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教文汇》2013,(9):212
尼尔斯·玻尔(丹麦,1885-1962年),因对于原子结构和原子光谱所作的研究,于1922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尼尔斯·玻尔,1885年10月7日出生于丹麦哥本哈根海边一所古老的大房子中,父亲是哥本哈根大学的生理学教授,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1903年,玻尔进人哥本哈根大学数学和自然科学系,主修物理学。1907年,他以有关水的表面张力的论文获得丹麦皇家科学文学院的  相似文献   

2.
正百年之前,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Niels Bohr)通过引入量子化条件,提出了玻尔模型来解释氢原子光谱,提出对应原理、互补原理和"哥本哈根诠释"来解释量子力学,对20世纪的物理学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波尔本人也于1922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为纪念玻尔模型问世100周年,2013年12月3日至6日,哥本哈根大学主办了一次名为"开放世界:玻尔思想之光中的科技和社会"的国际会议。主办  相似文献   

3.
《科教文汇》2013,(27):F0004-F0004
尼尔斯·玻尔(丹麦,1885—1962年),因对于原子结构和原子光谱所作的研究,于1922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尼尔斯·玻尔,1885年10月7日出生于丹麦哥本哈根海边一所古老的大房子中,父亲是哥本哈根大学的生理学教授,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1903年,玻尔进入哥本哈根大学数学和自然科学系,主修物理学。1907年,他以有关水的表面张力的论文获得丹麦皇家科学文学院的金质奖章,并先后于1909年和1911年分别以关于金属电子论的论文获得哥本哈根大学的科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1916年任哥本哈根大学物理学教授,1917年当选为丹麦皇家科学院院士。  相似文献   

4.
<正>尼尔斯·H·D·玻耳是丹麦著名的物理学家,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他创建了著名的哥本哈根学派和互补哲学理论。就是这个叫玻耳的丹麦人,是20世纪唯一敢于向爱因斯坦叫板的人。关于这一点,要追溯到上个世纪初他和爱因斯坦发生的那场著名的争论。  相似文献   

5.
哥本哈根学派及其对基础研究的启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哥本哈根学派的创始人──尼耳斯·玻尔  谈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发现肯定要谈量子力学;谈量子力学肯定要谈哥本哈根学派;而谈哥本哈根学派肯定要谈哥本哈根学派的创始人尼耳斯·玻尔(Niels Bohr,1885-1962)及其由他领导的哥本哈根大学尼耳斯·玻尔研究所。尼耳斯·玻尔于1885年出生于丹麦的哥本哈根,其父亲是哥本哈根大学教授,曾被提名为诺贝尔奖获奖人。1903年尼耳斯·玻尔进入哥本哈根大学主修物理,1911年获得博士学位,随即赴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该实验室与德国的物理技术局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两大实验物理学研…  相似文献   

6.
尼尔斯·玻尔是20世纪与爱因斯坦齐名的物理学家,他在发展量子力学理论和核物理理论方面作出过卓越贡献,曾因创建定态跃迁原子模型理论而于1922年获诺贝尔物理奖。他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建立了一个闻名全球的物理研究所(后称为玻尔研究所),把许多知名的物理学家集中起来,致力于物理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杨振宁(中国,1922-),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4年,获清华大学硕士学位;1945年,获庚子赔款奖学金,赴美留学;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任芝加哥大学讲师、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1955年,任美国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教授;1966年,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教授兼物理研究所所长;  相似文献   

8.
尼耳斯·玻尔(Niels Bohr,1885—1962),丹麦人,20世纪上半叶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家和思想家之一。闻名遐迩的尼耳斯·玻尔研究所(Niels Bohr Institute,简称NBI)隶属于丹麦哥本哈根大学,1921年由尼耳斯·玻尔创立,起初取名为哥本哈根理论物理学研究所,1965年,为纪念玻尔诞辰80周年,改为今名。  相似文献   

9.
<正>埃思德·I·拉比(奥地利,1898-1988年),194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拉比,1898年7月29日出生于奥地利的莱曼诺夫,次年随父母到了美国,1919年在纽约的康奈尔大学获化学学士学位。1922年成为物理专业的研究生,随后又转到哥伦比亚大学。1927年,拉比在哥伦比亚大学以《晶体的主磁导率》获博士学位并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奖学金,其后到汉  相似文献   

10.
1941年秋天,海森伯与玻尔在哥本哈根会面。由于当事双方都没有留下记录,其缘由、经过、效果,以及对各自心理与身后声名造成的影响,一直以来都是局限于科学史界内讨论的一桩公案。1998年,英国剧作家迈克尔·弗雷恩(Michael Frayn)的《哥本哈根》问世,引发了公众对这个悬案的普遍关注。为了防止公众的误解,2002年2月6日,玻尔家族决定将存放在尼耳斯·玻尔档案馆中的所有11个有关文件提前解密,而不是像先前那样只对极少数研究者开放。从这批文献公布后学术界的不同反应来看,"哥本哈根迷雾"仍然存在。2007年8月,我国研究玻尔的专家戈革教授在生病住院前将所有这些信件译出。考虑到它们在科学史上的重要性,也为了纪念去年底刚去世的戈革教授,我们这里全文刊发他的译文,包括他所翻译的玻尔文献馆馆长芬·奥瑟若德(Finn Aaserud)所写的一个说明。由于原始文献多为并未实际发出去的打印稿或笔录稿,文中个别语句不够连贯,有的文件内容重复,由此也可以体会玻尔在书写或口授这些文件时异常复杂的心情。为了向中文读者提供一个有关这批文献的完整面貌,我们对以上问题未作更多的技术处理。感谢戈革教授的女儿戈疆与北京大学秦克诚先生向我们提供戈革教授的遗稿,秦先生改正了遗稿中的少数笔误。  相似文献   

11.
<正>科内尔·吉恩·法兰西斯·海曼斯(比利时,1892—1968年),193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海曼斯出生于比利时根特。在父亲的细心培养下,他对科学探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打下了良好的学习基础。以优异成绩从中学毕业后,海曼斯顺利进入了父亲任教的根特大学药理系,并于1920年成为根特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医学博士。之后,他前往瑞士、维也纳、伦敦等地的高等学府工作。1922年,海曼斯回到母校的药理学系任系主任,并与父亲一同开始了呼吸和循环生理学及药  相似文献   

12.
《科学文化评论》2008,25(1):19-23
丹麦物理学家玻尔(Bohr,Niels Henrik David,1885—1962)出生于哥本哈根一个富裕的书香门第。他的父亲是哥本哈根大学的一位有才华的生理学教授;母亲出身于一个享有声望的富裕犹太人家庭。这个家有三个孩子,玻尔排行第二。孩子们除了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外,还受到父母的言传身教和鼓励,使他们的天赋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玻尔于1903年入哥本哈根大学攻读物理,他还是一名优秀的足球运动员(他的弟弟踢得更好,曾入选丹麦国家足球队,为丹麦在19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获得亚军出了力)。玻尔在大学学习的时候就被认为是一个理解力不一般的学生而出众:他的一篇测定水的表面张力的论文在1906年荣获科学院颁发的金质奖章。他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异常细心和严谨。邮票B36a上是青年时代玻尔的肖像。  相似文献   

13.
1949年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玻尔一直对新中国和中国人民友好。中国科学界也一直尊敬、仰慕玻尔。1957年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曾邀请玻尔访华。杨振宁曾会见玻尔。但自1952年开始,在苏联的影响下,在中共的领导下,中国学术界开始了对玻尔哲学观点的批判,到文革后期,苏联学者从批判玻尔转变为赞扬玻尔,中国两个刊物仍坚持批判玻尔。直到改革开放,情况才有所改变。1962年玻尔逝世,中国科学界向玻尔家属发去了唁电。自1962年起到1995年,中国有近40名学者访问了玻尔研究所,玻尔的儿子奥格.玻尔曾两次访问中国。1985年玻尔诞辰100周年,中国物理学界进行了隆重的纪念,对玻尔作了很高的评价。戈革为介绍玻尔和翻译玻尔全集奋斗了一生。21世纪以来,中国学术界已没有人对玻尔进行哲学批判,但对玻尔、对哥本哈根学派、对互补观点的评价仍是争论的话题。  相似文献   

14.
玻尔研究所是近代物理学的圣地,在中丹科技交流史上起到至为关键的作用。玻尔父子的三度来华,在中国学界产生巨大影响,直接促成多批科学家赴玻尔研究所访问研究,从而对中国核物理的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本文深入挖掘档案文献和相关史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厘清史实,包括奥格·玻尔1973年访华,1960年至1990年中国出访玻尔研究所的确切名单,并尝试分析玻尔研究所、哥本哈根精神对中国当代科技交流、科技创新的意义和启示。  相似文献   

15.
《科教文汇》2020,(12):F0004-F0004
本·莫特森(丹麦,1926-),197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莫特森,1926年7月9日出生于芝加哥的一个丹麦裔美国人家庭。中学毕业后,由美国海军部送到普渡大学接受军事训练,并留在那里获得了学士学位。1947年,莫特森进入哈佛大学当研究生,在施温格教授指导下做博士论文,选的题目是核物理问题。施温格是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兼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相似文献   

16.
《科学中国人》2014,(15):39-41
正2014年巴西世界杯完美落幕,全世界球迷都在享受着这四年一度的足球饕餮盛宴。当你为梅西的进球欢呼、为乔奥亚的神扑救感叹时,你是否知道,在这些足球健将中,不仅有世界名校博士、教授、知名推理作家,居然还有诺贝尔奖获得者。尼尔斯·玻尔(Niels Henrik David Bohr,1885年10月7日-1962年11月18日)球队:丹麦AB队主力门将,丹麦国奥替补门将。足球主要荣誉:1908年奥运会亚军。成就: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相似文献   

17.
量子力学在微观世界相当于宏观世界的牛顿力学。在量子力学问世90年后的今天人们认识到,无论从在技术领域的重要应用,还是从对其他学科、对人类思想的影响等角度去看,都难有其他科学分支像量子力学这样对人类社会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和推动。然而对于如此重要的量子力学的创建历史,却存在着模糊不清甚至完全错误的认识。无论国内外,基本上都认为,玻尔的哥本哈根学派是20世纪第一物理学派;玻尔是建立量子力学的核心人物,哥本哈根是建立量子力学的指挥部、大本营。事实上20世纪不曾存在一个叫做哥本哈根学派的物理学派;玻尔也未曾指导一代年轻人并使他们成为建立量子力学的主力军;量子力学不是产生于玻尔研究所;量子力学缔造于玻恩的哥廷根物理学派,玻恩才是建立量子力学的导师和领袖。  相似文献   

18.
孙玉涛  国容毓 《科学学研究》2018,36(7):1161-1169
文章提出美国之所以能够长期占居世界科学活动中心位置是因为科学家跨国迁移,并运用诺贝尔奖获得者数据对世界科学活动中心转移进行实证。通过1901-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信息的统计和分析,研究发现:以研究成果作为表征与以诺贝尔奖获得者作为表征的世界科学活动中心具有同步转移现象;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跨国迁移者占总体的38%,并呈现逐阶段上升趋势;美国作为诺贝尔奖获得者主要迁入国,若剔除跨国迁入获奖者,美国成为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的时间将推后至1945年;同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跨国迁移特征呈现阶段性变化,未来世界科学活动中心可能呈现多中心特征。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先考察了爱因斯坦1922年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详细情况,然后回顾梳理了爱因斯坦被提名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情况。从1910到1914年,每个提名的依据都包含狭义相对论,但是诺贝尔奖委员会每次都认为爱因斯坦的理论还有待进一步实验验证。1915年后,学术界普遍承认狭义相对论得到了实验验证,但是这时人们的注意力又集中到了爱因斯坦1915年创立的广义相对论,诺贝尔奖委员会一直判决不能因相对论而授予爱因斯坦诺贝尔奖。反犹浪潮也起了一定作用。但是授予爱因斯坦诺奖的呼声也日益高涨。1922年,在奥辛(C.W.Oseen)的力主下,诺贝尔奖委员会以"光电效应定律"授予爱因斯坦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相似文献   

20.
《科协论坛》2013,(9):37-37
9月9日下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和北京市政府主办,北京市科协与北京市政府外事办公室承办的2013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新材料和新能源”主题展开幕式在首都图书馆举行。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乔治·斯穆特、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罗伯特·蒙代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