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初中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非权力影响力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会产生很大影响,并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成果.为了解当前初中教师非权力影响力了解与运用现状,课题组根据自身调查结果并分析得出,初中教师非权力性影响力因学校、教师不重视,各方主体投入不够导致其作用未充分发挥.针对于此,深入研究问题,提出相应策略,切实提升教师的自觉意识、品格示范、情感投入、教学艺术、作用空间等方面的能力,以增强初中教师的非权力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通过中学现实的教师素质构成的理性分析和现实性分析,可以知道教师素质标准的构成要素应包括职业理想、知识水平、教育观念、教学监控能力、教学行为和策略及教育教学科研能力等多个方面。而要加强教师素质的培养,就要转变观念,强化教师角色的责任意识,同时调整课程结构,加强服务意识。  相似文献   

3.
高校初任教师在专业发展中存在着教学能力不足、多元化角色定位压力和相对复杂的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问题。教师树立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高校创造以人为本的工作环境和国家搭建和谐发展的成长平台三个方面对高校初任老师专业发展都很重要,通过教师个人、高校和国家的共同努力,可全面提升高校初任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4.
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如何与政治教学相结合是摆在所有政治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1要善于分析挖掘教材中的社会责任意识教育要素1.1着重挖掘政治新课程中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的显性课程要素。显性课程要素作为有计划的可实际操作、可评价的课程要素,是学校课程基本的存在形式。因此要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落实社会责任意识教育首先就要充分利用好显性课程要素,政治教师必须做“有心人”,善于分析教材、分析学生,挖掘出社会责任意识与教材及热点的结合点、切入点,如: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市场经济秩序问题,税收问题,选举问题,权力监督问题,权利与义务,人生观、价值观问题等等。1.2利用好政治新课程教学中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的隐性课程要素。隐性课程要素是一种非正式的、也没有书面文本的课程要素,是潜藏在课内外、校内外教育活动中的教育因素。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的隐性课程因素主要有:第一、课外读物及报刊资料等。丰富多彩的课外读物及报刊资料将拓宽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如2005年上半年,各大媒体对“日本争常及纂改历史教科书”及“中国人民的反日思想及行为”等涉及中日关系的事件作了大量的报道,这些不指向政治学科内容的实体性精神文化都...  相似文献   

5.
大学教师的教学失范问题形形色色,包括教学态度方面的失范、教学内容和方式方面的失范、学生评价方面的失范等多方面。这种失范危害了学校,危害了学生,也危害了师生关系。导致大学教师教学失范的原因可以从教师个人和学校制度两个方面去分析。与之相应,治理大学教师教学失范的措施包括加强教学领导与质量管理工作,强化教师的责任意识和自我修养工作,加强教学和管理制度的建设和落实工作。  相似文献   

6.
新建本科高线青年教师普遍存在教学动力不足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教师精力投入不足、重科研轻教研,这与学校的政策导向与教师个人的修养密切相关。提升青年教师教学动力,一方面需要学校改革完善相关制度、提高教学服务水平,另一方面青年教师自己要增强责任意识和教学自信,提高教学能力。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改革有一个重要的理念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与学生共同发展。教师在责任意识、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自我发展是决定新课改成败的关键。下面结合近几年笔者的新课改实践就高中历史教师的自我发展谈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8.
核心素养教学,已然成为了全国教学理念变革的主要方向之一。在新的教学改革中,教师要强调在核心素养下的问题引领式教学在高中英语科目的新方法,并推动学生在认知能力与社会责任意识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因为英语是一种世界性通用语,因此学习英语是与国际接轨的必然前提。英语学科的核心素质主要涉及语言能力、思想品格、人文品质,以及学习能力等四大方面。因此文章重点论述了核心素质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与对策。  相似文献   

9.
《考试周刊》2019,(99):97-98
责任意识是一种自我约束的价值取向,是社会意识的重要范畴,是个人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突出责任意识教育的重要性,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落实立德树人的要求。本文从理论教育与实践体验相结合、榜样宣传与教师引领相结合、长期格局规划与短期活动安排相结合等方面探索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其中有一种非常重要的就是责任意识,要培养学生从小就有责任意识,因为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无论是父母还是爷爷奶奶都非常溺爱孩子,导致他们形成了依赖心理,不会去承担责任,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去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就拿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为例来研究一下在教学时教师应该怎样来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11.
促进教师投入本科教学是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重要举措。大学教师对教学的兴趣、职业责任感、闲逸消遣的寄托、教学与科研融合的需要、教学业绩荣誉的追求,是促使其投入本科教学的主要因素。推进教师投入本科教学,高校要进行政策调整,引导和满足教师教学兴趣,弘扬和增强教师责任感,尊重和支持教师教学意愿,打通和构建教学科研的融通机制,激发和规范教师对教学奖励的内在追求,增强教师投入本科教学的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12.
形势与政策课话语形态的变换在于引导理论性话语、政策性话语、学术性话语和教材话语等四种形态向教师话语形态转化,形成教师话语形态与学生话语形态的交互,实现教师话语形态的引领。在转化、交互和引领中存在较多难度,主要原因既有专业、时效、人力和精力等限制的客观原因,也有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学习意愿和仁爱之心等方面的主观原因。从加强专业教研团队建设出发,坚定教师政治信仰,提高教师责任意识,探究课程特点和增强教师仁爱之心,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提升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效果,更好地落实形势与政策课程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3.
探讨独立学院大学英语"课堂+网络"教学模式下的分级教学。着重论述了四个问题:独立学院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必要性和依据;独立学院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实施方案;独立学院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模式下的师资队伍建设及取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14.
作为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主力军,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在学校发展中承担着多重角色,他们的素质发展是推动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所处的社会环境、青年教师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感不强等影响和制约了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的素质发展。因此,应依法落实民办高校教师享有与公办高校教师同等的社会地位和权益;学校应为青年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提供空间和舞台;青年教师自身也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相似文献   

15.
为客观真实地反映高校教师教学能力,促使高校教师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参与教学的热情,进而提高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应建立针对学校教师教学质量的考评系统(网络版),使学生能更加正确客观地评价教师,以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推动学校健康和谐地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从当前高等师范院校英语课堂提问的现状出发,依据国外第二语言教学研究和教育心理学的最新成果,对我国英语教学中教师的提问策略提出了增加参考性问题比重、正确地选择提问对象、适宜地把握提问后等待时间以及关注被提问学生的情感因素等策略,以期为我国目前英语课堂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根本任务和职业性就业与教育发展相融合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教师身份的特殊性。在教学实践上,高职教师要坚持“四力并重”,即教学能力、研究能力、实操能力、创新能力并重。在教学内容落实上,坚持“三心二意”,即爱心、耐心、责任心“三心”归一,注意、在意“二意”提升。  相似文献   

18.
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深入改革和发展与不断地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提升管理水平是密不可分的。这一方面体现在积极行动起来,把以人为本的管理信念通过细化的管理服务工作落到实处,增强教师的归属感和责任心;另一方面,将始终坚持主动服务学生的管理理念深入到教学管理工作的每个细小环节。  相似文献   

19.
Answers to questions about good teaching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an be expressed in different selective traditions. Questions as to what should be included in good teaching tend to be addressed by both teachers and researchers on an ideological basis. This qualitative study uses a pragmatist approach, and aims to make an empirical contribution to the debate. Rather than telling teachers what they should teach, this interview study involved listening to ten upper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n Sweden, and their arguments concerning their long‐term teaching purposes. Why should students learn particular things? The teachers’ answers revealed habits and frequently used the same arguments. These arguments recurrently dealt with what teachers particularly cared about, and five objects of responsibility were identified in the interviews. These objects of responsibility constitute the starting points of teachers’ actions and can be seen as personal anchor points within a selective tradition. These points of departure remind the teachers of their teaching aims and objectives, and at the same time, keep them within a tradition. While they help the teachers in their everyday practice, they could just as easily be seen as tacit obstacles to efforts to chang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to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results are also relevant for science education in general. Issues identified in the study include how the same scientific knowledge could be used for different purposes in education, and the different personal anchor points for long‐term purposes of teaching based on teachers’ own ideas of good teaching. These results can be important in developing a reflection tool for teachers, which in turn can help them to reflect more deeply about how they might change their teaching practi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