化和滞后化的困境和挑战.基...  相似文献   

18.
申玲玲  向爽 《出版科学》2021,29(5):80-91
基于价值共创理论分析自媒体平台面向内容创作者的扶持政策及其市场效果和社会影响,探究自媒体平台在内容创作和价值共创中的中介作用.通过研究2015年以来50多项总金额数百亿元的扶持计划,发现内容创作随平台价值共创理念的演进而变化.扶持政策在推动内容产业繁荣的同时,也加速内容类型化、同质化,平台话语权增强并弱化把控力,内容创作者受权力规训因而创意受抑制.扶持政策还可能会助推内卷、加剧"马太效应"、侵蚀互联网公共传播价值.为此,平台和内容生产者须采取多种措施提升价值共创的水平、能力和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9.
基于互联网逻辑发展起来的平台型媒体,在组织形态和内容生产方式上具有开放、多元、连接、对话等特点,在信息传播流程重塑和用户关系重构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过去,平台型媒体的相关理论探讨和实践都是在常态化社会的语境下进行的,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使得平台型媒体的机遇和困境随之暴露了出来,对非传统安全语境下平台型媒体的发展方向和出路展...  相似文献   

20.
彭桂兵 《青年记者》2020,(10):75-76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3月1日起施行,将有利于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加强和创新互联网内容建设,落实互联网企业信息管理主体责任,全面提高网络治理能力,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对《规定》的评价可以从多个维度展开,就文本内容看,有两个面向值得探讨,一是文本把信息内容划分为鼓励性信息①、违法信息和不良信息;二是把网络信息内容生产者、网络信息内容服务平台和网络信息内容服务使用者三者纳入网络治理对象.鼓励性信息可以倡导、违法信息可以依法治理,不良信息如何辨别?这是个问题.网络信息内容生产者、网络信息内容服务平台和网络信息内容服务使用者确实在网络内容治理上要履行一定的责任,但如何保障网络信息内容生产者和网络信息内容服务使用者生产和使用信息内容的权利,这也是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