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义的字理教学不仅指依据字理进行识字,同时还指依据字理对词语进行析解,简言之字理析词.我们日常所进行的词语解释,一般为查字典找义项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而字理析词就是从本源上了解该词的本义,而后再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选择适当义项理解其文中义,这样的析解方法能抓住根本,诠释到位,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本义、引申义和文中义,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据此,可以说字理析词应该是词语教学最基本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翻开小学语文试卷,你便会轻易地找到“解释词语”这一项考题,总会发现“解释词语”这四个字前,出现“联系上下文”。这是在启发学生,要通过“联系上下文”这一方法来解释词语,给学生指出了答题方法。这本无可厚非,因为理解词语,就是要联系上下文去理解,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相似文献   

3.
词 语一般有两重意义。一是字面意义 ,即字(词)典字上所作的解释 ;一是情境意义 ,即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所隐含的意思。对学生来说 ,后者不易理解。语文教学大纲指出 :“教师要指导学生逐步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现列举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几例 ,谈如何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一、从词语所在的句子中找解释有的词语 ,在本句中便可找到解释。如“那时候 ,秦国理屈 ,就没有动兵的理由”中的“理屈”就是后面“没有理由”的意思。(《将相和》)有的句子 ,前半句把词语的意思表述了 ,后半句才出现这个词语。如 :“这就是人们…  相似文献   

4.
一、教会中年级学生理解词的具体策略 要提高中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必须教会中年级学生必要的理解词语的方法,因为学会具体的方法是策略运用的基础。 1.语境联想策略 有不少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会有不同的理解。每个词语都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出现的,它和一句话的前后词语的意思和整体文章的意思都有一定的联系,只有联系上下文,展开适当的联想,  相似文献   

5.
下面我们先讲默读能力培养的第一项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语言一经使用,便成了言语,便成了动态的语言,便成了处在环境中的言语,便与所处环境中的其他言语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便与其他言语构成了上下文的关系。由于词的上下义的关系、一词多义的现象、词的同义和反义的关系以及修辞的运用.言语的意义往往是由语境确定的,受到语境的制约,并得到语境的补充。也就是说,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与上下文的联系中,语言才能显示其具体的意义,才能确定其特定的意义。语言环境为确切理解语意提供了基础,还为语意提供补充信息。脱离语言环境,很多时候是无法理解具体言语的意思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在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呢?下面是我在指导学生解释《将相和》中“负荆请罪”一词的做法.一、让学生自己动手查字典,弄清字义,在“负荆请罪”这个词语中,“负”与“荆”两个字是较难理解的.学生通过查字典,知道“负”是个多义字,这里应解释为“背着”“荆”是一种落叶灌木,是古时用来打人的一种刑具,应解释为“荆条”.学生弄懂了这两个字,就为理解整个词语打下了基础.二、读课文,以句解词.待学生弄懂了词语中的关键字后,我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有关段落,找出能具体说明“负荆请罪”的一句话,划上“~~~”.学生较快地找准了这句话:“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  相似文献   

7.
对词语的声音、形体、意义的分析是静态研究,对词语的运用分析是动态研究。词语的运用必须以对词的静态分析为基础.但这种分析与语境的关系更为密切.语言体系中的词语一旦进入言语.也就进入了语境。在词汇的上下文语境中.某一个词与另一个词或更多的词组合后.它们相互便形成了语境的参照系.透过由它们自己建构起来的参照系.我们可以判断词在语境中是否准确.是否恰当.是否变异。准确是对词语运用的最基本的要求.所谓准确即要求切合上下文语境.符合作品的主旨、人物性格及特征。[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字理析词是根据词语中汉字的偏旁部件组构原理寻索词义的一种理解词语的新方法。在教学中运用字理析词理解词义,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中之义,这种教法形象生动,趣味性强,诠释到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词句所包蕴的深刻含义。  相似文献   

9.
《大纲》指出:“要逐步培养学生结合上下文加深理解词义的能力。”这一叙述,指出了词义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即必须把词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紧密结合上下文,不仅讲清词的直接意思,更要揭示词的深层含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紧密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词的深层含义,深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是词义教学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0.
一、对常用词,联系有关句子理解。三年级语文教材中出现的词语,大多数属于常用词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学生往往能够理解这些词语。例如《大海的歌》一课中「仿佛」一词,如孤立地提出来让学生解释,大部分学生只能通过查字典解决,但联系「我仿佛听见大海正在唱着一曲新歌」这个句子来理解,学生会很快意识到「仿佛」就是「好像」的意思。 二、对合成词,先分析词素,再结合上下文理解。汉语中的合成词较多,它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词素),每个词素都表示一定的意义,合起来表示一个整体意义。例如《晨读》一课中「思索」一词,「思」是熟字,学生知道它是考虑的意思,「索」是生字,让学生查字典,联系词句会选择「寻找」这一义项,「索」与「思」合成思索,是考虑探求的意思,结合上下文「他用书托着下巴正在认真思索……」来理解,学生会用思考等近义词解释。  相似文献   

11.
造句方法谈     
著名语言学家Chomshy认为句子有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 ,表层结构指字词及其组织 ,可以对它进行通常的逐层分析 ,直至短语 ,涉及句子的形式问题。造句就是从表层结构到深层结构(即言语的理解) ,又从深层结构到表层结构(即言语的产出)的过程 ,也就是说造句要完成好言语的理解和言语的产出这两个环节。那么 ,如何立足教材指导学生发现用词造句的规律 ,造出正确、通顺、连贯的句子呢?一、言语的理解(一)识别字词理解是产出的基础 ,包括语音知觉 ,字词识别 ,句法分析 ,语义表征。进行造句首先要结合语义识别字词 ,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  相似文献   

12.
预习三步法     
一读,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大致了解课文结构。即:要求学生通过初读课文认识字,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疏通句子,初步了解课文内  相似文献   

13.
文本细读,即立足文本,通过细致和反复的阅读,发掘文本内涵,阐释文本深意。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教材中挖掘丰富资源,引导学生通过个性化解读,理解文本的言语性。这里的言语性指的是两重含义,一是指学生直观读到的字、词、句、段、篇;二是指言语表现形式,即“怎么写、为何这样写”,涉及言语的意图、方式、风格等。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级词语教学的目标是这样定位的:“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这里实际上提到了两类词语的教学:一是“关键词”,是能够体现文章特点,表达作者感情的词语,在教学中要体会它们表达情意的作用;一类是“生词”,是学生不认识或不熟悉又要求识记的词,在教学中要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来理解它们的意义.这两类词语在同一篇课文中有时会出现交叉,即有些词语既是生词,又是关键词;当然也有时是分开的,如学生并不陌生的词,在某课非常关键,要重点研读;或有些词并不特别重要,却是学生难写难记的.我们在教学中要区别对待,以期达到更好的效果,在这里我们着重研究如何突破关键词的教学.  相似文献   

15.
词义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准确理解和运用词语,除了平时的学、说、用之外,还要把词义教学贯彻在阅读教学之中,教词不离文,联系上下文,在具体的语境中,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词义。一、联系上下文,帮助学生理解词义阅读教学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是最经常、最重要的教学词义的方法。这是因为,汉语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因此正确理解词语是学习的难点。要突破这个难点,就必须让学生懂得准确解释,就要符合词的  相似文献   

16.
文言语段理解一般包含以下内容: 1.字词的读音。主要是掌握易读错的字、多音字和异读字。 2.易误解的词的解释,特别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词。 3.多词一义和一词多义的分析。 4.句子的理解或翻译。 5.句子与前后文的关系。 6.修辞分析。 7.语段的内容、层次的分析。 8.语段所体现的写作意图、思想倾向、写作特色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无论在英语还是汉语的词汇中,一个字或词会有好几个意思,这就是一词多义现象。英语中有许多这样的词或短语,在不同的语境常会有不同的涵义,容易混淆,这种情况无疑会造成两种语言在理解和表达上的误差,也是语言学习中的一大障碍。因此,在作理解和翻译练习时,学生们对此感到无从下手,甚至会闹出笑话。这就要求学生能够联系上下文,仔细考虑词汇使用的场合、风格、搭配以及语态等多方面的因素,正确理解词汇的多种含义,找出准确地道的对应词汇来。英语单词jealous一词,意为“嫉妒”如:He wasjealous of Tom’s success after he was told Tom had  相似文献   

18.
理解词议的方法山东栾信锁在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理解的重点是词和句,理解课文是学生通过对重点词,重点句子的理解实现的。分段讲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联系上下文理解字义、词义,体现了“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和“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下面介绍...  相似文献   

19.
提示:让孩子说出每一幅图的意思,并记住它们的顺序,然后认识下面的字、词,理清它们的顺序,理解它们的含义,并说出整个句子的意思。然后,家长可以把这三个字、词的顺序打乱,让孩子理解,每一句话里的字、词不是可以任意排列的。  相似文献   

20.
正目前,"语文味"的回归已然成了语文界的热点,而在这一热潮下,对文本言语形式的关注正使语文课成为具有"语文味"的语文课。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学生要在通读课文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显然,品味语言也成了考查学生走进文本、感受语言精妙的重要形式。一、整体感知,宏观把握品味语言一定要建立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很多时候学生只是盯住语言品味的这个句子,这样往往会一叶障目。因为缺乏上下文观念,不能兼顾全局,往往在理解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