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惬意的志南和尚不怕路遥力衰。扶杖过桥。一路红杏灼灼.绿柳垂荫,方得尽收眼底。这“杖藜”带给志南和尚一片亮丽的春色。语文教师致力于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实际上也就是在充当着杖藜的角色。教会学生掌握基本的写作技能是语文教师的重要教学职责。如何履行好语文教师的这一重要职责.  相似文献   

2.
绝句志南和尚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朱自清在散文名篇《春》中,写春风时引用了这首诗中的"吹面不寒杨柳风",可见朱自清对这首诗的欣赏、肯定。作者志南和尚是南宋有名的高僧。作者的诗笔如画笔,在读者眼前铺开的是温馨和煦、妙趣无限的春天景色。"短篷"指代小船,诗中抒情主人公显然  相似文献   

3.
绝句 [宋]僧志 南古 木阴中系短 篷 ,杖 藜扶我过桥 东 。沾 衣欲湿杏花 雨 ,吹 面不寒杨柳 风 。 全 诗 以 清 淡 之 笔 ,将 诗 人 离 舟 登 岸 ,漫 步 桥 东 ,一 路 迤 逦 行 来 的 郊 游 之 乐 写 得 极 具 情 致 ,读 来 令 人 心 旷 神 怡 ,乐 以 忘 返 。 诗 人 以 泛 舟 出 游 至 古 树 阴 下 ,系 舟 登 岸 起 笔 ,透 出 怡 然 自 得 之 情 。“ 杖 藜 扶 我 过 桥 东 ”写诗 人 情 态 。试 想 ,古 木 阴 下 ,清 …  相似文献   

4.
初中二册语文志南《绝句》中“杖藜扶我过桥东”一句,其中的“杖藜”课本上注解为:“[杖藜]拄着拐杖。杖,拄着。”(见课本296页注⑥)显然是把“杖藜”当作动宾结构了,这是不对的。其实,“杖藜”在这里就是“藜杖”的意思,这是为了符合绝句对平仄的要求而故意颠倒了两个词的词序。“杖”是名词,“藜”乃是它的后置定语,两者实质上是定语与中心词的关系。“杖藜”就等于“藜杖”,它是句子的主语,不过诗人运用拟人修辞手法把“杖”人格化了。“扶”是句子的动  相似文献   

5.
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绝句 志南(宋)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扶,富有诗情画意。它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智慧。  相似文献   

6.
绝句     
(宋) 僧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①, 杖藜嗷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相似文献   

7.
吹面不寒杨柳风”出自南宋和尚志南的《绝句》 :“古木阴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此诗广为流传 ,深为人们喜爱。它平仄工整 ,对仗严谨 ,用十分平常的语言建构出一个表现了自然的、喜悦的、淡淡的而又深远的意境。诗中值得玩味的地方甚多 ,这里单说末句“吹面不寒杨柳风”。这一句不是用的肯定句 ,而是用的否定句 ,这使得该句的句式不同于该诗中的其他三句 ,全诗在句式上到了诗末来了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其实 ,不光是这一首绝句是这样 ,还有很多广为流传的绝句包括四句的古诗也是这样 ,几成一种写作程式…  相似文献   

8.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全诗以清淡之笔,将诗人离舟登岸,漫步桥东,一路迤逦行来的郊游之乐写得极具情致,读来令人心旷神怡,乐以忘返。  相似文献   

9.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读罢我国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一诗,顿时眼前出现江南春光春色,生机盎然的景象,使人有“触处生春”之感,令人愿复咏千遍。这首诗是诗人为惠崇和尚所画的《春江晓景》写的题画诗之一。惠崇是北宋初有名的九僧之一,他能诗善画,《图画见闻志》中说他“工画鹅雁鹭鸶,尤工小景,善为寒  相似文献   

10.
例一欣赏比较下面两首古诗,选出理解错误的一项是()【甲】绝句宋·志南古木阴中系短蓬,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乙】渭城曲唐·王维渭城朝雨氵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A.甲乙两首诗都是七言绝句,都写了春天的景象。B.甲诗“沾衣欲湿杏花雨”的“沾”字点出了春雨的细小迷蒙。C.乙诗中的“客舍”是旅店的意思,古人又有折柳赠别的习惯,所以诗中“客舍”“、柳色”点出送别的题旨。D.甲乙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游春时的喜悦之情。(2005年浙江温州市中考试题)答案:D透视:此例有两个特…  相似文献   

11.
方形的花瓣     
初春,小雨淅沥,倚靠窗台,极目而望,一如往昔,烟雨蒙蒙。忽然想起爸爸前几天要我看的一首《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杏花雨"呀"杨柳风",雨是花酿,风是柳生,多美的一幅细雨  相似文献   

12.
春歌异曲     
早春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夜月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北斜。今夜偏知春色暖,虫声新透绿窗纱。绝句僧志安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元月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相似文献   

13.
“清风两袖”和“两袖清风”都是对为官清廉的赞语。“两袖清风”最早见于元代没有争议。如《辞源》此条举例,一是元陈基《夷白斋稿》诗:“两袖清风身欲飘,杖藜随月步长桥。”不过这是作“迎风潇洒的姿态”用;二是元魏初《送杨季海》诗:“交亲零落鬓如丝,两袖清风一束诗。”这就是作“居官廉洁,囊空如洗”解。但对“清风两  相似文献   

14.
在中学语文课本文言文中,经常可以学到一些年龄的称谓,颇有趣味,现辑录一些简介如下。弱冠:指20岁的人。《咏史》:“弱冠弄柔翰,卓观群书。”而立:指30岁的人。《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不惑:指40岁左右的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艾老:指50岁以上的老人。《盐铁论》:“五十以上曰艾老,杖于家,不从力役。”花甲:古代天干和地支的纪年法,指60岁的老人。范成大云:“行年六十旧历日,汗脚尺三新杖藜。祝我剩周花甲子,谢人深劝玉东  相似文献   

15.
朱熹赠诗     
朱熹有一次得了脚病,有个道士给他施行针灸治疗后感觉好转,他非常高兴,重谢了道士,还作了一首诗赠给道士“几载相扶藉瘦筇,一针还觉有奇功。出门放杖儿童笑,不是以前勃率翁。”道人得诗就走了。没过几天,朱熹的脚病又发作,  相似文献   

16.
阮大铖是明末著名的诗人和戏剧家。在他的诗集里 ,除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外 ,还有三、四十首“志时诗”。这些有感于“寇警”、“虏警”和朝政民生的诗歌 ,不仅与作者“诗而不能志时者 ,非诗也”的诗论相吻合 ,而且反映出作者处在人生低谷时期的特殊心态 ,同时也真实地映照出明末社会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错综复杂 ,朝廷党争激烈 ,百姓痛苦不堪的时代风云 ,具有相当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7.
白居易在《与无九书》中把自己的诗作按内容分为三类:“凡所适所感,关于美刺兴比”,“因事立题”,谓之讽谕诗;“或退公独处,或移病闲居,知足保和,吟翫性情者”,谓之闲适诗;“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咏叹者”,谓之感伤诗;三者之中,以《长恨歌》为代表的感伤诗甚为时人所推祟,可他却不以为然地说,“时之所重,仆之所轻。”因为,在自居易的思想里,儒家传统思想虽占着主导地位,却还杂有释、道的色彩,他所“奉而始终”的是“志在兼济,行在独善”的立身处世之道,而讽谕诗正可明其“兼济之志”,闲适诗恰能示其“独善之义”。  相似文献   

18.
最美的心灵     
五岁时 ,托尔斯泰从大哥尼古拉那里听来一个故事 :在森林里 ,在大树之间埋着一个“绿杖” ,“绿杖”上写着一个秘密 :“怎样才能使所有的人不遭受任何灾难……永远幸福……使所有的人都和睦 ,不会有任何困难。”于是他们兄弟就多了一个游戏项目 ,到森林里寻找“绿杖”。托尔斯泰在成名后曾经说这是他“记忆中最早、最亲切和最重要”的童年经验 ,他那时真相信只要找到那么一根绿杖 ,就可以给所有的人带来幸福。其实 ,托尔斯泰的一生 ,都在寻找“绿杖” ,即可以造福人类的真理。他曾经在《小绿杖》这篇文章中写到 :“构成我的生命之本质的”是…  相似文献   

19.
《论语》(二则)注释“植其杖而芸”说:“把他的杖插在地上就去锄草。”虽然这个注释是有所本的,例如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植,立之也。”《四书白话注解》:“说罢,他就插了杖在田中。”山东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老人把杖插在地上……”等,但笔者以为不如解为“搁置”的好。植,《说文解字》:“户植也。”何为“户植”?即今川东北一带方言中的“门方”。由此  相似文献   

20.
上博简《孔子诗论》简一所载“《诗》亡离志,乐亡离情,文亡离言”的文字对孔子《诗)教具有重要意义,“乐”应为“《诗》乐”,“文”指“《诗)的文采”。“《诗》志”、“《诗》情”和“《诗)言”构成孔子《诗)教的三大核心内容。孔子籍《诗》培养个人的社会文化知识、情理涵养和辞令谈吐,由“志”——“情”——“言”的过程是君子以《诗》入学由浅至深、由内修至发外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