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中职生的升学意愿不仅直接影响我国中高职衔接,而且从侧面反映出我国职业教育的诸多问题。依据扎根理论处理分析资料,通过对4所中职学校10位中职生的深度访谈,构建出中职生升学意愿影响机制模型,研究发现,中职生的升学意愿受到预期升学收益、个体差异、重要他人、内部环境、外部环境、国家宏观政策等六个因素的影响。基于中职生升学意愿影响机制模型,国家应完善职教高考制度,打通职业教育人才成长通道;学校应引进优质师资,设计相关课程,全面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家庭应树立终身教育理念,改进家庭教育方式等,以促进我国中高职人才衔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2.
采取问卷调查法对宁夏某中职学校学生的职业认同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中职生职业认同的整体水平较高,不同年级、专业和家庭经济状况的中职生职业认同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国家政策支持、社会评价、工作前景等因素会影响职业认同;最后就提高中职生的职业认同水平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正>高凡修在《职业技术教育》2015年第25期中撰文,收集了"对中职学生的调查证据",分析了"人口数量证据",得出了"中职毕业生将会成为高职院校重要生源"的结论,最后从国家和学校层面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作者通过对15所中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的抽样调查和重点访谈,了解了中职学生基本情况、中职学生对高职招生政策了解程度、中职学生升学意愿、中职学生升学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中职学生不愿意升入高职的主要原因以及中职学生升学  相似文献   

4.
中职学生的升学行为是提高自身人力资本的方式之一,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基于青海、云南、四川、新疆、西藏、甘肃6个省24个地市州21980名中职在校学生的调查数据,应用多元回归方法,就当前相对贫困地区中职学生升学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上述地区中职学生升学意愿普遍较强,其中女生意愿显著高于男生,不同地区学生升学意愿和求学地存在显著性差异,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成员受教育程度、中职学校总体水平以及学费减免政策等因素对学生升学意愿均存在显著性正向回归效应。据此提出:当地中职学校要有效激发学生升学意愿,引导学生理性看待升学行为;国家和当地政府应合理统筹当地和外部高等教育资源,最大程度满足学生的升学诉求;加大改善中职学校办学条件,同步提高学生和家庭主要劳动力的技术能力基础;优化助学政策供给方式,缓解学生求学和升学的后顾之忧。  相似文献   

5.
当下,中职生升学面临着缺乏升学动力、课程衔接脱节和社会认知问题等诸多困境。唤醒中职生的升学意识,帮助学生了解自我,提高学生的升学决策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探索中职生升学指导策略,是中职学校升学指导的重要内容。中职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升学生涯规划指导课程建设、个性化升学指导实践活动、家校融合的协同升学指导以及以高校专业为导向的升学指导等,帮助中职生做出科学合理的升学决策。  相似文献   

6.
自我认同对中职学生人格健全和职业能力发展有重要意义。劳动教育的促进作用可以帮助学生在身心合一的劳动实践中达成自我认同。深层生态理论认为劳动教育可以促进本我认同、社会自我认同和生态自我认同。审视劳动教育促进中职生自我认同的现状,发现当前的劳动教育存在促进自主性作用较弱,本我认同受限;引导方向狭窄,社会自我认同受阻;过程缺乏共生意识,生态自我认同受制等问题。基于此,提出发挥劳动教育的自主性,促进中职生本我认同;实现劳动教育多样性,促进中职生社会自我认同;确立劳动教育共生性,促进中职生生态自我认同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王琦  侯萍 《教育教学论坛》2022,(13):181-184
中高职"3+2"分段培养项目是近年来职业教育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在高职人才培养中发现,中职毕业生缺少有效的升学相关信息获取途径,对升学相关支持政策了解甚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职学生的升学意愿.调研主要以海南省13所中职院校20余个专业2121名中职院校在校生作为数据样本,采用多种方法开展分析,对中职学生政策了解程度、...  相似文献   

8.
中职教育作为国家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迎来了新机遇的发展。中职教育成为越来越多学生家长让孩子升学和就业的发展途径。在对中职生的教育与培养过程中,除了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外,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准备步入社会的中职学生在行为自立、心理自立和社会自立等方面存在的缺陷,很大程度将影响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影响他们由学生角色转化为社会角色,影响其社会竞争力。了解中职生自立的特点,将会增强我们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提高中职生的自立能力和社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一、分析中职生的数学学习现状 伴随着中职招生规模的扩大,升学政策的调整,中职数学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惑与挑战:学生起点低、差异大、厌学现象严重,教师抱怨现象突出、急躁情绪明显;大批基础薄弱的学生“望数生畏”,游离于数学学习之外,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也未能得到充分、有效发展.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普通高校招生录取率的大幅度提升,出现了全国性的高职院校生源不足的现象,有些高职院校甚至感受到了办学的危机,必须在原有的高招模式下,调整与改革高职院校的招生政策,逐步扩大中职学生“推荐免试”升入高职院校的机会,将“注册入学”作为中职学生对应进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的途径,建立起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有机衔接的办学机制,使高职院校获得充裕而稳定的生源。  相似文献   

12.
中高职教育衔接根本目的在于体现终身教育观念,为中职学生打通继续学习深造的通道,满足他们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需要,促进个人全面发展。但目前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缺少对中职学生升学意愿实际情况、学习基础和特点、高职入学后发展的调查与分析。对中职学生关注和研究的缺失,将直接影响到各种关于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中职生职业成熟度的特点及趋势,采用中学生职业成熟度问卷对江西省一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中职生职业成熟度,已经形成了稳定的职业倾向,但职业知识不足;中职生在职业态度上存在性别差异,女生功利性大于男生但主动性低于男生;中职生在职业态度上存在年级差异,二年级学生在功利性上低于一年级学生,但在稳定性和主动性上高于一年级学生;中职生职业态度上是否有打工经历存在影响,有打工经历的学生独立性和主动性更高;中职生在职业态度上存在专业差异,机械加工类专业学生在独立性和功利性上不如非机械加工类专业学生但在主动性上好于非机械加工类专业学生。总体来说,中职生职业态度在性别、年级、有无打工经历和专业上均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2010-2020年)》,广西教育厅提出了中职升本人才的培养思路,为中职学生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这是一种新的中职继续教育方式。梧州学院作为4个试点学校之一,从研究中职升本的内涵入手,对报考梧州学院中职学生的情况进行分析,探索梧州学院中职升本人才培养方案和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5.
在扩招背景下,高职招生对象已经扩充为中职生、普高生和社会生.这种多元化的高职生源结构,给实训设备、师资队伍建设、教学与管理带来新的挑战.基于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现阶段中职生源的心理素质和学习情况.目前中职生对职业教育有主见,但自主学习能力弱.本文以中职生学情问题为导向,提出了高职教师角色转变、教学模式改革和校企合作促进等创新实践,以适应高职教育新的变化,更好地促进高职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对河南省郑州、新乡、濮阳12所中等职业学校1133名学生课程满意度的调查结果显示:在课程设置方面,学生对文化基础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讲课、专业课程的设置以及实训实习的效果等比较满意;对在校学习和生活、总的课程门数与安排、基础文化课课程的设置等方面基本满意;对课程内容难度、职业指导课与素质类课程的设置、课程安排的时间问题、教师管理班级的能力等方面不满意。针对调查结果,应该合理设置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探索适宜的职业学校教学模式;大力支持中等职业学校的基本建设;努力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7.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都是学生当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特别是在大学扩招,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形式下,中学生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本文针对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成因进行分析,并针对问题形成可行性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 ,我省普通高中发展很快 ,而中等职教则大面积滑坡 ,高中阶段各类教育严重失衡。应对之策是进一步完善对口升学政策 ,扩大中高职对口招生规模 ,使高中阶段教育中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规模与普通高中在校生规模基本持平。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高职高专和中职学校的学生的体育教学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高职高专与中职学校学生在对体育课的态度、喜欢的运动方式、运动时间、运动强度等方面都存在显著性差异,应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认知深度有区别地加以引导.  相似文献   

20.
孩子出现的问题,从一定层面上能多多少少地反映出家庭教育的问题。为引起社会各界对家庭教育问题的重视,提高家庭教育的有效性,文章以某中职学校为个案课题研究对象,从中职生的父母、家庭情况等方面进行调查,梳理中职生家庭教育影响因素,并提出提高中职生家庭教育质量的一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