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单位的编辑顾名思义是对通讯员、记者寄发到报社编辑手中的部分新闻作品进行整理加工。如原稿不精炼,编辑应当加以删减,逻辑性不强,编辑可以把一些句子调换一下位子,原稿有语病,语言不规范,编辑在尊重原稿的基础上可以修改;个别提法不准确,可以改为准确的提法;原稿中概括性的语言写得不好,可以根据稿件提供的材料,重新概括;  相似文献   

2.
曾经是新闻媒体的主力军——通讯员,如今渐渐被媒体所淡忘。在传媒业迅速发展的今天,不少曾经是各大报社、电视台的特约通讯员、骨干通讯员、专职新闻干事(通称“通讯员”)无不发出感叹:现在报社电视台记者的稿件用用不完,根本不会用通讯员的稿件,通讯员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了!通讯员时代真的结束了吗?面对广大通讯员的疑惑和不解,曾经干过多年企业报编辑记者、对外新闻干事、报社记者编辑的我,对此问题倒有几分深刻的感受和理解。通讯员要认清媒体新时代通讯员是什么?如果你问起年轻的记者编辑,恐怕十有八九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他们…  相似文献   

3.
编辑同志我是一家中央级报社聘请的特约通讯员。最近听说,通讯员、兼职记者、特约记者也可以申请评定新闻专业职务,请问应如何申请?有哪些具体规定?  相似文献   

4.
我们党历来有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光荣传统,通讯员队伍是我党新闻事业一支重要的生力军。通讯员是报社伸向基层的“触须”,是报社的“千里眼”和“顺风耳”。一家报社,如果没有一支过硬的通讯员队伍,光靠那几十百把个记者编辑是难以把报纸办好的。通讯员队伍的好坏强弱,关系到报社的生存发展。  相似文献   

5.
就多数稿件而论,报社编辑、记者采写的新闻比通讯员来稿,问题抓得准,稿件质量也高。但不可否认,两者之间,长稿往往也是出自编辑、记者手中的多。通讯员写来的稿件,可任由编辑删改,红笔一挥,长文便缩成短文,消息改成简讯。而编辑、记者采写的稿件,删改起来,常不如前者容易。因  相似文献   

6.
在报纸版面上消灭包括“合理想象”在内的“客里空”现象,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问题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一些编辑、记者随意添枝加叶,给“合理想象”大开绿灯,不能不说是原因之一。这就无异于告诉通讯员、业余作者和被采访的对象:新闻报道并不需要完全真实,某些具体细节是可以“合理想象”的。报社收到的来稿有不少有虚假的成分,不可能全部详细核实,由此产生的失实现象,不应当让编辑、记者负全部责任。但是,如果编辑、记者在编发和采写新闻时随意添枝加叶而造成失实的全部责任,便该由编辑、记者承担。  相似文献   

7.
我们党历来有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光荣传统,通讯员队伍是我党新闻事业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通讯员是报社伸向基层的“触须”,是报社的“千里眼”和“顺风耳”。一家报社,如果没有一支过硬的通讯员队伍,光靠那几十百把个记者编辑是难以把报纸办好的。  相似文献   

8.
若问通讯员是否会取消?我认为永远不可能。因为世界上只要有新闻和新闻单位,就需要通讯员。通讯员是报社通向四面八方的神经。广大通讯员生活和工作在基层,对身边发生的新闻素材最了解,可以避免遗漏大量的有价值的新闻。如果失去通讯员这些“神经”,则新闻就会失去主心骨。通讯员是专业新闻工作者不可缺少的同盟军。只有专业记者和“编外记者”(通讯员)携手并肩,协同作战,才能取得辉煌的战果。  相似文献   

9.
报社给作者及时地寄发样报,是尊重作者,对作者劳动成果尊重的最好体现。过去,我们通讯员给报社投稿,见报后能及时收到样报。而现在却不样了,收不到样报;有的报社甚至既不寄稿费,也不寄样报,令我们广大通讯员感到十分的伤心,严重地挫伤了我们写稿积极性。为此,我们通讯员给报社投稿,只给自己熟悉的报纸,自己能看到报纸投稿,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虽然寄样报,要花费一些人力、财力,但它可以沟通编者、作者、读者的感情,架起连心桥,从而提高我们广大通讯员给报社写稿的积极性,那么,何乐而不为呢?为此,我希望能借《新闻…  相似文献   

10.
某编辑为帮助通讯员,使其稿件顺利过关,给通讯员出这样的主意:找找报社某某领导,请请某某主任…… 类似的情形,在一些新闻单位并非“新闻”。个别编辑、记者传授的这种“歪经”,乍看起来人情味十足,实际上产生了很不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在采访现场,经常可以听到通讯员和一些年青记者这样诉苦:"搜集的材料真不少,就是理不出头绪来,不知从何着笔."而在报社编辑部里,却又经常可以听到编辑对一部分稿件的评价:"写得面面俱到,主题不突出,一般化."两种议论,共同涉及的问题是如何选择、提炼和深化新闻主题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现在报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由于受到地域、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条件限制,分散在各地的通讯员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驻地记者的职能,这些通讯员所提供的新闻稿件,是媒体的另一重要新闻资源.它不仅使媒体的新闻触角伸得更远,报道的内容更丰富,还能避免报纸的同质化竞争.同时,通讯员为报社供稿,相对而言成本要大大低于报社的正式记者.因此,很多的报社特别重视通讯员队伍建设,重视通讯员的来稿.  相似文献   

13.
江西乐平报记者詹晓东,因在人民日报·华东新闻发表了一幅批评性图片,受到当地不公正待遇。对此,华东新闻的编辑不仅给江西省委领导写信,还亲赴乐平市了解情况,后又编发了两期《回音壁》;以后他又发了〈从一位记者的遭遇说起》一文。这种为‘不在编的本报人员”撑腰的精神,着实让人钦佩。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是党的办报方针,办好报纸离不开千千万万个基层通讯员的大力支持。1989年2月16日,当时的新民晚报总编辑丁法章曾在通讯员座谈会上,赞誉通讯员为“不在编的本报人员”。那么,支持通讯员的工作,维护通讯员的权益,则是报社义…  相似文献   

14.
1997年开始,我从武汉商报机动记者岗位调到市场消费版担任编辑.编辑工作要做的事很多,但我体会最深的一点,却是如何与广大通讯员交朋友,建立一种“鱼水之情”.通讯员与报纸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报纸一半以上的稿件系他们提供,他们是报社工作在基层的延伸.因此,上岗之初,我就确立了“抓好通讯员队伍,牢固编辑根基”的原则,两年工作实践,也证明了我当初的选择是对的.一、多渠道发展通讯员各家新闻单位都有自己固有的通联网络,可我不满足报社现有的通联队伍,而是从版面需要出发,开辟“自留地”,建“小金库”.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发展通讯员队伍:  相似文献   

15.
抓问题讲了不少个年头,但总有讲不完的话题,足以说明问题新闻所占有的位置,它是一个生命力极强的新闻品种,诸多的新闻行家对此有过不少论述或论著。本文仅就军报来稿、看稿、编稿中遇到的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供通讯员参考。抓问题不是揭露问题编辑都希望编好稿。不少通讯员经常打电话给编辑要题目、催稿子,编辑大都会提出这样的要求:多抓些带问题的报道。一提起抓问题,不少通讯员又颇感为难:你们编辑记者跟我们不一样,到一个单位写好写歹无顾虑,我们常年处在一个单位,揭露自家的短处,恐怕领导就难通过,自己也很难站住脚。其…  相似文献   

16.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党报通讯员如何培养一直是一个困扰各级党报的难题。从报社来看,培养通讯员需要人力、物力和财力,有的编辑、记者对通讯员的稿件处理草率;从地方党委和宣传部门来看,有的领导忙于抓经济建设,对通讯员的管理和帮助不如过去重视,宣传部门则忙于管理专业的新闻队伍,对非专业的通讯员无暇顾及;从通讯员本身来看,一是由于未受过专门训练,写出的稿件命中率低,二是写稿报酬低,这“两低”降低了通讯员写稿的积极性,这些因素都阻碍了党报通讯员队伍素质的提高。虽然以上因素都不利于培养和发展党报通讯员,但是笔者认…  相似文献   

17.
“编辑部最近需要什么稿子?”“你那儿有啥新鲜事儿?”这种对话,常常发生在编辑与地方记者、通讯员之间。提问者的意思是,对报纸的报道计划不了解,希望得到提示或题目。回答者的意思是,任何新闻,文章总是从实际情况出发的,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你叫我出题目,我得先知道你那里有什么值得写的东西;只有使报道计划同实际情况对上号,才能要求作者写什么稿子。我刚刚踏上新闻工作岗位的时候,对于编辑部的报道计划是十分看重的。那时,我当记者在基层跑,远离报社,交通不便,通讯也很困难,对全局缺乏了解,每当拿到一份报道计  相似文献   

18.
郑丽萍 《新闻知识》2002,(12):48-48
1979年10月,我从内地调到深圳市工人文化宫从事摄影宣传工作,担任多家报刊的摄影通讯员。20多年来,在各报社编辑记者老师的关心指导下,发表图片2000多张,有多幅作品获国家及省、市摄影奖,并出版作品集,年年被各报社评为优秀通讯员。 下面就如何提高新闻图片的见报率问题,谈一些肤浅的观点。 一、虚心向摄影记者学习,主动与编辑部取得联系 报社专职摄影记者有着丰富的经验,他们在纷坛繁重的事物现象中,独具慧眼,摄影通讯员要虚心向他们学习,多向他们请教,深入生活,深入现场抓住新闻  相似文献   

19.
某日收到某报社稿费,凡6篇,计58元。妻子苦笑一下说:“稿费还不及你的路费呢。”我是浙江省舟山市某报的通讯员,对采访成本是深有感触的。通讯员有单位的还好,稿子发了除稿酬外,单位亦有奖励,采访中发生的费用,单位大都能报销。而对另一类通讯员,如我——无单位的“游民”,要报销采访花费何其难哟。不仅如此,由于通讯员没记者证等“大”证件,造成了通讯员与记者在采访上的不平等。要获得一些新闻线索、采访到位,通讯员要花费比记者多几倍的精力(本单位新闻除外),更不用说世俗的偏见,编辑在同一选题上对本家记者的照顾了。现在一些基层通讯员…  相似文献   

20.
简讯     
空军一航院政治部高度重视新闻报 道人才的培养,他们坚持开展“周组稿会 稿,月讲评讲座”的活动,每周召集各学 员队的报道骨干共谈体会、交流经验、互换线索,每月聘请报社编辑、记者和新闻干事对基层通讯员的稿件现场讲评,举办新闻知识讲座、并为通讯员提供多种方便.激发了通讯员的报道热情,一大批报道骨干脱颖而出。简讯@梁艳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