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反冲》一课要求学生认识反冲现象及其应用。教材中设计的实验是用一个大塑料瓶,在瓶壁下部用粗锥沿一个方向斜扎6个等距离的洞,用细线悬挂,瓶内注水后,观察瓶子产生的反冲现象。  相似文献   

2.
《反冲》一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反冲以及“反冲”在实践中的应用。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实验,其中喷气式飞机的飞行原理实验穴如下图雪,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产生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制作材料铁罐头瓶一个穴最好底面积大些,瓶稍扁些雪、自行车辐条3根、带针头  相似文献   

3.
在教反冲一课时,我们在多次课前实验中发现,只靠课本上提供的喷水和喷气两个实验来帮助学生形成对反冲的认识是不够的,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增加和改进了一些实验内容。 首先,我们将课本上的一个喷水实验改为逆时针喷水和顺时针喷水的  相似文献   

4.
《反冲》一课在实验室里开始了,其中反冲的实验是本节课的重头戏。由于实验材料有限,实验是分组进行的。孩子们认真地查看着使用说明书,开始组装反冲车。  相似文献   

5.
《反冲》一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来认识反冲现象。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我在实验材料的设计及方法上作了改进,在课堂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教材上“喷水反冲”实验,是利用水喷出后的反作用力推动塑料瓶旋转,但在课前的准备实验中发现反冲效果不明显(如图A)。我作了如下改进:  相似文献   

6.
反冲演示实验的改进湖北省老河口市第八小学(441800)徐新生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自然第7册《反冲》一课,水的反冲和空气的反冲现象演示实验授课前按课本的实验方法做,由于水的流动方向问题和气球内喷出气体产生力的原因,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利学生观察或学生未能...  相似文献   

7.
《反冲》一课要求学生认识反冲现象及其应用,教材中设计的实验是用一个塑料瓶,将瓶口部分截掉,在瓶壁下部沿一个方向斜扎六个等距离的小孔,用细线悬挂,瓶内注满水后,瓶子开始向喷水的相反方向旋转,学生可以观察到瓶子产生的反冲现象。这个实验形象直观,制作简便,效果也不错。但对激发学生兴趣来说却没有达到最佳的效果。在教学中,我利用酒精受热蒸发速度较快的性质,即在钻有小孔的密闭容器内加热酒精使之迅速蒸发,从小孔向外喷出蒸汽产生反冲现象的原理,设计了既安全可靠又充满激情的模拟火箭实验。酒精蒸汽喷出时遇明火产生漂亮的火舌,拖在…  相似文献   

8.
自然教材第九册《反冲》一课的实验目的是使学生初步认识反冲现象,建立初步的“反冲”概念,了解反冲的应用。如何增强实验,使现象更加明显是本课教学的关键。教材中所列的水和气体的两个实验都有待进一步改进。教材中的实验1要求在一个高塑料瓶下部用粗锥子沿着一个方向,斜着钻6个洞,使6个洞之间的距离及到瓶底之间的距离大致相等,然后用四根线吊挂在支架上。这样做,可能导致现象不够明显或失败。原因一是塑料瓶壁较薄,洞难以斜扎;二是6个洞成对称,如果洞又扎得不够斜,会产生力的抵消作用,使瓶居中不转;三是用4根线吊挂,即使起初旋转,但到一…  相似文献   

9.
自然第六册《反冲》一课,通过一个演示实验和一个学生动手实验,让学生认识反冲的概念。由于教材中的两个实验物体的运动方向不很明显,学生在学习时,往往难以掌握。为此,我将两个实验设计成两组对比实验。在演示喷气反冲实验时,教师将吹好的气球固定在一根倾斜的铁丝中间,把气球松开,让气球顺铁丝滑下,同时要求学生观察气球运动的方向。然后再让气球回到运动前的起点,松开气球口,让里面的气体猛然喷出,接着向学生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由于实验产生的两种截然相反的现象,易使学生产生疑惑,激起思维的浪花。然后,再…  相似文献   

10.
《反冲》一课要求学生认识反冲现象及其应用,教材中设计的实验是用一个塑料瓶口部分截掉,在瓶壁下部沿一个方向斜扎六个等距离的小孔,用细线悬挂,瓶内注满水后,瓶子开始向喷水的相反方向旋转,学生可以观察到瓶子产生的瓜冲现象。这个实验形象直观,制作简便,效果也不错。但对激发学生举来说却没有达到最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高中物理教材 (试验修订本·必修 )第一册第 1 2 8面图 7- 2 1所示的反冲演示实验在教学中很难做成功 ,演示效果难以保证 .笔者设计制作了一个反冲演示小车 ,效果很好 ,现介绍如下 .实验装备 :取一根长为 1 0~ 2 0 cm、直径为1 cm的试管 ,两端分别用一根铁丝绕几圈后 ,将两根铁丝的另一端固定在一块长 2 0~ 3 0 cm宽度适当的小木板上 .在小木板后端打一个蜡烛粗细的小孔 ,试管相对木板平面略微有点向上倾斜 ,并把木板固定在一个实验小车上 ,如图 1所示 .1 .演示低速平缓的反冲运动 .在试管中装少量的水或酒精 ,用中间插有细玻璃管的橡胶塞…  相似文献   

12.
《反冲》一课是人教版《自然》第九册中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两个实验的操作和对飞机、火龙出水以及火箭这些利用反冲原理制成的物品的介绍,让学生认识“反冲”这一物理现象,了解反冲在现代生产及生活中的应用。由于是实验课,所以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归纳概括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要上好这堂课,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前不久,我们来到了怀化市人民路小学。这是一所国家教育部确认的“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是我省远近闻名的电教示范学校。在这里,我们有幸听到了年轻的电教实验教师杨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上的《反冲》课,领略了杨凌老…  相似文献   

13.
《反冲》一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几个反冲现象,认识什么是反冲,然后在认识的基础上了解反冲的应用。 第一个实验是塑料瓶底钻6个小洞,使小洞的距离相等,然后用线系在铁架台上,再往塑料瓶里倒上水,看到水向某个方向喷去,而瓶子往相反的方向转动,就达到了实验目的。 开始,有很多同学用两根细线系住塑料瓶,然后系在铁架台上,可当一倒上水,瓶子刚转了两圈,就又倒过来  相似文献   

14.
《反冲》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自然教科书(人教版)第九册第15课。教材首先是把一高塑料瓶斜着钻孔,往瓶内倒水,观察水和瓶的运动方向;接着观察气球放气时的反冲现象;然后在这两个实验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归纳概括出“反冲”;最后让学生了解反冲的应用。 这样组织教学,学生在特定的指向下,较容易得到结论,而且实验也勿需学生动太多的脑筋就能完成,但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却不够深入。本来气球就是学生的常  相似文献   

15.
为了做好反冲运动实验,我们制作了“反冲小车”。它能演示固体、液体、气体三种反冲运动。取材方便,制作容易,效果明显。 1 选材与制作 (1)反冲小车 裁一块长200mm、宽80mm的五合板,作为车身,并打3个直径5mm的孔(图1)。  相似文献   

16.
液体反冲实验源于自然教材(人教版)第九册,书中介绍的实验方法不尽如人意,实验效果也不理想,我自制教具,经过反复改进、实验,终于达到预期目的。首先,我选择底部有等距离凹口的塑料瓶作反冲装置主要部件(在现成的凹口处斜扎孔能  相似文献   

17.
小学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中的“反冲空气小车”实验,学生看不到空气喷出,只能从气球喷头的朝向推猜气体喷出方向。课本中这样描述:“像气球喷出空气时,产生的与它方向相反的推力那样,叫反冲力。”小学阶段,儿童思维能力正处在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种建立在推猜(抽象思维)基础上的科学概念是不科学的。如果换做一个液体反冲小车实验,学生能亲眼目睹水喷出的方向与小车运动的方向相反,实验现象描述可改为“像小车内喷出的水,产生的与它方向相反的推力那样,叫反冲力”,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笔者在教学中反复实验研究,制作了液体反冲小车,进行了教学改进。  相似文献   

18.
针对阶梯式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结合"反冲现象火箭"一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提出四个能够明显演示反冲现象的实验,并通过降低阶梯坡度、搭建平行阶梯、建构上升阶梯三个阶梯呈现。旨在通过有关阶梯式教学模式下反冲现象实验的设计与应用,切实培养学生观察、探究、思辨、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自然》第九册《反冲》一课中,两个实验都有值得改进之处。一个实验是利用气球放气,推动气球装置前进(如图1所示)。实验步骤如下:  相似文献   

20.
用身边器材自制了“线携式反冲运动实验嚣”和“旋转喷头模拟器”,介绍了制作的具体方法。两种自制教具都具有取材易,制作简、操作方便和现象明显等特点,演示反冲运动的实验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