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钟鑫  张婧 《新闻传播》2009,(8):130-130
文化研究学者戴维·莫利(David Morley)是英国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传播学首席教授.贯穿莫利整个传媒学术研究的主线是电视受众研究。他从对BBC《全国新闻》观众研究开始,以不同学科理论为支撑,逐渐把电视受众研究.的视野向全球空间延伸,分析了新传播环境下的公共与私人、全球与本土、以及国族认同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当我们把电视广告片视为一种符号系统时.我们可以用新的视角来研究广告、商品和消费。现代社会商品原本的价值意义被剥离了,广告符号成为消费的潮流,电视广告符号以它特有的语言结构重构商品的意义,又以意义转移重构的方式推销商品。  相似文献   

3.
王磊 《当代传播》2003,(2):75-77
上个世纪70年代,英国著名学者斯图亚特·霍尔曾对电视话语意义的生产和流通过程有经典的论述.他认为电视话语"意义"的生产与传播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意义的生产阶段;电视专业工作者对原材料的加工;"成品"阶段,也就是电视作品的完成状态;第三个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观众的解码阶段.①  相似文献   

4.
潘娴 《新闻世界》2008,(9):98-99
电视购物,这是一个大众不再陌生的事物。从最开始的不太系统的在电视频道上出售产品.到现在形成系统的团体甚至是频道来促销商品,比如说橡果国际、湖南卫视的快乐购频道;从最开始的大众的怀疑、不信任的态度。到现在人们逐渐乐于在电视上购买产品,我们不得不说.电视购物已经深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而越来越多的人们接受了这种消费方式,也愿意通过这种方式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享受这个购物过程。  相似文献   

5.
李颖娜 《新闻传播》2009,(12):36-36
电视既是大众传播媒介,又是一种满足人们审美需要与文化消费的精神生产系统。电视语言的实质.是人类视觉和听觉的问题.是指电视用以认识和反映客观世界、传递思想感情的特殊艺术语言。非线性编辑作为电视编辑的艺术语言形式.在丰富电视语言方面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本文就此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6.
陈江柳 《新闻世界》2010,(8):254-255
戴维·莫利是英国文化研究中将文本研究转向受众研究的关键人物。本文通过追溯莫利的学术渊源,透过对其经典之作《电视、受众与文化研究》探究莫利在继承传统受众研究范式和综合多门类学科成果的基础上如何开创受众研究新范式,阐明莫利的民族志受众研究给后来的媒介文化研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薛红 《新闻世界》2010,(3):70-71
本文通过实证调查法对我国电视体育节目对大学生消费意识的影响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调查问卷的数据,结合培养理论认为,我国电视体育节目中的商业化信息在总体上对大学生的体育商品消费意识培养是有影响的,但从涵化差异的角度看,这种影响又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8.
周雅 《新闻前哨》2015,(1):29-32
当电视节目变身为电视产品,电视节目的制作播出进入全媒体协作的体系之下,电视产品的生产就被置于一个全新语境中,其生产、文本、消费需要一个全新的机制。本文以东方卫视为研究样本,分析其偏向新闻型的素养特质,解读其版权引进之策略,提出以原创节目凝聚生产实力的观点,引进和原创这两个电视产品生产取向因遵循了行业规则确可实现节目生态之平衡。  相似文献   

9.
当今时代,人们不仅消费商品,而且消费审美,即消费商品的符号价值,在此过程中消费社会意义,消费自我的身份认同,消费自己的欲望满足。其审美特性具有社会生产和社会消费的内涵,并且建构起文化的生产和消费一体化。因此,审美是在与消费的互动中体现其特性。本文试图通过电视广告的基本特点来阐释审美与消费的互动关系,认为广告的美被消费是商品被消费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0.
崔国庆  张丽宏 《记者摇篮》2004,(9):63-63,36
传统的电视制作者与接收者的关系是单一的.电视是积极的、主动的影响者。观众是消极的、被动的接受者。而当电视发展的脚步进入到二十一世纪时.市场经济正成为全球范围内一股主导力量.商品作为一种普照的光投射到各个角落.电视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变为一种工业产品出现在人们面前。这时.观众与电视的关系更像顾客与自助餐  相似文献   

11.
一、电视品牌栏目的概念 品牌是市场营销学中的一个概念。从一般意义或狭义上讲,品牌是企业为自己的商品确定的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是它们的组合,也是商品在市场上使用的区别性语言标识。它可以使消费从诸多的商品中辨识进而选购某种商品。从广义上讲,品牌是外在名称、标记、符号和内在富有个性内涵以及在消费中具有良好信誉的综合象  相似文献   

12.
(一) 随着我国电视业构成机制的转化,随着我国电视业市场运作的全面展开,传统的电视观念受到了冲击,从而也使得电视人获得了思想的解放、思维的发展和创造力的进发。中国电视文化理念的建设也由“台”转化为了“频道”,而后又从“频道”转化为“品牌”则无疑更是电视文化理念的一种进步。对电视节目来说也最终是会以“商品”的形式,走向“市场”为观众所乐于“接受”和“消费”,这样就能完成一个消费过程。  相似文献   

13.
郑维东  左翰颖 《新闻大学》2008,44(1):129-136
消费文化是跨国公司在中国扩张的前提,也是中国自身经济成长的重要保证;在跨国公司渗透的大力推动下,中国在短短的20年中培育出了西方历经百年发展起来的消费文化;电视媒体作为传播消费文化的利器被大加利用,其对消费文化中享乐、暴露和自恋主张的回应是导致中国电视媒体低俗化的重要原因。跨国公司在推广消费文化的同时,借助其在本土媒体市场中的代理人——跨国广告公司和外资媒介购买公司实现了对中国媒体利益分配格局的重构,在欧美模式的广告代理制下,作为跨国公司重要代言人的外资媒介购买公司实现了对中国优质广告客户的控制(跨国公司和本土大品牌)以及对本土优质电视媒体资源的掌握,在压缩本土电视媒体经济利益的同时,出现了向内容领域扩张的倾向,对本土电视媒体的社会利益提出了挑战,需本土电视媒体审慎应对。  相似文献   

14.
认知传播遵循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的二元结合,认知传播与内容生产的关系研究是其内部关系理论研究的重要表征。电视作为主要的传播媒介,其内容生产及传播与人的关联最为密切,认知传播视域下传播主体与电视生产的关系需要重新确认,并通过建立内容生产保障体系达到预期的认知传播效果。认知传播对电视生产的影响是显见的,并促使其从观念、格局及传播关系上进行调整。同时,认知传播的文化价值属性必然要求电视生产对文化进行观照,实现对电视文化价值的坚守。  相似文献   

15.
电视媒体也已经进入了品牌时代,品牌化是广电媒体经营的必然趋势。品牌是识别商品最重要的标志,商品的营销意识已经逐渐渗透到电视产业中。电视媒体逐步在核心上精准定位,建立一套标准化的生产体系和一套营销体系。  相似文献   

16.
提及电视行业,人们至少应该从三个维度进行结构。其一是内容生产,即传播媒介生产的具体节目(栏目)。其二是产业运行,即电视作为工具所具有的经济价值。其三是技术创造,即电视作为主流媒介所利用的技术发明。本文从产业运行维度出发,运用菲利克斯的价值棒理论,消费意愿、生产意愿等四个基本要素出发,梳理电视产业的发展。并分析在"OTT"浪潮下电视产业的变化和其价值链的重构。最后总结其"OTT TV"发展所需的必要条件,以期对中国电视产业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卖什么就决定了你是什么,怎么卖就决定你怎么样。快乐购是从商业的本质出发,向市场的需求靠近,把被传统电视直销颠倒了的价值观重新转变回来,为电视购物正名。快乐购卖的不只是商品,更是服务;卖的不只是服务,更是体验;卖的不只是体验,更是一种全新的生活和消费方式。  相似文献   

18.
王琛元 《新闻记者》2023,(10):45-56
国内传播学界对于戴维·莫利受众民族志的讨论往往局限于《举国上下的受众》和《家庭电视》两部作品,将其理论背景简化为“编码与解码”,未能注意到莫利在理论资源方面的持续更新,更对其在1990年代之后的演变重视不足。本文以莫利不同阶段的受众研究作品为论述对象,将其置于文化研究的思潮演变中予以审视,认为莫利的受众民族志强调能动和结构间的辩证关系,受众与其说是经验对象,不如说是反思文化霸权的枢纽。  相似文献   

19.
霍妍 《今传媒》2016,(9):60-61
电视购物节目的主持人是既谙熟观众消费心理、掌握专门营销策略,又善于把握和运用大众媒体传播特性的复合型人才。早期电视购物节目的主持人以商品为驱动力,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赚取最大利润。然而在进入理性发展后,主持人逐步转变营销传播理念,将消费者的需求作为第一驱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分消费者群体,针对不同群体的消费习惯和心理诉求,进行有区分的沟通,力求在节目中让观众体会到商品带来的生活方式的改变。  相似文献   

20.
戴维·莫利是文化研究学派中从文本研究转向受众研究的关键人物。在莫利看来,文本意义的解构既受制于受众个人的“文化符码”,又受制于受众接受文本时的家庭收视语境,要把收视行为放置于社会、政治和经济现实等更加广阔的语境下来研究。莫利的民族志研究方法有效地发掘了受众解读文本的复杂性和创造性,开创了电视受众研究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