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评论》1981年5—6月号刊登了这篇调查性文章后,几乎每周都收到读者来信,质询该刊是否存心同《纽约时报》过不去。该刊于7—8月号发表“关于《纽约时报》问题的答复”:正因为“人们公认《纽约时报》是美国的占统治地位的大报”,它的新闻为全国广播电视网和三大新闻杂志(《时代》周刊、《新闻周刊》、《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所采用。《评论》作为一个重要的新闻评论刊物,有义务“对于这样一个对全美国新闻界的观点与内容有很大影响的报纸”特别重视。“《纽约时报》有缺点和错误,有的还很严重,所以就应在适当的情况下进行批评。”罗杰·莫里斯的文章是一篇颇有分量的调查报告,它的发表在美国新闻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我们特请李臻同志编译出本文  相似文献   

2.
我第一次读《做新闻》是两年前,作为一个门外汉希望了解新闻是怎样被“做”出来的,只关注了书中关于新闻实务的介绍.再一次读,发现这是一本综合性很强的书,有立足新闻实务的实证分析,也有社会学、传播学、新闻史和新闻理论等方面的分析,深刻论述了“新闻是建构的现实”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3.
《温州都市报》“昨夜最后消息”专栏,是该报前身《温州侨乡报》1996年开办的栏目。开办十余年来,该栏目一直保持着密集的频率,奉献给温州读一篇篇鲜活有趣的新闻,受到了读和新闻同仁的好评,成为该报的“拳头”栏目之一。[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读了宋志耀同志《怎样写“信息新闻”》一文(见《新闻知识》1986年第5期),感到有值得商榷之处。这里不惴浅陋,提出个人的一些浅见,并就教于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同志。(一)宋文提出丁“信息新闻”这个概念,言外之意,是说世界上还存在着“非信息新闻”。这样说,是有根据的。作者在《也谈信息与新闻  相似文献   

5.
在多年来我给新闻班讲课中,总是极力推崇《红楼梦》。这因为在我自己的26年的新闻实践中,总觉得《红楼梦》同记者应该结成“忘年交”。因而每每想写一篇“记者与《红楼梦》”的文章,揭示一下《红楼梦》对记者和新闻写作的好处,但由于属一孔之见,是否有普遍意义,不得而知。小时读《红楼梦》,总觉得写的尽是吃饭穿衣,婚丧嫁娶和谈情说爱的生活小事,婆婆妈妈的,读不入去;当时爱看《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尽管是半文半白,但写的“打仗”,仍然囫囵吞枣地将它读完了。到了大学,才通读了《红楼梦》。工作之后,随着阅历的加深,才体会到《红楼梦》是一本百读不厌  相似文献   

6.
今年第二期《中国记者》的“外国新闻佳作赏析”专栏中刊登了熊昌义同志的文章《“没有什么新闻”的好新闻——介绍美国新闻史上的一篇名作》。“赏析”也好,“介绍”也好,属于评论的范畴应该无疑。然而,先读过被评论的佳作,再来读这篇评论,却使人产生一种憋闷之感,不鸣不快。首先冲到舌尖的话是一个问句——这篇新闻名作的新闻究竟是什么?《“没有什么新闻”的好新闻》,这是一个绝好的题目,然而读到最后,欲从评论中获知“好新闻”内容的读者恐怕会大失所望:这“好新闻”无非是用了巧妙的文学笔法写出的“旧闻”,真真地“没有什么新闻”了。评者(为下面叙述方便,姑以“评者”和“记者”分别称评论的作者和原  相似文献   

7.
黄顺铭 《新闻实践》2006,(12):62-62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董天策教授的论文集《新闻传播学论稿》(以下简称《论稿》),共收录了40多篇论文,大致分为四组,即“新闻传播理论”、“传媒产业运作”、“新闻传播策划”以及“媒介批评与新闻教育”。《论稿》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颇值一读。  相似文献   

8.
我们很少能看到像这样一篇上万字的稿子被众多家长读了又读的景象。《学会生存》是一篇不难收集到材料和观点的专题报道(文章载于1995年2月14日《中国青年报》四版),使我们可以感受到这是有灵魂的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遏止不住的激情和对国民教育现状的真知灼见。这不得不使我们回过头来重新审视新闻的价值:读者不仅只希望看到庞杂零散的材料即使是像“现在的新闻现在发”那样快捷的新闻。新闻的作用在于绘出一幅能够让今天的  相似文献   

9.
名艺评论家肖云儒读《原野》(健涛、郗居正)后,写了一篇《原野上,好大一棵树》(《新闻知识》2003年第11期)。他根据《陕西日报》高级记原野的新闻实践,总结出原野是“重量级记”,写“重最级稿件”,表现出“重量级人格”,其秘笈足因为他仃双让人大开眼界的“新闻眼”,精力过人的“新闻  相似文献   

10.
不久前得到一本名为《乌拉特原生态调查》的书。读了其中的一篇,就放不下手,越读越有兴趣。几天下来我一口气读完全书。这是一部新闻采访原始记录的汇集本,是值得一读、读后会引人思考的书。《乌拉特原生态调查》(以下简称《调查》),是人民日  相似文献   

11.
近来喜读一位华北石油报特邀记者写的新闻特写《会场没了“BP”声》(载华北石油报2002、2、5一版),感到这是一篇地道的会议新闻。首先,它是别开生面的会议新闻,取材于会内,但却没有一句直接写会议内容。作者在“历时两个小时”内自始至终参加了会议、聆听了会议的主  相似文献   

12.
国际媒介     
《青年记者》2012,(4):77
前期本刊编译刊发了一家通讯社(路透社)、一家报纸(纽约时报)的新闻手册。本期起大众报业集团编辑杨晓白编译的《纽约大学新闻系学生新闻手册》,是该系教授编写、供学生学习和实践参阅的。本刊以此作为"新闻手册"编译系列的最后一篇。该手册强调新  相似文献   

13.
《四个老兵的心里话》与《中国硅谷:“劳动和劳动价值”有新说》两篇记者调查,在《解放军报》和《中国国防报》刊发后,引起一些媒体的关注,受到从总部到基层的普遍好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和《中国新闻出版报》等分别摘播报纸或刊发消息,称“这是深入学习‘七一’讲话、进一步统一思想的好教材”,是“一篇难得的好报道”,是“深化《讲话》的一次成功的新闻实践”,是“用新闻手段宣传《讲话》精神的一个贡献。”作为这两篇调查的作者,重读两篇作品,回顾采写过程,感到一个最深切的体会是:用新闻手段宣传重大…  相似文献   

14.
1984年1月24日,江西日报刊载了一篇题为《鄱阳湖出现世界上最大的白鹤群》的消息,后来被评为第六届全国好新闻一等奖,江西省1984年度好新闻特等奖。据作者介绍,这篇新闻的线索来源于本省一家新闻单位的一则“一般动态性报道。”在我们许多新闻工作者中(包括业余通讯员),由于受新闻是“易碎品”的影响,往往把一经报道的新闻就看成“明日黄花”,成为过眼烟云,都忘了“今朝黄花虽调色,来日旧枝绽新蕾”这一生活、新闻之史实。实践证明,从旧新闻中发掘新新闻,这是发现新闻时一个渠道,有的人甚至于此道而名扬天下。美国的H·G·比辛格,就因27岁时写了全美获奖优秀新闻《坠落中的客机》而成为世界知名记者。然而,这篇通讯的线索,就来源于他自己和别人两年前合写的一篇未遂空难动态稿。国内外有经验的记者对“从新闻  相似文献   

15.
我从60年代初涉新闻工作起,就与这全军唯一的新闻业务刊物“认了亲”。我一期不漏地读;也经常投个稿,至今共刊登了30多篇。凭这两条,我给自己“评”了两个“先进”:“热心读者”和“积极作者”。往事如烟,不堪悉记;但有一篇小文章,我却终生难忘。那是1981年,《解放军报通讯》第10期,刊登了我的写作杂谈《力求有一句自己的话》,全文连标点符号在内共237个字,是那30多篇刊稿中最短的一篇,而对自己在激励进取精神、提高业务素质和修养学风、职业操守等方面所起的自律作用,却是很大的。这篇小文章说的是,一篇文章,至少应有一句…  相似文献   

16.
计划生育方面的稿子难写,尤其是正面宣传计划生育的稿子更难写。但是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又必须经常报道。怎样把新闻写得有深度、有趣味,使读者愿读,这对记者来说是一种挑战。新华社播发的《义堂村19名妇女不要二胎娃》和《与川姑聊生娃》(见1989年12月4日、7日新华社新闻稿),可谓计划生育报道的成功尝试。这两篇稿子都是从正面反映农民生育观念的变化的,前者是通过新闻事例来说明这一变化,而后者是通过闲聊式采访搜集素材,反映同一主题。“义堂村有90个独女户可以生育二胎,但生育指标下去没几天,竟有19名妇女找到这里,退回了二胎生育指标。”在90户中,19户只是一小部分,  相似文献   

17.
从事新闻报道工作两年来,我写稿302篇,被县以上新闻单位采用259篇。一些好友和业余通讯员问我,你写稿有啥诀窍?我的回答是,关键在“勤奋”。两年来,我刻苦自学,坚持每天的报纸新闻必读,广播新闻必听,电视新闻必看。并努力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认真学习新闻知识,做到广阅博览。自1986年以来,每年我都自费订阅《新闻知识》、《新闻与写作》、《新闻通讯》等20多种新闻写作刊物,而且走到哪里带到哪里,保证每天学习不少于2小时。同时还读《文章词句学概要》、《读点鲁迅》、《文学写作手册》等书籍。1988年8月,我  相似文献   

18.
我的一位朋友仅初中文化程度,喜好写新闻报道,但刚开始却是屡投不中。自从订阅了《新闻知识》后,两年就发表作品300多篇,并有数篇获奖。他感慨地说:“多亏了《新闻知识》这个好老师。”我觉得《新闻知识》能赢得广大读者的喜爱,其原因大概有这么几点。一是《新闻知识》服务性强,它交流采写技艺,介绍新闻知识,对新闻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都有助益。如“超生盲流村采访记”、“两则村级新闻获奖感言”等等,对读者都很有启迪。其次,《新闻知识》的内容广,选题新。既有为新闻事业与改革鼓与呼的篇章,如“继续坚持新闻改革”,“马克思恩格斯心目中的总编辑”,又有进行新闻理论探索方面有深度的文章,如“新闻价值”、“辩证思维与舆论导向”等等,为新闻学术界的百家争鸣提  相似文献   

19.
1993年,我从事新闻工作时间不长,采写的一篇短新闻《五十块钱一部车》,在7月1日的新华社《经济参考报》发表后,迅速引起强烈反映,光明日报社主办的《文摘报》,解放日报社主办的《报刊文摘》,法制日报社主办的《法制文萃报》以及四川的《每周文摘》、广东的《南方日报》等均予转载;同时,《中国青年报》10月12日的“经济蓝讯”把这篇短新闻做为发生在国内重大新闻事件列名刊载。当年,《经济参考报》将该稿评为“十佳短新闻”,是年6月,《了望》新闻周刊记者以此稿为内容之一刊发《该对小车  相似文献   

20.
这次全国首届“现场短新闻”被评为一等奖的共有5篇,《美军入侵一周后的巴拿马城街景》(以下简称“街景”)又是唯一一篇反映国际事件为主题的“现场短新闻”,这是很可贵的。通篇新闻不过900余字,但写得饱满、生动。读来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笔者读之再三,感到“街景”一文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记者能以景吸引人,画出横遭侵略战争涂炭的现场景色。这方面记者用心良苦、精选画面:“首都重要地段,美军岗哨林立。坦克成群……办公楼四周广场、街道……里外几层都是身穿迷彩服、打着花脸、手拿自动冲锋枪的美国兵……”还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