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Skam》作为一个低成本的青春教育剧,凭借口口相传,成为一部受到全球热捧的好剧,得到了众多年轻人的喜爱。本文从情节叙事、人物塑造以及内容叙事三方面分析青春教育剧《Skam》的叙事特点,希望给国产青春剧带来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孟洁  谢霈 《东南传播》2012,(8):115-117
近期热播的医疗题材剧《心术》引起了社会关于医患问题的热议。2012年,随着几起医院暴力冲突事件的曝光并不断升级,医院及医患关系也随之成为了社会的焦点话题,国产医疗剧借此尴尬热播。那么国产医疗剧的发展现状如何,其传播价值何在?本文试图从热播剧《心术》出发,探讨国产医疗剧今后在价值维度方面的发展取向。  相似文献   

3.
在电视剧市场逐渐趋于理性的情况下,一部题材敏感的主旋律反腐剧《人民的名义》却引发全民的关注和热议,通过剖析我们得知从其首播到全民看剧,全民议剧,它的成功绝非偶然。在市场的缺口,它以其精良制作,精致的人物刻画,回归艺术反映生活的本质,形成口碑话题引爆朋友圈,得到市场的认可。  相似文献   

4.
边铀铀 《传媒》2021,(20):51-52,54
《觉醒年代》是近年来我国重大题材剧的突破,实现了历史价值、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的高度统一,不仅在创作层面实现了"破圈",在受众层面也成功"出圈".该剧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指导下开展现实主义创作,追求人物鲜活、内容务实、模式创新和美学升华,实现了多维度的突破转向.总结该剧的成功经验,对于重大题材剧如何触动受众心弦,全面增强作品思想性、艺术性、传播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李蓓蓓 《新闻世界》2013,(9):247-249
《北京人》是曹禺先生的力作,它是具有浓郁的时代特点以及充满老北京生活特色的现实主义作品。本文基于对(《北京人》的认识,对其片段的导演构想从舞台、灯光、服装、化妆、道具、音乐音响等方面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6.
姚倩 《现代视听》2013,(2):45-47
动画片的创作越来越贴近时代的发展和现实生活,现实主义因素也就很广泛地被运用到动画的创作之中。对于现实题材的提取与创作表现的较好的应是学院派动画,他们的动画题材来自于生活,表现生活。本文主要以国内动画片《孩子来了》、《贩管》为例分析现实主义元素在学院派动画中的具体体现,探索现实主义题材在动画创作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雨村曲话》与《剧话》是清代学者李调元戏曲研究成就的集中体现。文章通过对《雨村曲话》与《剧话》内容的梳理和评介,从理论、史料以及学术思想贡献等方面探讨了二书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8.
年代剧曾经是荧屏热点,2008年前后,《闯关东》《人间正道是沧桑》和《中国往事》等剧将年代剧推向了高潮,此后这一类型热度减退,鲜有佳作问世.特别是近两年来,随着穿越剧的风行和宫斗剧死灰复燃,年代剧更显颓势,在此情势下,亟需精品力作提振士气,《跑马场》的适时出现,令人惊喜.它的成功不仅为年代剧打开了新局面,而且对扭转当下国产剧的生态失衡也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9.
王德胜 《声屏世界》2009,(10):33-34
作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献礼史诗大剧,《人间正道是沧桑》6月间享受到了央视一套和八套“双播”的待遇。电视播出后,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人间正道是沧桑》是一部讲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的大片。作品通过描写瞿、杨两家五个年轻人以及一批黄埔军校学生因信仰不同而分道扬镰,分别加入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命运纠葛和人生经历。该剧运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  相似文献   

10.
已知《优语录》有《国粹学报》本、《申报》本、《盛京时报》本三种版本.其中《盛京时报》本分两卷且材料最丰,长期以来不被学界所知.这一版本的最大意义和价值不在于搜罗到更多的优语材料,而在于能够就材料本身的情况来进行分类,以上下卷来明晰对中国早期戏剧形态的认识,从而在《宋元戏曲史》中得到最便利的运用.王国维对剧语与优语的区分是其对优语以及戏剧早期形态的理解与实践,在分卷中他恪守了一定的原则,体现了在优语整理时明晰的认识.从优语搜集到剧语研究,显示出王国维对戏剧认识的深入,赋予《盛京时报》本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李秀林 《视听》2016,(6):89-90
《裸婚时代》是2011年的热播电视剧,获得当年安徽卫视国剧盛典年度十佳电视剧等多项殊荣。"裸婚"一词一度成为社会热点词汇,而剧中主人公刘易阳与童佳倩对于婚姻的观念态度,也代表了当下80后婚姻观念的变革,引人深思。《婚姻时差》是当下热播情感电视剧,讲述一对中年夫妻的婚姻危机,引入当下热议的婚内出轨、两地婚姻等热点话题,探讨了婚姻中的情感诉求。本文通过对比《裸婚时代》与《婚姻时差》这两部热播情感大剧,详细论述当代社会中婚姻文化的变革。  相似文献   

12.
正《大丈夫》这部剧从构思、创作,到拍摄、播出,花了整整两年的时间。播出后反响还可以,在得到一些收视率的同时,也引起了很多关于生活剧风格创新的一些讨论——比如说这部剧相较于传统的生活剧,节奏更明朗,冲突更激烈,情节更紧凑。那这是不是就是生活剧和情节剧的结合呢?或者说给生活剧贴上了一个"强  相似文献   

13.
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收视率破八的佳绩,创下近十年来国产电视剧的最高收视纪录,预示着现实主义题材的强势回归。本文基于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以《人民的名义》粉丝社群为研究对象,采用参与式观察法展开研究。研究发现:受众反馈和网际互动奠定了互动仪式的基础;观影仪式和讨论仪式的交替进行维系整个粉丝社群的运转;相互关注及情感连带催生了群体团结,并作用于社会现实,从而促进现实社会的改良。  相似文献   

14.
申浩  邹丽 《大观周刊》2013,(1):13-13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以反映周民族社会生活而著称,具有现实主义精神。它所包含的讽刺诗的现实性犹为显著,但它所描写爱情的诗歌, 也为世人称道,有喜有悲,有欢有愁,反映当时社会的婚姻及情感道德,其所体现的爱情观对现代人的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15.
现实主义电影,以展现现实社会生活为标志,批判社会不良现象,运用简单电影语言,还原最本真的世界。近年来,聚焦社会现实的电影时常出现在大众视野,电影《少年的你》上映以来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烈讨论,这与它展现的故事背景——校园欺凌,有着莫大的关联。本文以《少年的你》为例,通过对影片中展现的现实问题进行思考,从教育、家庭、法律三方面来探究电影《少年的你》中校园欺凌现象产生的原因,从而探究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对社会发展的积极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人民的名义》创造的收视神话,反腐剧继2004年沉寂之后,再次回到电视观众的视野之中。观众所表现出的收看、点播、热议等收视行为,受到其收视心理的驱动。反腐剧作为类型剧,观众的收视心理既异于其他类型剧,也有其自身共性,因此探讨反腐剧观众的收视心理具有指导意义。《人民的名义》所取得的口碑、"票房"双丰收,使其成为了探讨反腐剧观众收视心理的绝佳代表,观众在收看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期待视野、移情、娱乐等心理因素,在我国独特的社会环境和网络环境下,呈现出鲜明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相似文献   

17.
闫静静 《新闻世界》2011,(3):123-124
本文以热播剧《婚姻保卫战》为例,以文本分析为核心,容纳相应的观众反应,就这部电视剧的文本构成展开分析,探讨电视剧本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其背后所隐含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8.
何鹏程 《青年记者》2017,(29):72-73
近年来,我国影视剧题材同质化的现象日益严重,在各传媒影视公司都集中在武侠、玄幻、IP翻拍等内容创作时,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反腐剧——《人民的名义》悄然走红.该剧由李路执导,陆毅、张丰毅、吴刚、张志坚等联袂主演,以1.2亿元的总投资完成了内容生产,剧情以反贪局局长侯亮平的反腐调查为叙事主线,讲述了办案人员查办国家工作人员贪污犯罪的故事.《人民的名义》自开播后收视率一度爆红,凭借优质的口碑、出色的演员表现以及各种衍生话题,成为2017年“新晋剧王”.  相似文献   

19.
蔡月宇 《新闻世界》2012,(2):111-112
影片《将爱情进行到底》(下文称《将爱》)是导演张一白于2011年情人节之际推出的都市言情类电影。笔者认为,该片是影视"翻拍热"的特殊范例,在翻拍剧争相涌现并且常遭诟病的现实情况下,突破了以往翻拍剧的常规,体现了独到的创作构思。  相似文献   

20.
曹榛 《视听》2016,(11):41-42
谍战题材一直是我国非常重要的电视剧题材,也是被业界认为容易出精品的电视剧类型。而作为谍战题材剧优秀代表之一的电视剧《潜伏》,在较短的时间里引起极大的关注和热议,也直接说明我国观众对谍战题材电视剧的喜爱。而在湖南卫视这样一个受众面极广的平台播出的《麻雀》,同为谍战题材电视剧,但和七年前播出的《潜伏》相比,出现很多新变化。本文旨在分析由《麻雀》带来的新变化,以及我国谍战题材电视剧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