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华书局本《史记》《汉书》和《后汉书》对"茬平"这一地名的写法不一。通过对照各家版本及相关的记载可知,有关"茬平"的三种写法,即"茬平""茌平"及"荏平"。通过详加校对和考证,认为,在汉代,"茬平"俗作"茌平"。读音皆是如颜师古曰:音仕疑反,即chi ping。因此,有必要在中华书局本《史记.酷吏列传》"尹齐"条、《汉书.地理志》"东郡""泰山郡"条、《汉书.酷吏传》"尹齐"条、《后汉书.郡国志》"济北国"条下加注"茬俗作茌"。而有的版本写作"荏平",则是在传抄和版刻过程中,因形似而致讹。  相似文献   

2.
学界对钱钟书先生《林纾的翻译》之关注,一直以来多围绕其"化境"一说展开,而对其从"囮"字中解出的"译、诱、媒、讹、化"之间的关系探讨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其实该文在提出"化境"的同时,也是在为林译小说中最具特色的"讹"、"化"而辩。译需求"化","化"则难免"讹","讹"与"化"又直达于"诱"和"媒"。译之"诱"、"媒"、"讹"与"化",体现了目的与手段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3.
有人根据新旧《唐书》中著录的《种芝经》和唐诗中的"芝田",认为唐代已有灵芝栽培技术。《种芝经》内容虽已不存,但从性质和年代相近的文献《种芝草法》和《太上灵宝芝草品》来看,文中不认为《种芝经》可以被视作唐代的灵芝栽培专著。而唐诗中的"芝田"一词实际上典出曹植的《洛神赋》,本义为仙人种芝草处,在唐诗中有时指虚渺的仙人种灵芝之田,有时指现实生活中的农家良田,但并无人工栽培灵芝之田的意思。加之唐代发展出的三种栽培大型真菌的技术均与灵芝无关,因此实际上唐代并未发展出人工栽培灵芝的技术。  相似文献   

4.
《丽江府志略》纂修于乾隆八年(1743),是丽江府第一部官修志书,也是弥足珍贵的纳西语史料,对研究清代纳西语、云南方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关于《丽江府志略·方言》的版本,学界一般认为有四种,其实尚有两本古籍均抄录了《丽江府志略·方言》。由于辗转传抄,诸版本间存在较多异文,讹误的原因主要为形误,其次为音近而讹和夺字。从讹误数量分布来看,钞本讹误较多。  相似文献   

5.
"爲"之字形,确不像"母猴",而像"手牵象形"。古籍中确有用"爲"表示猴的用法,但应视为假借,其本字当是"蜼"。《说文解字》以"母猴"训"爲",实反映了古籍中"爲"字的假借用法。  相似文献   

6.
"五月五日,龙舟竞渡。""竞"字本为会意字。甲骨文"竞"字的上部像两把刑刀,而金文"竞"字的上部皆讹变为"言"。小篆"竞"的形体与金文相似。《说文解字》说:"竞,强语也,一日逐也。"殆非本义。"竞"字的本义应为"强",如《诗经·周颂·执竞》中"执竞武王",大意是:能慑服强敌的周武王。由"强"可以引申为"争逐"之义,如《商君书·错法》:"功赏明,则民竞于功。"互相争胜就可以成为"竞争",如《庄子·齐物论》:"有竞有争。"对"竞争"一词,郭象的注解释得明白:"并逐日竞,对辩日争。"  相似文献   

7.
在介绍昭通沿革的文章中,有的曾提到昭通“上古称荒服地,夏商属梁州地”。这里笔者不揣冒昧,也谈一点有关昭通涉及“梁州”(本文均指古梁州)及“荒服”的肤浅看法,作为千虑之一得。先谈昭通涉及“梁州”的有关看法。我国现存最古的史书当推《尚书》。《尚书·舜典》篇谓:“肇十有二州”。文中仅提出州数,未列具体州名,只在其后人的注解中提到十二州中包括梁州。而在《尚书·禹贡》篇叙述九州行政区划中则谈得较明确:“华阳黑水惟梁州”。其意是说华山南边到黑水之间  相似文献   

8.
柳下惠名为展获,字禽,一字季,谥号为惠,是恪守道德规范的典范,被尊称为"和圣",其"三黜而不去""坐怀不乱"等事迹被广为传颂。由于记载柳下惠的古籍较少,一些史实在流传过程中出现讹变,例如"坐怀不乱"的故事。要想更加明确柳下惠的事迹,就要从《国语》《左传》等古籍中寻找证据,从"展禽使乙喜以膏沫犒师"等事迹看柳下惠擅长辞令、正直等品质,考证"坐怀不乱"典故的源流发展,还原一个最真实的柳下惠。  相似文献   

9.
陈子昂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一位极其重要的人物,他变革绮靡的宫廷诗风,为唐代诗歌发展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然而,纵观今存十余种"唐人选唐诗",仅《搜玉小集》选其诗一首,其他唐诗选本均未提及陈子昂。我们通过分析各种"唐人选唐诗"的选本发现,选者编选诗歌的范围、理论依据及诗歌传播上的限制等是陈子昂诗被忽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从字形讹变、词语生成的角度,论证了《晋书》所引袁宏《三国名臣序赞》中"墙岸"当系"墙宇"之讹。同时,根据古汉语词义发展的特点与词语构成的方式,阐述了"墙岸"一词的生成机制和构词理据。还结合"墙岸"出现的语境,发现"墙岸"一词义项有三个;《汉语大词典》中,"墙岸"释义不全,应据此补订。  相似文献   

11.
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卷五《灵怪第二》中列有"蔡金注《西游记》",吴圣昔先生认为"蔡金"指的是蔡元放和金圣叹两个人,后多有学者认为此"蔡、金注《西游记》"版本已经佚失。笔者通过考证,认为评注者蔡元放名"昊",而非一些资料所写之"奡"。并认为可能是刘一明或书商在刊印过程中误将蔡元放的名字"蔡昊"刊为"蔡金",蔡金即蔡元放,系指一人,非二人。此版本也并未佚失,就是蔡元放所注之《西游证道大奇书》。此外,笔者还发现了两条关于蔡元放的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12.
在《纪晓岚批点唐诗》中,可以梳理出纪晓岚唐诗文艺观。主要体现为:指出唐诗"气韵天成、兴象天然",对盛唐气象标举、敬仰;认为唐诗"雄浑开阔、深妙圆融",对唐诗意境首肯、探索;"论诗以世",对唐诗发展、诗风流变把握评价;"不压于盛名",对唐诗进行实事求是的批评。梳理纪晓岚唐诗文艺观,对纪晓岚研究、唐诗研究都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诗·小雅·庭燎》"夜未央"中的"央",毛传曾有解释。至唐代流传为两种训释:一为"央,旦也",见《毛诗正义》等;一为"央,且也",见《经典释文》。清代对两种说法各有拥趸。阮元曾指出"《释文》‘旦’字或误‘且’",但未予解决。本文从文献版本、词义训释和字形变异等角度加以辨析,认为前释为确诂,而后释为讹传,其"且"实为"旦"之形误。解决这一历史疑案,有助于正确理解《诗经》内容,并可纠正各种典籍未加考辨而照录《经典释文》的错误。  相似文献   

14.
李艳 《文教资料》2010,(28):35-36
唐诗《枫桥夜泊》中的“寒山寺”有许多音译版本。其中最受争议的为“HanshanTemple”和“ColdMountainTemple”。本文从多个角度出发,论述了“ColdMountainTemple”作为最恰当音译版本的五大理由。  相似文献   

15.
《文心雕龙·原道》释读标点有多种版本,说明有探讨的余地和必要。根据上下文语义分析,"精义坚深"的"精"当校勘为"情","坚"为衍讹,"重以公旦多材"的"重"当上属,"精义坚深,重"当为"情义深重";"爰自风姓"当校勘为"爰自《风》兴",意为《诗经·风》兴起。两处校勘,对释读有一定影响。根据校勘,对相关标点作了适当调整,在此基础上作了再标点。再标点后能够更准确领会原文意思,进一步领略"原著的修辞之美",领会刘勰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16.
在"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观念影响下,唐诗的经典化在明代达到巅峰,明人整理及编选唐诗的热情空前高涨。周汝登的《类选唐诗助道微机》在众多的唐诗选本中有其独特性。本文试从《唐诗助道》的材料来源、类目设置及周汝登心学三方面,谈该选本在明人选唐诗通代性选本上的特殊价值。  相似文献   

17.
正我校是江苏省汉语国际推广基地之一,其国际交流中心设有一间教室,名为"汉语桥",意为"沟通交流中外文化的桥梁",多次接待新加坡万慈学校的"浸儒游学"师生代表团。前不久,新加坡师生走进了崇川学校国际交流中心的"汉语桥",与我们班的学生一起上课,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芬芳。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我首先考虑到,诗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其字里行间浸润的皆是汉文化的墨香;唐诗又为"诗中之诗",而"诗仙"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尽显  相似文献   

18.
小学语文第12册《古诗三首》中杜甫的《前出塞》有一句“列国自有疆”。对这句诗历来看法不一样。我也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教学参考书把这一句译为“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边界”,而把“列国”译为“建立国家”,这显然欠妥。因为:1.在《辞源》、《辞海》、《现代汉语词典》、《文言字典》等工具书中,“列”也不通“立”,把“列”解释为“建立”,显然不妥;2.许多杜诗版本都是“立国自有疆”。如清代沈德潜的《唐诗别裁集》,新蕾出版社出  相似文献   

19.
唐诗中"AA式"叠字使用广泛。这种叠字运用在唐诗中往往音律和谐,对仗工整,语义丰富,便于表情达意,有很强的语言艺术魅力。本文选取《全唐诗》中出现次数较多的"寂寂"作为研究对象,先梳理了它的源起和发展,然后运用"小三角"的理论和方法,主要分析了唐诗中"寂寂"的语表形式、语里意义和语用价值,展示了叠字在唐诗中的巨大魅力。  相似文献   

20.
"性相近"之性在《论语》原本中是"生"还是"性",关系到对孔子是否具有人性论的直接判断。从汉末至今,传世本均显示为"性相近",出土于定州的西汉墓葬竹简《论语》则显示为"生相近"。《论语》言性仅二见。《论语》原本中极可能展示的是"生相近",而不是"性相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