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教育组织现象学范式是一种有着重要影响的主观范式论,这种范式关注组织中人的存在,强调组织的可理解性与组织的建构性,认为组织是人的意志与价值的体现。古代哲学、德国古典哲学、现象学与存在主义、历史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等哲学思想都影响着这种范式的产生与发展。建立在这些哲学思想的基础之上,教育组织现象学范式对实证主义、理性主义以及结构功能主义展开批判,并构建出人本性、道德性与理解性的全新组织观。  相似文献   

2.
现象学教育学探析   总被引:56,自引:0,他引:56  
现象学是现代西方哲学最重要的哲学思潮之一 ,对 2 0世纪的西方哲学和包括教育学在内的其他学科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现象学教育学在一些欧美国家获得发展并保持生机。现象学教育学把教育理解为参与其中的人与人之间的生活方式 ,认为教育学不能从抽象的理论论文或分析系统中去寻找 ,而应该在生活的世界中去寻找 ,强调教育理论必须关注时代的教育实践 ,关注现实并对其进行反思。当前教育理论与实践中日益频繁使用的生活、情境、意义、理解、建构等等话语都与现象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回到实事本身、交互主体性、生活世界等现象学概念对教育理论与实践具有特殊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胡塞尔“回到实事本身”和“生活世界”的理论为现象学奠定了基础。将现象学理念运用到教育领域,帮助我们走进教育发生的现场、充满丰盈实事的生活世界来重新理解教育,使教育不再枯燥、抽象。作为一种实践的教育哲学,现象学教育学注重研究教学的意向性、教育的生活世界和师生的“主体间性”,为教师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种新的视界。  相似文献   

4.
教育现象学     
正教育现象学是源于二十世纪前期的现象学运动。现象学是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在二十世纪初建立的一个哲学流派,其基本主张是"通过回到原始的意识现象,描述和分析观念的构成过程,以获得有关规定性的实在性的明证。"而教育现象学是以理论现象学为哲学基础,以实践现象学为研究方法,以回到"事实本身"与"生活世界"为理论基点和研究背景,最终以运用现象学方法解决教育问题的一门科学体系。把现象学理论较早引入教育领域的是德国海德堡大学校长克里克。在1944年,荷兰乌特勒支学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在其认识论出发点及论证等方面蕴涵了现象学视域。而就现象学视角而言,本质直观可作为解读异化劳动的可能方法。在此方法的导引下,异化劳动将呈现为一个全新视域并生发出一系列寻问,这些寻问是对异化劳动现象学方式的寻求。而且,胡塞尔和海德格尔自由自我决定的价值取向印证了马克思自由自觉的劳动本体论,并且其"生活世界"与"技术人"思想等构成了现象学对异化劳动审视的现实向度。  相似文献   

6.
萨特的文艺思想在西方现代文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把艺术活动与人的自由本质联系起来,可以说是萨特文艺观点的核心内容。萨特首先从哲学上对人的自由本质进行了本体论的证明,并且把想象视为人所具有的一种虚无化能力,正是这种能力使人具有了自由的本质。而艺术和审美本身就是一种想象活动,因此成为实现人的自由本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过程是事物存在的方式,是事物运动变化的集合。现象学用"回到实事本身"和"生活世界"理论构建了实践的、注重过程的哲学致思旨趣,启示教育学要关注教育展开的过程。教育的过程现象学以意向的开启,情境中的生成为教育活动的核心,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自我建构与发展,形成过程论教育实践观。  相似文献   

8.
时间意识的双重意向性决定了前反思自我觉知在现象学研究上的重要地位。在现象学心理学中,前反思自我觉知以诸多具有"家族相似性"的概念形态存在。它在生活世界中具有奠基性,并作为意识的自身给予性构成了任何意识经验所具有的基本的自我感,帮助现象学摆脱意识研究的无穷倒退陷阱。伴随虚拟现实技术与认知神经科学的蓬勃发展,前反思自我觉知的上述特征在自然化现象学运动中得到重新检视与系统推进。橡胶手错觉实验揭示的拥有感可以被视为前反思自我觉知的核心构成,而自我参照系的脑电特征佐证了前反思自我觉知的奠基性。这将启发现象学家与神经科学家开展更多值得期待的联姻工作。  相似文献   

9.
教育哲学在现象学哲学的观照下,衍生出了现象学教育哲学。现象学教育哲学在教育、教育学、教育哲学层面对传统发起问难。现象学教育哲学给教育带来了新气象,同时也需要不断克服发展困境,真正引领教育走向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0.
现象学是当代欧陆人文主义哲学的最重要的思潮,可以说构成了当代大陆哲学的内在视野和方法论基础。现象学方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人的主体性的建构,现象学凭借着对主体的精妙构造和对主体生活的深刻体验,建立了他们的主观人文世界,体现出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1.
关怀现象学     
在现象学研究方法的观照下,关怀是人类生活中的一个基本要素,所有的人都希望得到关怀。关怀包括接受性关注和动机移置两个环节,接受性关注是关怀性相遇的根本特征。关怀者(A)如其所是地接受被关怀者(B),而不是把自己的观点投射给或强加于B。关怀关系的确立需要三个必要条件:1.A关怀B,即A的意识特征是关注与动机移置;2.A做出与1相符的行为;3.B承认A关怀B。  相似文献   

12.
霍耐特否定在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存在一种主体间性的承认理论,而科耶夫则从中看到一种承认的人学。虽然黑格尔没有明确而连贯的论述,但是他实际上提出了自我意识通过相互承认以确证自身自为存在的运动的三种意识形态,即独立的自我意识、自由的自我意识和理性的自我意识,以及相应的三种承认方式,即片面的承认、抽象的承认和普遍的承认。就整个承认的现象学运动而言,伦理实体乃是争取承认的自我意识的真理。  相似文献   

13.
现象学对法国新小说派领袖阿兰·罗伯 -格里耶的影响是广泛的。他把现象学的精神灌注于创作之中 ,又以现象学为武器捍卫自己的创作成果。站在现象学的立场上 ,他主张铲除深度神话 ,并提出铲除深度神话的具体措施 ,即用“虚无意识”注视世界 ,采用平面化的写作方法  相似文献   

14.
15.
胡塞尔认为,以往的哲学研究在前提与方法上存在的问题,使今天的哲学陷入重重危机。前提的明证性与方法的合理性是哲学合法性的必要条件。前提的明证性是哲学成为严格科学的本体论基础,现象学方法则是通向这一明证性前提的唯一道路。因此,运用现象学的方法将哲学建基于明证性的前提之上是哲学走出危机的理想途径。围绕着如何通过现象学的方法实现哲学前提的明证性诉求,胡塞尔展开了其意义深远的现象学运作,开辟出了一条挽救哲学危机的现象学之路。  相似文献   

16.
文艺活动的主体间性问题是近年来文艺学研究中一个日渐引起人们关注的话题。从思想史上来看 ,主体间性问题最初是由现象学的创始人胡塞尔提出来的 ,这一理论以后逐渐发展成了现象学文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系统地梳理这种理论在现象学运动中的发展过程 ,对于促进我国文艺学界的相关研究无疑是大有帮助的。本文即集中讨论了现象学文艺理论的三位代表人物萨特、乔治·普莱和杜夫海纳在这一问题上的相关论述 ,试图勾勒出主体间性文艺学的基本轮廓。  相似文献   

17.
历史现象学与历史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波普所反对的“历史决定论”意义上的“历史主义”不同,胡塞尔反对“历史相对论”意义上的“历史主义”。历史哲学的全部问题可以归结为历史是否具有一个本质结构和这个本质结构可否被把握到这两个问题,胡塞尔不仅从内容上认定历史有一个本质的意义结构,而且从方法上提供了对此意义结构进行纵向本质直观的可能性,并以此为依据对历史相对论进行批判。同时,本质直观或者观念化在与观念对象的另外两种实现方式,即理想化和语言化的区分中得到进一步的澄清。总之,胡塞尔的历史观着重于内历史与历史的关系,否认概念、命题的发生、发展是偶然随意的,强调在命题意义背后的真理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
“儿童数学”的现象学意蕴是以现象学的态度——“回到事物本身”来研究数学,追求“数学思想”的敞亮和儿童“数学之思”的显发与弘扬。实践申。通过儿童“生命·实践”的教学化活动——儿童的生命实践活动体验、生命实践活动建构、生命实践活动创造、生命实践活动表达,达成“儿童数学”的现象学旨趣——“面向思的事情”!由此.现象学所带给“儿童数学”的绝不仅仅是某种特定的教育实践与研究方法(如悬置——对教学经验或理论的存而不论、数学的本质探原、返回儿童的生活世界、消解师生主客二分的本质直观等等),而是一种“儿童数学”的现象学精神——回归儿童的“生命·实践”路向!  相似文献   

20.
受现象学哲学思想以及北美教育现象学的影响,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采取现象学态度和方法面对教育生活逐渐成为我国教育研究的一种重要取向。现象学为教育学提供了思想资源与思维方式。为了在教育现象学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我们首先需要考察我国教育现象学的发展,然后回到现象学哲学的思想资源中,从现象学的基本问题和致思路径中获得启示,进一步明确教育现象学的基本问题,规范教育现象学的致思路径,提升教育现象学的理论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