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罗奕  梁煖 《传媒》2016,(24):57-59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大众传媒在建构认同方面的功能无比强大,现代人依赖媒介取得认同,媒体形式或媒体内容所产生的媒体力量制造了人们的社会认同——这是媒体最具威力的重要效果.笔者以泰国华文媒体作为切入点,选取泰国两家华文报纸微信公众号的新闻推送,对其新闻来源、报道角度、如何塑造中国国家形象、传承中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分析,探讨其在当地建构"中国形象"认同的做法与作用.  相似文献   

2.
海外华文媒体历史悠久,是传播中华文化的平台,也是增强华侨华人身份意识的重要文化工具。马来西亚华文媒体众多,运作规范,实力雄厚,社会影响力高,在促进中华文化传播,加强与当地文化的交流互鉴过程中发挥了显著作用。《星洲日报》是在马来西亚华侨华人社会中影响最大的华文报纸。在将近百年的办报史中,它生产优质内容,传承中华文化,担当不同文化对话的使者,搭建文化活动平台,展现了华文媒体在维系华人身份认同与不同文化交流互鉴的积极角色。  相似文献   

3.
王志刚  度冉 《出版广角》2016,(19):34-37
华文出版"走出去"战略应该以文化传播为核心目的,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利用地缘优势占领华语文化圈;二是打造华文出版"中国"品牌,传播中华文化;三是利用文化影响带动华文出版经济.华文出版"走出去"战略实施应该强调五种策略,即国际化、制度化、专业化、品牌化和多元化.  相似文献   

4.
《出版参考》2013,(13):17
本刊讯(记者韩阳)在第23届书博会开幕当天,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启动"中华文化复兴出版工程",这是新华文轩完成"全球影响力的华文出版集团"的又一重要大型出版工程。"中华文化复兴出版工程"由四川四家出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乡愁?乡愁就是元宵的汤圆、端午的粽子、八月半的月饼、腊月的腊八粥加上除夕之夜的团圆饭,乡愁就是小桥、流水、人家,就是农民家的小鱼塘、小荷塘、小菱塘……乡愁就是乡情、乡韵、乡恋,就是民风、民俗、民情,就是以农耕、农时、农具、农人为主体的农耕民俗文化.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化再加上现代化的元素,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沈成嵩所著《记住乡愁》用农事寄托出无限思乡之情.  相似文献   

6.
研究华文报刊办好华文报刊──’95世界华文报刊与中华文化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程道才增加交流,扩大合作,进一步办好华文报刊,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这是参加’95世界华文报刊与中华文化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一百多名海内外专家、学者的共同呼声。这次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7.
柯卓英 《青年记者》2016,(23):34-35
《欧洲时报》创刊于1983年,中文网站于2009年4月1日完成升级改版.《欧洲时报》作为欧洲最有影响力的华文媒体之—,致力于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开辟“华文教育”“华文园地”栏目,专设诗词鉴赏,积极有效地推动了古典诗词在当代欧洲的传播.本文以《欧洲时报》为例来探讨古典诗词在当代欧洲的传播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8.
华文出版创新是文化传承与积累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提升我国文化影响力与文化软实力,推动华文出版"走出去"步伐。随着世界范围内文化融合趋势的加强,新的时代不断赋予华文出版新的创新要求。在文化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把文化创新与出版创新有效结合,推动华文出版的新突破,是值得出版人思考的重要问题。笔者认为,华文出版要通过本土文化创新、引进出版物的本土化改造以及推动本土文化"走出去"等策略实现华文出版创新,以推动华文出版的发展,增强中外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9.
河北电视台播出的《中华好诗词》是一档文化类季播节目,以中华诗词为骨,以娱乐精神为髓,闯关娱乐形式与诗词内容核心巧妙结合,文化与娱乐并重. 我们常常看到众多娱乐节目大红大紫,文化节目却总显得冷冷清清,而《中华好诗词》独辟蹊径,靠"形神兼备"获得巨大成功."形"是指以夺冠元素为核心,辅以命悬一线、心有灵犀等形式的创新;"神"是指以诗词为核心的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10.
李振宇 《传媒》2022,(3):71-72
作为一种基于传播媒介上的文化形式,纪录片对文化认同的形成与巩固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通过对文化的纪实性再现、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以艺术性的表现手法承载深刻的创作思想,让受众在接受纪录片所传达信息的同时,生成共同的意识,进而强化文化认同.具体来讲,文化认同就是特定群体对特定文化的认同感,是一种行为、生活、言语、思想等层面倾向性共识与认可.《记住乡愁》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文国际频道打造的精品力作,通过对一城一池、一村一镇的述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成为弘扬传统文化、强化民族认同、构建文化自信的典范.2018年4月,《记住乡愁》荣获第25届"星光奖"纪录片大奖.据中国视听大数据(CVB)统计显示,2020年1月2日,《记住乡愁》第六季首播,再次创造了同时段全国纪录片收视率第一的成绩,以及累计收看观众超过170亿人次的记录.可见,《记住乡愁》以乡愁的具象符号为依托,彰显了一个民族对共性文化的追溯与认同,这也是其得以成功的关键,而其参与文化认同的具体路径,则具有非常重要的学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曹旺儒 《传媒》2018,(9):61-63
自1854年《金山日新录》在美国旧金山创刊发行以来,作为国际新闻传播领域的独特力量,海外华文媒体历经了百余年的发展.数量庞大、类型多样的海外华文媒体一向是华人华侨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以美国为例,近八成华裔经常阅读华文报纸,而25%左右的华裔偏好华语电视节目胜过英语节目.近年来,随着我国构建新型对外传播格局不断深入,海外华文媒体的作用日益显著,特别是在推进"一带一路"的倡议背景下,海外华文媒体扮演了"先锋军"的角色.从整体上看,华文媒体遍布世界五大洲,只要有华人社区的地方,就能看到华文报刊、华语电视和广播.但就个体而言,由于人力、资金、观念等方面的制约,许多华文媒体的影响力有限,一些华文报刊发行量仅有百余份,出了几期便草草停刊.海外华文媒体肩负着向华人华侨传播中国故事、弘扬优秀中华文化的重责,并在宣导"一带一路"的倡议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如何透过有效手段改善其生存状况、提升其传播影响力至关重要.作为海外华文媒体的代表,《欧洲时报》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果,本研究将总结其运营经验,为其他华文媒体提供《欧洲时报》在发展中的可取之处.  相似文献   

12.
东南亚华文报刊的文化传播与编辑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阐述华文报刊用南洋人的眼光审视和关照中华文化、以承传中华文化为已任、在维护当地国的社会稳定的基础上争取华族权益等内容 ,论述了东南亚华文报刊的文化影响与编辑特色 ,评论了他们在承传中华文化方面所作出的卓越贡献。由于东南亚各国吸收越来越多的西方文化 ,以及当地国政府设置的不利华文报刊的生存环境 ,华文报刊在坚持原来的编辑办报特色的过程中 ,不得不采取种种应变措施。  相似文献   

13.
网络与数字技术驱使全球文化共生传播,中华文化的有效传播需考虑内外有异同,国别受众文化接受差异以及对中华文化的信任度;需基于文化认同机制、文化分享机制、文化传播机制进行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选择,构建中华文化"认同、分层与传播"的内容遴选机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文化全球传播内容数据库,建立"社交+智能+共享"中华文化全球传播平台及相应多源动态监测体系;"中华文化+科技"的新文创产业平台,创新网络与数字传播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4.
刘佳 《视听界》2015,(2):104-105
江苏广播运用新闻宣传、专题报道、公益宣传、社会活动等多种形式,积极倡导和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2014年策划推出的"百名主播诵经典"活动,以中华经典诗词名篇为内容,以主持人朗诵为形式,通过广播、网络和主题晚会,在三个月时间内,播出经典诗词百余篇,传播人群超过百万。一、挖掘中华文化,寻找内在关联,传播核心价值观拉近听众与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联系,提升宣传的人文情怀,是江苏广播在组织核心价值观宣传时重点思考的问题。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5.
《千岛日报》是目前印尼发行量较多、销行地区较广泛、影响面较大的华文报纸之一。其华文教育版以"华文园地"和"童心"为代表,不仅形成了自身的版面特色,而且在调整中不断革新。《千岛日报》不仅是印尼华人华侨了解祖国最新消息的直接途径,发挥沟通印尼华侨华裔与中国家园亲朋的桥梁作用,而且承载着传播汉语及中华文化的重任。华文教育版对印尼华人规范使用汉语汉字发挥着最直接的示范作用,有利于当地华人华侨提高汉语水平,更有利于汉语的推广及其使用的规范化。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乡愁?乡愁就是元宵的汤圆、端午的粽子、八月半的月饼、腊月的腊八粥加上除夕之夜的团圆饭,乡愁就是小桥、流水、人家,就是农民家的小鱼塘、小荷塘、小菱塘……乡愁就是乡情、乡韵、乡恋,就是民风、民俗、民情,就是以农耕、农时、农具、农人为主体的农耕民俗文化。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化再加上现代化的元素,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沈成嵩所著《记住乡愁》用农事寄托出无限思乡之情。  相似文献   

17.
"乡愁"是近几年被频繁提及的热词,由此衍生了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领域的乡愁理论。2019年7月,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东南广播公司携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到台湾交流展演,充满乡愁意味的非遗节目深受台湾民众热捧,反响热烈。本文以传播学相关理论、乡愁理论分析这一活动现象,得出结论:乡愁文化的传播在两岸交流中起着积极的作用,既能引起台湾民众对大陆的祖地认同,又能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8.
海外华文报刊和华人社团、华文学校一起被称为华侨华人社会的"三宝",是华人社会的重要精神家园,也是中华文化在海外延续的重要载体,是中国开展对外宣传的重要渠道。发展好海外华文报刊,对在海外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国际形象、展现中国软实力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华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社交媒体已经成为当前社会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面对中华文化认同建构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如何通过社交媒体建构中华文化认同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突破既有中华文化认同建构的研究路径,在借鉴国外相关理论的基础之上从多元一体的视角出发,对青年群体的社交媒体使用与中华文化认同建构情况进行考察,以质化研究为基础,辅以必要的量化分析。通过研究分析结果来重构中华文化认同的指标体系,为如何通过社交媒体建构中华文化认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图书走向世界有多个方面和多种渠道,除了华文书的直销、外文版的直销以及版权贸易以外,参加各种国际评奖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由于图书内容的千差万别,难以有一个国际标准,所以目前有关书籍的评奖主要集中在印刷和设计上.近年华文书在国际印刷和设计方面频频得奖,对于传播中华文化和改变国外同业对华文书的看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上海新闻出版局从2002年起,做了组织"中国最美的书"参评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的工作,现将有关情况以及我们的认识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