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据报载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山东省委书记吴官正1月26日下午 ,在《大众日报》就省委领导活动的报道问题“约法三章”。吴官正说 :“一是省委领导的讲话 ,从我开始 ,在报道中不要说‘重要讲话’ ,把‘重要’两个字去掉 ,讲话那么多 ,哪有那么多‘重要’啊!二是涉及到我的稿子 ,你们可以删 ,觉得不合适的尽量改 ,不用告诉我 ,发多发少你们定。三是稿件中对领导赞扬的话无论如何不要写 ,什么‘轻车简从’、‘冒着寒风’等都要删去 ,本来就应该这样嘛。我们的报纸一定要体现党的优良作风 ,一定要反映民意。”看了吴官正同志的“约法三章”…  相似文献   

2.
我们旅通讯员写稿有一怕:怕政治部主任张子俭审稿。他那“打破破罐纹(问)到底”式的“问”,常把你“问”到难堪的境地。“名列前茅”是第几?有一次,我采访了一次军体比赛,稿子写成后,送给主任审阅。张主任细细看过稿件,指着其中一句话问我:“‘其余4人也名列前茅’,这4个人都是第几名?”我解释说:“这次400米障碍和5公里越野比赛,他们6个人中有2人夺得第一名,2人夺得第3名,其余2人…”我看了看张主任那审视的目光,补充说,“全旅近百人参赛,‘其余2人’也都在20名之前”。张主任又问:“在前20名中,他们排第几?”我只好…  相似文献   

3.
记得我刚开始写稿时有个毛病,就是看到啥就急着写,写完后连看也不看就投往报社,总认为修改稿件太耽误时间,只要多写、多投、一定会广种薄收的。结果篇篇稿件寄出去犹如泥牛入海。于是便责怪编辑不识货,心中愤愤不平。去年春天,出差路过某报社,便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去拜见了一位编辑,给他送上了一篇写自己业余爱好的稿子。这位编辑看完稿子以后对我说:‘事情本身很有趣,但你写得太粗糙。你不妨把写十篇稿子的精力花在写一篇上,对稿件认真修改。’  相似文献   

4.
问:“我寄出去稿子,眼巴巴等着见报,想不到退回来了,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你看如何对待?”答:“谁写了稿子也是盼着能见报,这种心情是正常的。初学写稿时,偶尔也可能见报一两篇,但大部分还是进了编辑部的‘大麻袋’,这是常有的事。我在60年代当通讯员时,记得在两年内投寄给《山西日报》编辑部的稿件就有108篇,结果只被采用了90个字。你看,我收到的退稿有多少!就是现在,写稿也不是百发百中,被编辑‘枪毙’了的仍然有。退稿多当然不是好事,但我们应重视从退稿中学习,要把教训变为经验。”问:“听人说失败是块磨刀石,你能不能谈谈这方面的具体体会?”  相似文献   

5.
字迹是否书写得工整虽对文章写得优劣或与稿件是否可用不能起绝对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会有影响,而且这也反映作者的文学素养. 我过去给新闻单位投稿,在书写时,常写别字、错字、自造字.有一次,一位记者指着我的稿子说:“副食品的‘副’字你为什么老写成付款的‘付’?”我说:“这样写省事.”那位记者坦率地说:“我们不愿看别字、白字连篇的稿子,至少可以说作者书写是不认真的”.我忙答道:“对,今后一定改正.”打那以后,我不管给哪家新闻单  相似文献   

6.
“为什么往年稿子写得不少,见报的却不多?”年初,兰空某训练基地政治处宣传股在对往年新闻报道工作进行“回头看”过程中,针对性提出了“不过‘三关’不投稿”的要求,确保了较高的中稿率。一是严把质量关,稿件寄出前必须经过宣传股长、政治处主任和政委审核把关,确保稿件的高质量和真实性;二是严把时效关,  相似文献   

7.
一封挂号信,递到我的办公桌前。见是四川泸州曲酒厂寄来的,我明白了,这是尚庆远同志写的。因为,我正在编他的《古城老窖酒溢香》一稿,内容是介绍全国金奖名酒——泸州老窖大曲。信一拆开,只寥寥几字:“第七页,第二行,掉了一个‘览’字。”作者为什么要为一个字挂号呢?因为,他知道稿子是专约的,又提了意见改写过,十有八九要刊出。一字之谬,会造成不良的后果。这封挂号信寄的不只是几个字,而是作者对稿件负责、对报纸负责的高度责任心。联想起前不久,我们四川科技报刊登的《这  相似文献   

8.
说“气候”     
记得去年也是这个时候,我写了篇歌颂一位劳动模范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短报告文学,面呈给某报编辑。那位编辑看了良久,惋惜地对我说:“哎呀,这篇稿子写得倒是挺不错的,事迹本身更是令人感动。只可惜现在不是‘气候’哟……”。看到他那诚恳的惋惜之情,我还能怪他么?是“气候”不对嘛!一年之后,我把那篇旧稿从故纸堆里拣了起来,在文字上稍作改动,加了一个“新闻由头”,又送给了那位编辑。这次,他当即拍了板,说:“好,正是‘气候’,马上发!”果然,我那篇“大作”很快在报上刊登了。我这篇稿子“死而复生”的遭遇,两次都碰上了一个“气候”问题。那到底什么叫“气候”?我说不太清楚。一  相似文献   

9.
有一种说法:编辑便是修修补补、增增删删、核核对对、推推敲敲……一个‘便是’、一堆叠词,把编辑降至无足轻重、可有可无、无关紧要的地位。理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稿件你编辑什么?有了稿件你编辑又算什么?一句话:重采轻编。因了这一观念,有些单位在平时的诸多‘关心’里没有编辑的份儿;在工作总结里也很少提到编辑的贡献,为害最大的是抽了一些当不好记者的人来当编辑,有的人公然讲:‘没有编辑我照样发稿!’这是不懂编辑工作的艰辛和意义: 先说艰辛:编辑的工作量是相当大的,大量的来稿都需经过编辑的挑选。纵然是百里挑一,每篇稿子却是要读的。读稿,费眼费神,一位负责任的编辑绝不会因为字体了草难认而伸手拣过。读稿,又是衡量其新闻价  相似文献   

10.
我曾到报社和电台学习,常见编辑摇首叹息:“唉!有些通讯员的字写得太草了,看不清、猜不透那龙飞凤舞的‘天书’,真没办法!”去年底,我到一家电台编辑部学习编稿。在处理来稿中,有位部队的作者寄来一则消息,大意是云南边防某部的一名战士,在成都军区举行的军事大比武中夺得第一名的事。从稿件的内容看,值得编发。可是,字写得潦潦草草,仔细猜测,没眉目,又拿着稿件在整个编辑部巡回请救。编辑们都只是摇头.无奈,虽然浪费了这么多精力,也只好忍痛割爱。作为党报的一名通讯员,我特别注重把字写得让编辑老师看得清楚。据了解,编辑对通讯员的印象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其一,是通讯员的稿件质量;其二,就是通讯员写字的认真程度。有一次,  相似文献   

11.
吴伟的心被烦躁占领了。他万万没有想到,一个小小的厂报记者竟如此难当!一篇不过二百字的报道写了四遍,被主编接连枪毙了四遍。他,一个堂堂大学中文系的高材生,头一脚就没有踢响,真是无颜见江东父老呀!由此,他对主编大人生出些个想法来。是不是故意刁难于我?是不是另有目的。主编没有文凭,是不是嫉妒哩!但不管怎么说,稿子还是要写第五遍的. 这一次,吴伟深刻吸取以往四次被枪毙的教训,来动笔之前,先找老记者摸主编的底。老记者笑着告诉他:“咱们主编有个特点,大凡写通讯报道,写讲话材料,都爱用‘亲自’两个字。你写的这篇报道,通篇没有一个‘亲自’,怎么能通过?在咱们报社,平时大家用的最多的词就是‘亲自’哩!”吴伟终于有点儿开窍了。刚报到时,就听人说  相似文献   

12.
我是部队的一名业余报道员,日常生活面窄报道范围小,而且军政训练紧张、时间少,开始,对搞新闻报道也不摸门。一九八三年我初学写稿时,只凑数量不讲质量,半年时间就写了八十多篇,而且一下笔就是三两千字。结果,稿件发出全如‘石沉大海’。一九八三年七月,我们连队一名班长带兵很有‘道道’,连续三年带出三个先进班,十五名优秀瞄准手。我了解到这件事后,上午去采访,下午就动笔写了一篇三千多字的长通  相似文献   

13.
基层通讯员对外投稿时,心理往往疑虑重重。不是怕稿子不‘硬气’,编辑不给编,就是想着自己没‘门子’,报社不给发。一些有价值的新闻就这样被‘扼杀’在‘摇篮’里。笔者认为,基层通讯员要有勇气破‘三观’。一是破除迷信观。1988年,我写了一篇反映车间班组互助储金的稿子,投寄给《西安储蓄报》。开始我想,新闻报道是一项专业性强,素质要求高,由专门人才从事的工作,非  相似文献   

14.
“咱团领导个个都是‘铁栏杆’,这是济南军区某工兵团官兵对团领导的赞誉。这个团自1993年以来,连续5年被集团军评为“新闻报道工作先进单位”,没有出现一篇失实和虚假报道,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团领导严把审稿关。不信,有例为证:团长詹习文──“这件事我不能干!”这天上午,报道员小王拿着一份稿子来找团长。“詹团长,这个稿子是好不容易从编辑那里约过来的,我已经写好了,请您修改一下。”这名报道员婉转地向团长解释。詹团长抬起头来对小王说:“这件事我不能干!现在部队还在进行教育,你稿子中想让我到太行山上搞演练,一是同团…  相似文献   

15.
今年中秋佳节,我带着自己近年来见报稿件剪贴本回到了农村老家。在节日的气氛中,一些亲戚朋友不解地问我,你每年怎么发这么多稿子?面对这种询问,我只说了句:跟着宣传动向写。报纸是党的喉舌,那么基层通讯员写什么样的稿件才能与喉舌共振呢?跟着宣传动向写。1994年初,全国上下掀起学习徐洪刚的高潮,大力宣扬见义勇为、不畏强暴的精神。当时由于我刚参加新闻报道的行列,写了好多篇爱岗敬业。清正廉洁方面的稿件,但无一篇发表出来。后来《前卫报》社的李编辑告诉我,要想多发稿子,发好稿子,一定要跟着宣传动向写。1995年初,全国…  相似文献   

16.
去年以来,我在二十多家市级以上的新闻单位发表了一百多篇言论稿件,有的还获了奖。有朋友问我:“你的这些言论是怎么‘论’得起来的?”我的回答是:言论稿件和其它新闻稿一样,总得先找个“由头”,这样才可能“说原由、讲道理”,写出一篇言论来。那么,言论的“由头”又是从哪里来的呢?纵观我自己写的这些言论稿,其“由头”有20%是从报纸上“拣”来的,有70%是从生活中“抓”来的,还有10%是顺应时节“变”出来的。  相似文献   

17.
吴越同志: 您好! 您写的小说《括苍山恩仇记》,在编辑部已经耽搁好些时日了。这本稿子处理的时间较长,有这样几个原因:一是稿件本身是一部大部头的作品,全稿一百余万字,一个人读一遍,就要花比较长的时间;二是这本稿子所写的题材是一百多年前的事情,为了确  相似文献   

18.
问:“编辑同志,我给你们寄去的稿子,不见音讯。听说通讯员的来稿没看,就装进大麻袋里了。”答:“编辑部确实有大麻袋,专装没有被采用的稿件。但是,对通讯员的来稿,编辑同志还是认真过目,精心挑选的。如发现新闻性强的好稿,就及时向版面推荐。”问:“请你说说不被采用的稿件的毛病在哪里?”答:“没有被采用的来稿,应该结合具体稿件来分析。离开稿评稿,不好说清楚。但就我接触到的通讯员来稿,一般有‘四种病’,即‘单字号’,‘全字号’,‘通字号’,‘老字号’。“所说‘单字号’,就是品种单一。大多是消息、通讯,很少看到速写、特写、来信、小言论等多种形式的新闻来稿。老吃过油肉,还能不腻味吗?饭桌上需要花样,版面上也需要多品种的稿件。“所说‘全字号’,就是大而全的一般化稿件。一  相似文献   

19.
一些通讯员,注重稿件的内容写作,这固然不错,但却往往忽视稿件标题的提炼。殊不知,为一篇稿件做一个好题目,也能提高稿件的采用率。虽然我是搞业余新闻写作的,时间又不长,但发出的稿子90%被新闻单位采用,其中主要原因,是我在注意稿件内容的同时,也注意稿件题目的选择。今年7月中旬,我写了一篇一个冒充局长的人在村民家行窃的稿件。稿子写好后,我加了个《假  相似文献   

20.
在我一年的百多篇稿子中,大部分都是写家庭生活小事的.有些文友问我,如何才能写好这方面的稿子呢?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的。第一,要多写“枣核”社会中“两头尖”人和事。我以为,家庭生活小事,也属于社会新闻范畴。要写好这类稿件,就必须对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来个“包打听”。特别是那些所谓“新闻人物”,更应加意留神。我身在基层,对于经常生活在一起的下层人们的“内幕”,确是知道不少,据此我写了不少关于平民百姓中喜怒哀乐方面的稿子。如去年冬天,我听到一位母亲虐待她亲生女儿的事后,即怀着伤感的心情写了一篇题为《妈妈,女儿在呼唤你的爱》的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