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接受美学是一种以读者为中心的文艺理论,强调读者在文学作品中的能动地位。"走向读者"的接受美学为幼儿园图画书阅读活动提供了新的思考空间和借鉴价值:从接受美学的视角来看,发挥教师的身份转化功能是图画书阅读活动的基础;促进幼儿"期待视界"与图画书内容的融合是图画书阅读活动的关键;递进式的图画书阅读形式是核心。在这一新视角下,图画书阅读活动呈现出新的发展路向:构建幼儿、教师、图画书多维互动的循环系统;调动与拓展幼儿的"期待视界";运用"召唤结构"促进幼儿深入了解图画书内容。  相似文献   

2.
岳曼 《吉林教育》2008,(2):43-43
阅读不是读者被动的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一个积极认识的过程,是读者(或作者)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根据读物不断提供的信息,联系自己头脑中已有的储存信息,对事物做出反应。"成功的阅读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读者和阅读材料相互交流创造意义。"这  相似文献   

3.
隐含读者与隐含作者和谐一致,一个代替作者说话,一个从读者出发,作者赋予了读者全部的阅读涵义;隐含读者是作者创造出来的"自我"和理想的读者形象,它完全接受隐含作者的意识形态,而现实读者最成功的阅读就是能成为文本中的隐含读者。  相似文献   

4.
经典化是一个动词,新诗经典化意指新诗诞生至今延续不断的新诗阅读接受活动,一种业已发生的将一些新诗化为经典的传播接受过程,它由近一个世纪里的读者在不同的历史语境里完成。新诗读者包括不同年代的大众读者和专业批评者、研究者,而阅读接受语境变动不居,致使新诗经典化活动异样丰富,它将一些诗人、诗作遴选出来,剪除枝蔓,突出、放大其主要特征,使其成为所谓的"经典"。新诗经典化是一个意义生产过程,为20世纪中国阐释、凝练出多重现代精神和诗学新传统。然而,新诗经典化是一个尚未完成的过程,那些既已遴选出来的新诗"经典"尚需一个更为漫长的阅读接受过程的筛选与确认。  相似文献   

5.
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接受理论实现了从"作者中心"和"作品中心"向"读者中心"的转移,特别是它们对读者期待视野的论述创造性地着眼于读者研究,即"读者中心论",从而为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新的思维范式.本文从"读者中心论"和期待视野两方面看大学英语阅读材料的选择,希望对大学英语阅读材科的选择有参考性价值.  相似文献   

6.
袁炳发老师的作品很好读,也很耐读。好读是指语言上地道,所有语句都几乎是顺着读者的接受心理在流动,情绪的"流"始终在以读者的阅读体验为主体向前延伸,从这个角度看,袁老师是深谙读者"接受心理"的。所谓耐读是指他的作品  相似文献   

7.
谢小妮 《广西教育》2014,(29):45-46
正"阅读期待"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作为"阅读教学建议"提出来,建议教师"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积极的阅读期待有利于学生拓宽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接受理论认为:"阅读是读者期待视野和文本召唤的互动,读者和文本的对话即读者期待视野和文本视野相互碰撞,在交汇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构成了视野融合,意义随之而生。"阅读期待是一种心理暗示,具有动力功能、预期功能  相似文献   

8.
王建 《学语文》2003,(2):7-7
接受美学认为文本不等于作品,作家完成的文本只是一堆印刷符号,是一个多层面的未完成的图式结构,有着不确定性;作品本身既不等于文本,也不能等同于读者阅读的具体化,而必定处于两者之间的某个地方。文学作品的意义并不在作者完成文本时就已产生,而是在阅读过程中由读者完成的,读者通过自己的审美经验和想象去填充和改造文本,进行新的创造,这种创造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9.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关于个性化阅读的经典论述.个性化阅读作为一种现代阅读理论,揭示了读者在文学活动中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文学研究新思路的接受美学的重要人物姚斯的论述是比较深入的.姚斯认为:读者不是铁板一块,而是千差万别的.  相似文献   

10.
英语阅读是国内学生提高英语能力的重要途径。接受美学理论认为阅读体现的是读者、作者和文本三者之间的关系,强调读者为中心,并提出"未定点""空白点"理论和"期待视野"的概念,对现行英语阅读教学带来许多启示: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独立自主阅读,补充学习背景资料,选择合适的材料,引导学生进入阅读角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和想象力,使学生享受阅读带来的美学体验和思想碰撞。  相似文献   

11.
接受美学理论在西方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其特点是以研究读者的接受为中心。接受美学认为,作家写出了作品只是完成了文学活动的一个部分。作品本身并不产生意义,作品的意义是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产生的。也就是说,只有在读者阅读和接受作品的时候,作品和作家的价值才能体现出来并发挥作用,否则只是一堆废纸。读者的阅读和接受与作品本身同样重要。接受美学要求把作品和读者的关系置于阅读活动的首要地位,充分承认读者对作品意义和审美价值的创造性作用。从接受美学理论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对英语阅读教学有益的启示。启示一:学生应该是课堂的…  相似文献   

12.
一、“阅读期待”名称及内涵 阅读期待概念源于“前结构”、“期待视野”概念。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前结构”就是读者在解释文本之前就具备了的先有、先见、先把握。读者对文本的“具体化”是以“前结构”为基础的,“前结构”使“具体化”带有主观成分、再创造成分。德国接受理论家先驱汉斯&;#183;罗伯特&;#183;姚斯将“前结构”概念用于解释审美,提出了“期待视野”的概念。它指在阅读之前及阅读过程中,接受主体基于自己的审美理想、阅读经验和接受动机投射在大脑上形成的关于未来作品的“既成图式”。这种阅读文本的既成的心理图式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  相似文献   

13.
自主式阅读,也可称之"自然阅读"或"感受式阅读"。其基本理念是:读者(学生)凭兴趣,主动、独立地阅读,而非被动强迫、较多先入之见、外部干预地阅读;阅读的材料是读者不知道而又想知道的;阅读动机是以关注文章内容、获取信息或娱乐审美等满足实际需要为中心的,而非仅是章法、词句、技巧、结构等形式化、技术性操作;阅读方式  相似文献   

14.
产生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接受美学,是作为对当代西方作者中心论批评和文本中心论批评的反判而出现的。充分重视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文学史就是文学的读者接受史、效果史,并进而将接受美学发展为文本--读者相互交流与对话的新理论。把“意义未定与空白”作为作品好坏与否的一个标准,强调读者及其阅读,实现了西方文论第二次大转向。  相似文献   

15.
《哈克贝里·芬历险记》是被深度介绍到中国的美国小说之一,不同译者、读者、研究者对它做出了各自的阐释或得到不同的阅读感受。本文从研究这部小说在当代中国的传播状况入手,比较了多个译文所表现出的价值取向与风格差异;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媒体与问卷调查等方式,整理、分析了各层次读者对这部小说的接受倾向与阅读特点,尤其对该小说及其节选在大中学英语、语文、文学课堂教学中的"角色"特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曹禺在<雷雨>中建构了具有双重功能的叙事文本以"结局期待"为标志的、迎合读者浅层情感需要的阅读文本,以打击这个期待为标志的,迎合读者深层情感需要的反思文本.文章试解读这两种文本功能,发现曹禺独特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17.
萨特提出了有关文学接受的一系列观点,如阅读过程中读者的参与、情感的介入、阅读即创造、阅读是读者的预测和期待等。这些观点后来为接受美学理论所接受并被文学批评实践反复证明。其中某些观点虽有偏颇之处,然其功绩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8.
实用英语翻译活动是由原文、译者、译文和读者组成的翻译-作品-接受的一系列过程,其起点和指向都是读者的接受,其目的的实现主要依赖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和理解。"读者中心论"和"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理论的核心概念,影响着读者对文本的诠释。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网络文化对高校读者的影响,指出在网络环境下,读者的阅读需求更具有目的性和功利性。传统的文学作品在亚文化圈内不具有话题性,而网络的普及也极大地分散了读者对阅读的关注。鉴于此,应积极开展读者活动,多主题、多形式地吸引青年读者。同时,图书馆员还应该有意识地融入到读者的"亚文化"圈中,了解其需求,进行有意向的服务。  相似文献   

20.
我们的阅读生活正在逐渐滑向"浅阅读"。现在,出版界流行"读图",流行"戏说"、"水煮"、"麻辣",流行"快速、快感、快扔"的"15分钟主义"阅读,甚至有人提出,深度的人文阅读已不再重要。人文阅读的现状也的确不容乐观。长江文艺出版社为了启动100部名著经典阅读,曾喊出了"我们不要戏说,我们要经典"的口号,将阅读跟崇高精神生活直接挂钩。但有人担心,那些读惯了简写、节录,崇尚娱乐化阅读的新一代读者很可能不会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