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他是父亲     
“就让他住在我们宿舍,我们可以两个人睡一张床。”宿舍的七个姐妹说。“可你们是女生宿舍呀。”刘老师说。“那又怕什么,他是父亲。”大家异口同声地说。虽然我是家里唯一的女孩,然而,父亲好像从来没有显出特别的喜欢来。等到上了初中,看到别人的父亲殷殷地关怀女儿,心里便有了比较,认为我这只知道春耕秋收的农民父亲不懂得什么叫“爱”。小学和初中在父亲的不经意间过去了,上学和放学就像他出工和收工一样,只是顺其自然的事。他不关心我的学习亦如我不关心他的收成。学习和收成原本没有太大的联系。可是,我考上了县一中,这就意味着父亲的…  相似文献   

2.
有一个少年,他出生在一个很偏远的山区。小时候,他每天随父亲兄长在椰风蕉雨中挥汗如雨,忍饥挨饿,在田间地头不辞劳苦地辛勤劳作。读初中时,他有了三个超越凡人的梦想:一是当一名作家;二是去埃及;三是娶一个漂亮的妻子。这三个梦想便成了他的人生目标。有一次,他看埃及地图出了神,忘了给父亲烧水,愤怒的父亲给了他一记耳光,并喝斥他说:“我保证你这辈子去不了埃及。”十多年后,这个满脑子梦想的少年心想事成,成了著名作家。第一次周游世界时,他便去了埃及,站在埃及的金字塔前,他给父亲写了一张明信片,上面写道:“我一直…  相似文献   

3.
一块电子表     
一天,石榴小朋友在教室外的走廊上拾到一块电子表,同班小朋友梁秋月看到后,从石榴手中接过电子表,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商人仔细地“验货”后,提出用一元钱买下这块表。梁秋月把一元钱塞给了石榴,这笔“生意”就这样“成交”了。事隔不久,田甜的妈妈无意中发现儿子手中有一块电子表,经过盘问,得知这块电子表是梁秋月3元钱卖给他的。  相似文献   

4.
父亲的游戏     
郑成南 《初中生》2009,(8):51-53
父亲是个钟表修理师傅。在他的修理店里,每天都有忙不完的活儿。因为,父亲的手艺远近闻名,很多人都慕名把坏表拿来给他修理。 有那么一段时间,父亲常教他玩一种游戏。父亲说,我们来玩一种游戏好吗?  相似文献   

5.
邓梁 《教育文汇》2007,(8):53-53
《教育文汇》,你让我“一见钟情”。虽然几年过去了,但初识《教育文汇》的情形我仍然记忆犹新。那次,我去找一位同事换课,不巧他正好上课去了。我便来到他的办公桌前,打算给他留张便条。无意间,看到桌子上摆着一本杂志——《教育文汇》。我的眼睛顿时一亮,  相似文献   

6.
有一个台湾少年,他出生在很偏远的山区。小时候,他每天随父亲兄长在椰风蕉雨中挥汗如雨,忍饥挨饿,在田间地头不辞劳苦地辛勤劳作。初中时,他有了三个超越凡人的梦想:一是当个作家,二是去埃及,三是娶一个漂亮的妻子。这三个梦想便成了他的人生目标。有一次,他看埃及地图出了神,却忘了给父亲烧水,愤怒的父亲给了他一记耳光,并喝斥他说:“我保证你这辈子去不了埃及。”  相似文献   

7.
流沙 《家长》2003,(Z1)
一位很有名气的书法家向我讲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他幼年的时候,母亲让他向一位老师学艺。老师拿来一张纸对他说:“墨,用我的;纸,你可得自己拿钱买。”老师指着一张宣纸又说:“一张纸5元,每天来学艺时,你一定要带来。”5元钱在当时可不是一个小数目!他回家对母亲说:“这纸太贵,我不去学书法了。”可是,母亲却给了他5元钱,让他带给老师。老师收了钱,拿出一张宣纸,在上面写了一个字,然后对他说:“你跟着我写。”他觉得这纸来之不易,不敢随便下笔,因此用心揣摩着老师的写法。在母亲的支持下,他每天带着5元钱给老师。为了…  相似文献   

8.
Philip,我给你讲个故事吧。如同其它所有美好的故事一样,它的开头是这样的: 从前,有一位父亲——万一你搞不清楚,其实就是我。这位父亲有了一个很棒的儿子。他非常开心。 后来有一天,他得知自己的妻子又怀了一个宝宝。他便祈祷:“主啊,如果这是您的旨意,让它是个女孩吧。”他答应了。我是第一个将她抱在怀里的人。  相似文献   

9.
1989年5月号的《人民学》杂志是一期散专号,杂志的副主编周明先生约我写一篇关于老舍先生的散,我便写了这一篇,取名《父子情》。章的开头,我先给父亲定了一个位,说他不是“慈父”型的人,也不是“严父”型的,而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人。透过这个简单的交待,我想说明,要想给老舍先生简单地定个位,  相似文献   

10.
把自己唤醒     
有一次,给同事代课。课间,与坐在讲台旁边的一位学生闲聊,他的话让我很是震惊。“你怎么一个人坐在讲台旁边呢?能告诉我原因吗?”“一、我成绩不好;二、我上课经常讲话;三、我与同学们相处得不太好……”这个浓眉大眼的男生未及细想,便随口说出了几个理由。我着实一愣,为他的灵  相似文献   

11.
我走了三四个街区,然后一屁股坐在路边哭了起来。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孤独过。7岁时,有一天,我在学校和人打了一架,因为有个同学取笑我那“千疮百孔”的裤子。我把他给揍了一顿。我当时就清楚,在学校惹了麻烦,家里就会有更多的麻烦等着我。没错,回家后父亲就狠狠地训了我一顿,不许我吃晚饭,把我撵回我的房间里,要我好好反省。我心里觉得这太不公平了,便宣布我要离家出走!父亲从房间出去后一会又回来了,拿来一个手提箱。他说得让我带上足够的衣服,这很重要。出乎我的意料,别的小孩威胁说要离家出走,都见效了,可是到我这里怎么就不灵呢?父亲…  相似文献   

12.
从莫斯科到雅斯纳雅·波良纳有二百公里。这段路程父亲有时候徒步行走。他喜欢步行。背上搭个口袋,长途跋涉跟沿途流浪的人们结伴而行,谁也不知道他是谁。路上的行程一般需要五天。沿途食宿经常在车马大店或随便一个住处解决。如果赶上火车站,他便在三等车厢的候车室歇歇脚。有一次,他正在这种车站候车室里休息,忽然想到月台上去走走。这时刚好一列客车停在那里,眼看就要开车了,父亲忽然听见有人在招呼他:“老头儿!老头儿!”一位太太探身车窗外在喊他,“快去盥洗间把我的手提包拿来,我忘在那儿了……”父亲急忙赶到那里,幸好,手提包还在。“…  相似文献   

13.
先生牛     
《老年教育》2008,(10):39-39
从前有一个小官,退职后靠教书为生,但他自命清高,瞧不起手艺人。一年端午节,一学生请他吃饭。学生家里正请来裁缝、木匠两位师傅干活,于是,学生的父亲便请他们三人同桌。那先生想:这两个“赤脚佬”,沾了我的光,得奚落他们一下。吃饭时,他便说道:“今天我们同坐一桌,大家来点诗文以助酒兴如何?”两位师傅回答:“好吧。”  相似文献   

14.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11岁的美国男孩在踢足球时不小心踢碎了邻居家的玻璃,需赔偿12.5美元,闯了祸的他向父亲认错后,父亲为了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便说:“这12.5美元先借给你,不年后还我。”从此,这位美国男孩每逢周日,假日便外出打工,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挣足了12.5美元,还给了父亲。  相似文献   

15.
“王夫子”是我在乡镇中学教语文时的同事。因他年岁大,教龄长,又戴副眼镜,一开口便妙语连珠,“不尽诗词滚滚来”,于是大家便给他冠以“王夫子”这一雅号。“王夫子”也无愧于“夫子”的雅号,他虽非师范院校科班出身,琴棋书画却是无师自通。他有文人两绝。一曰诗绝。王夫子文笔极好,国家大事,如布什访华;日常琐事,如蚂蚁搬家,  相似文献   

16.
这张照片,是我上初三时与父亲合拍的,它是我最贵重的珍藏品。照片上的父亲慈祥可亲,每当我彷徨时,便会从父亲的眼神中看到鼓励的目光。   看过这张照片的人,都说我与父亲长得有点像,其实,我不是父亲的亲闺女。我是父亲从路边捡回来的。正因为此,父亲对我付出了比对兄妹们多几倍的爱。   因为我,给家里带来了许多麻烦,母亲便不太喜欢我,为此,父亲不知和她生过多少气。父亲怕我的心里笼上自卑的阴影,就极力用他的爱来抹平我心中的伤痕。有天晚上,父亲要去学校看校,我便偷偷地跟去了。父亲发现后,便问我为什么不呆在家里,…  相似文献   

17.
行乞     
眼前,是一位衣衫破烂的老乞。“请您施舍一点吧”老乞向一位店主说。店主没有搭理他,依然悠闲自得地在沙发上坐着。那是一张漠然而又无情的脸。老乞见店主毫无反应,便缓缓地离开了。老乞又走到了一个路人的面前。“请您施舍一点吧”又是老乞的话语,“滚,讨饭的。”那是一张由于被激怒而扭曲的脸。老乞又缓缓地离开了。“给老乞一些施舍,他一定会感激我的。”我便从方便袋中拿出两袋方便面,揣在怀中,等待老乞的到来。街上的人来来往往,老乞来到我的身旁时,我却没能将方便面递给他———众目睽睽之下,我不敢抬起这只沉重的手。人渐渐稀少,我跑…  相似文献   

18.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18岁那年,他曾和父亲吵过架,其原因是填报升学志愿与父亲意见不一致。他坚持了自己的志愿,没有听家长的。父亲以为一片好心却不被孩子理解,一向听话的孩子竟敢反对自己,便发火大骂孩子“不孝”。而孩子则认为他有权力对自己的前途负责,便说:“谁也不能把意志强加给我。”一听这话,父亲勃然大怒,拍案骂道:“大胆!你是我生的,若在旧社会打死你我也不犯法!你给我滚出去!”他真的一甩袖子住到姨妈家去了。这件事最终还是以父亲的妥协了结,但从此父子之间变得冷漠、隔膜起来。多年后回想此事,父亲的好心是不容置疑的,他还是…  相似文献   

19.
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位父亲在忙着准备一篇讲稿,他的小儿子在旁边吵闹着要父亲给他十元钱去买那件心仪已久的玩具,父亲无奈顺手拿起一张破碎的世界地图递给儿子说:“如果你能把它拼接完整,我就给你十元钱。”十分钟后,儿子拿着一幅拼接完整的世界地图来找父亲。  相似文献   

20.
这是关于两个孩子和两位父亲的真实故事。第一个孩子是班级的优等生,可每次考试总会有几个同学的成绩排在他之前,这个孩子从未拿过头名,他很沮丧。“爸爸,为什么我的学习成绩总也超不过前面那几个同学呢?其实我真的很嫉妒,您说我该怎么办呢?”孩子一脸愁云地向父亲讨教。父亲没有回答,而是拿来一张白纸,在上边画了一条长长的直线,说:“你有办法让这条长线变短吗?试试看!”孩子绞尽脑汁,想了许多让长线变短的办法,结果都无济于事。父亲依然没有说话,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