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考察创造社“转向”之前的文学现场即其创办的《创造周报》的兴衰历史,是揭示其“转向”之内在原因的一个新突破口。《创造周报》的出版是前期创造社的辉煌顶点,同人刊物的兴衰是创新社“转向”的根由,栏目设置的变更导致读者的衰减成为《创造周报》停刊的客观原因,同时也标志着创造社同人创刊理想和文学理念的政变。  相似文献   

2.
创造社对西方“世纪末”颓废文艺的译介贯穿了其发展的整个历史进程,并经历了一个由隐而显再到消退的抛物线式的发展轨迹,对创造社同人文学思想及其创作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颓废文艺译介的消退与作为文学社团的创造社的同步结束,显示了颓废文艺译介性在创造社发展历程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郁达夫与创造社的出版活动,透视郁达夫作为传统知识分子在资本市场冲击下,使创造社由同人刊物到商业化刊物的转变,走向出版现代化,分析现代文化人在特定时期的种种选择。其有助于思考当下出版文化的走向。  相似文献   

4.
《嘉应学院学报》2017,(9):62-67
《创造日》与《创造季刊》《创造周报》一起,形成了前期创造社刊物"三足鼎立"之势。如果说《创造季刊》是前期创造社开创一个文艺时代的起点,《创造周报》是前期创造社进入鼎盛时期的标志,那么《创造日》的停刊则是前期创造社由盛转衰的关键节点。细究《创造日》的编辑理念、社内定位及其刊载作品可知,它不仅承载着前期创造社同人的"文学梦",还为创造社成员提供了新的话语空间。《创造日》对研究前期创造社的文学活动和了解当时的文学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5.
前期创造社同人以《创造》季刊和《创造周报》为文艺阵地,凭借“挑战”这一行动策略,在文坛“异军苍头突起”。此后,他们因生活困苦、思想颓废陷入了生存和精神上的双重困境。这种困境是促成创造社后来“转向”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岛崎藤村是日本自然主义的代表作家,他对我国的创造社作家有着很深的影响,许多创造社作家的作品中都能看到岛崎藤村作品风格的影子。文章所阐述的就是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岛崎藤村对我国创造社作家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创办《创造》季刊之前,前期创造社存在着多种"可能性"抑或变数。创造社同人有着与文学研究会并峙称雄和"急挽狂澜"于新文化运动的大抱负。办刊焦虑、创造"新文学"的热望和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决定了他们在新文坛中"独异"的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8.
日本风景书写是深入认识创造社作家身份观念的全新窗口。一方面,创造社作家赋予了日本风景强烈的政治涵义,通过对日本风景的鄙弃来抒发自己的政治怨愤情绪,弥救饱受戕害的国族身份;另一方面,创造社作家也在日本风景背后发现了优异的日本文化精神,因而日本风景变得优美迷人,此时的日本风景书写则指向了对日本文化精神的颂扬,以及对自我家国的审视批判。文化风景与政治风景是创造社作家笔下的两副日本风景面孔,它们分别与作家主体的文化自我与政治自我紧密相关。两副风景的交缠,使得创造社作家陷入了双重自我的纠葛之中。  相似文献   

9.
创造社的批评始于翻译批评。翻译文学批评是创造社在现代文坛上"杀出一条血路"的利器。与文学研究会侧重于翻译选材、翻译目的等宏观批评不同,前期创造社同人在翻译批评方面采取了微观批评的策略,即从具体的错译误译入手展开批评,兼及译者素质。翻译批评中紧紧抓住译文的对错问题不放,充分展示自身卓越的外语水平和翻译能力,在现代翻译界乃至整个现代文坛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客观上有利于现代文学空间话语的拓展。  相似文献   

10.
《当代学生》2011,(20):2
田汉(1898-1968),中国戏剧活动家、剧作家、诗人。原名寿昌,湖南长沙人。早年留学日本,1921年回国后,与郭沫若等人共同组织创造社。后创办南国社,主编《南国月刊》,并参加话剧创作与演出实践。1930年,任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执行委员会书记。  相似文献   

11.
口哨与杂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剧中的口哨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综合杂剧剧本和出土杂剧砖雕资料分析,口哨在早期杂剧中呈现角色化和剧情化倾向,它在杂剧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深刻理解这种现象对中国杂剧起源史的研究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叙述中,创造社由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的转向是非常简明、突兀的。实际上,创造社并非是高度统一的,在创造社内部始终存在着差异性,而正是这种差异性的存在,使得创造社成员的"转向"显得相当艰难。在革命文学的提倡过程中,创造社内部始终充满着对话。这些关于革命文学的对话,"转向"过程中的游移与艰难,在《创造周报》、《洪水》、《创造月刊》等创造社前期与中期刊物中有着鲜明的表现。正视创造社内部的这种差异性与"转向"过程的复杂性,我们才能了解革命文学提倡过程中的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13.
前期创造社与日本唯美主义文学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期创造社深受日本唯美主义文学思潮影响,与日本唯美主义有许多相似之处:在文学观上,认为文学是超功利的,追求文学的“全”与“美”;在创作题材上,热衷于抒写病态的性刺激,尤其是写男性的嗜虐与被虐;在作品基调上,表现出病态的忧郁、青春的感伤、沉沦的恐惧等特点。然而,社会启蒙立场将他们与日本唯美主义者区别开来,他们主要是在技术的层面上认同日本唯美主义,只是希望以唯美主义尊重艺术之观念纠正五四文坛开始出现的非艺术化倾向。  相似文献   

14.
周全平是创造社的"小伙计",在文学史册上也几近被埋没,但不能否定,周全平的确是一个用特殊创作方式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作家。他经历坎坷,起初是创造社的重要成员,后被排挤,加入左翼,最后落寞于文坛。他的小说风格不同于创造社的其他成员,很少有浪漫感伤的情绪,更多的是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和对残酷现实的揭露,同时以时间编码来阐释生命在历史变幻中的厚重感,以此来关照人的生存状态和对命运的抗争。  相似文献   

15.
黄药眠是创造社后期重要的诗人和诗论家。黄的早期诗作 ,既有独特的风格和很高的艺术价值 ,又体现了创造社不同时期的文学特征 ,因而在创造社文学倾向发展历程上有重要意义。在艺术特征上 ,黄诗突出表现了浪漫主义的生命创造、理想追求和个性表现等特征 ,但黄诗的浪漫主义既不像郭沫若那样雄强自信 ,也不像郁达夫那样一味的悲观感伤 ,而是一种在理想与个性带动下的既有飞扬的遐想 ,又常在现实生活的挤压下迸发出铿锵强音的兼具感伤与感奋之意的浪漫主义。因而黄药眠的早期诗作在我国现代文学的浪漫主义流派中独具特色和价值  相似文献   

16.
向来被视为元代爱情喜剧的士妓恋爱杂剧,由于个体性追求与整体性命运的冲突,其中又充满了强烈的悲剧色彩,这在剧作中主要表现在悲剧性歌妓形象的刻画,情与理的强烈冲突,隐藏在团圆结局背后的悲剧意识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当下热播的抗日神剧在建构历史的过程中呈现出武侠科幻化、偶像滥俗化、人物脸谱化的现象。呈怪胎状的抗日神剧是消费社会语境下传媒与政治逻辑、市场力量斗争妥协进而合谋的产物。显然,我们在进行抗日剧创作、建构抗日历史时还是应坚持遵循本心、尊崇历史、尊重人性与彰显人文精神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8.
早期创造社虽然强调艺术的自主性,反对功利主义的创作动机,但其文学观念只是沾染了一层唯美主义色彩,其文学功用观在本质上同样是注重社会功利性的。因此,创造社后来走向革命文学并非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而是有着内在的根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