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9 毫秒
1.
延辉 《考试周刊》2012,(69):17-18
本文通过分析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探讨其作品中丰富的喜剧元素,如喜剧性的人物刻画与情节发展,反讽的笔调,揭示作者及其笔下人物女性意识的觉醒,让读者领会到喜剧元素对这一独具魅力的典范之作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三国演义》中的很多人物形象,从某种角度上来看,具有比较鲜明的喜剧性特征。这主要表现为以张飞、曹操等为代表的人物的喜剧性;二角或三角的喜剧性人物关系;以及用对比和白描的刻画手法来增添人物的喜剧性色彩。这些,使《三国演义》这部民族史诗著作,于悲剧意蕴之外,另具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3.
柔石小说的语调一贯比较沉重,《希望》《会合》两篇却显得比较另类,在此柔石运用喜剧化的讽刺艺术,对婚姻与革命给予了批判性反思。这两篇小说反映出柔石与鲁迅在思想上的链接。柔石的小说在某种程度上承续了鲁迅的思路,以执着于真实的怀疑精神,在启蒙的立场上继续关注着"新"与"旧"的悖谬问题,喜剧性的叙述笔调使这两篇小说具有鲜明的反讽色彩。  相似文献   

4.
柔石小说的语调一贯比较沉重,《希望》《会合》两篇却显得比较另类,在此柔石运用喜剧化的讽刺艺术,对婚姻与革命给予了批判性反思。这两篇小说反映出柔石与鲁迅在思想上的链接。柔石的小说在某种程度上承续了鲁迅的思路,以执着于真实的怀疑精神,在启蒙的立场上继续关注着"新"与"旧"的悖谬问题,喜剧性的叙述笔调使这两篇小说具有鲜明的反讽色彩。  相似文献   

5.
柔石小说的语调一贯比较沉重,《希望》《会合》两篇却显得比较另类,在此柔石运用喜剧化的讽刺艺术,对婚姻与革命给予了批判性反思。这两篇小说反映出柔石与鲁迅在思想上的链接。柔石的小说在某种程度上承续了鲁迅的思路,以执着于真实的怀疑精神,在启蒙的立场上继续关注着“新”与“旧”的悖谬问题,喜剧性的叙述笔调使这两篇小说具有鲜明的反讽色彩。  相似文献   

6.
欧·亨利的小说往往通过轻松幽默的笔调、引人入胜的情节和构思来描写小人物的悲欢。 具有悲剧性和喜剧性相结合的形式。在小说《供应家具的房间》里,欧·亨利艺术地把 握了现实的悲剧性,使之具有了深刻的悲剧意义。这既体现了他基本的创作风格,同时 又较以往的作品有所超越。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庄子》中的喜剧性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论述,揭示了作者造成喜剧性的常用手法及其喜剧性的特征。认为奇诡怪异、诙谐滑稽是《庄子》喜剧性的体现,庄子的笑是苦命者的笑;《庄子》中的幽默,属于黑色幽默;书中大量喜剧性的故事,机锋玄深,雅者足以玩味,辞浅风趣,俗者亦可愉心。最后提出了“究竟可笑的是谁”的问题,是喜剧研究中关乎社会价值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8.
《史记》是一部融悲剧与喜剧艺术于一炉的伟大著作。《史记》所以蕴含丰富的喜剧美,与其所记载的历史时代的喜剧色彩有关,也与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丰富内涵有关,还与司马迁本人的哲人气质和他所采用的“春秋笔法”有关。司马迁以幽默笔法塑造肯定性喜剧人物,记述了他们的风趣谈吐和诙谐故事,对“滑稽俳优”人物的描绘尤其精彩;他还用讽刺笔法塑造否定性喜剧人物,展示了一些贵族的丑恶面目。  相似文献   

9.
李长之先生的《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一书重新出版了,这对我们研究司马迁和《史记》来说,是很有意义的。长之先生的这本书是我国第一部全面介绍和评价司马迁及《史记》的专著。长之先生在这本书里,以他特有的优美的笔调,高度评价了司马迁和《史记》,并从哲学、史学、美学、文学的角度全面分析、论证了司马迁及《史记》的思想和艺术。全书充满了闪光的语言、精辟的论断、深刻的论述和翔实的引证,尤其是其中许多富于开创性的见解,更给人以无限的启发。以后的有关司马迁和《史记》的论著中的不少的论点,都可以从长之先生的这本书里找  相似文献   

10.
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闪烁着现实主义光辉的传记文学名著,并且它还具有历史散文和文学散文的特色——无论是描摹人物,还是记叙史事、运用语言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史记》创立了从写人物为中心去铺演历史的方法,即用记录人物一生事迹的办法来反映历史情况,这不仅系统地完整地描述了人物的一生,而且用富有文学色彩的笔调和多样的表现手法,更充分更集中地刻化出典型的人物形象,可谓匠心独运.  相似文献   

11.
如果从性别、家国和战争的角度切入,结合社会与时代特征、作者风格、文类特点来梳理木兰故事的现代化过程与视觉化表现,将会有不同于往昔的发现.木兰在晚清时成为了女性国民、民族英雄的典范,但多部影视作品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特质;木兰女扮男装的银幕形象普遍女性化,代表了木兰的扮装与从军只是临时僭越了身份;文体上从诗歌、戏剧到电影的发展,木兰故事也从奇趣喜剧发展到悲剧史诗,呈现多样化的特质.  相似文献   

12.
刘姥与桑丘 ,一个是生活在十八世纪的中国 ,一个生活在十七世纪的西班牙 ,在这不同的时域之中 ,两人聚集着人类相同的文化精神。他们都带有农民自私狭隘的特点 ,尽管在现实中饱尝屈辱 ,但仍有一种自尊豁达的处世态度 ,并于其中闪现了劳动人民优秀的品质风格 ,在艺术表现上 ,让姥姥与桑丘具有了强烈的陪衬作用 ,实现了其他人物的风貌与性格。两人同时也包含了深刻的美学意义 ,在可笑的喜剧场面之中 ,蛰伏着可泣的悲剧内涵  相似文献   

13.
中国悲剧不能太深、喜剧不能太浅的观念以及中国悲剧分类上的特点与喜剧的民间性特点,使我国戏剧呈现出独特的风貌,更重要的是它直接体现了在这种观念之下的深层民族性特点。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对民族文化、民族性的思考尤显重要。  相似文献   

14.
在古典主义者眼里,悲剧与喜剧被认为是高贵与低俗两分对立的,然而莫里哀却把悲感与喜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其喜剧作品中隐含着深深的悲感底蕴,揭示出在“笑”的背后所隐藏着的人生悲哀。  相似文献   

15.
《史记·货殖列传》的体例问题是一个老而未决的问题,自明代至今,它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对其谈说、研究的言论、论文不断,但大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其实对《史记·货殖列传》体例的分析判断,应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看作者司马迁自己怎么说的,二是看本传具体写了什么和怎么写的,三是看《货殖列传》与《史记》中其他人物传记写法是否类似.从这三个方面对《史记·货殖列传》考察、分析、判断,《史记·货殖列传》的体例应属人物列传.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讽刺幽默的语言、反讽手法的运用、悲喜剧因素的融合三个方面对《天堂消息》喜剧特征进行探讨,从理论来源和创作实践两方面阐述了戴维·洛奇喜剧小说风格的形成,从而认识作者对喜剧性本质的独特理解.  相似文献   

17.
在《史记.宋微子世家》之前,同样的素材形成悲剧和讽刺喜剧两种不同的情节模式,司马迁在处理素材的过程中最后选择悲剧叙事。这种选择具有特殊的学术史背景,同时是一个历史学家的生存位置的标识;司马迁悲剧意识的历史诗学内涵在于通过确证古代士人群体的精神史意义而期望马克思所谓"历史之谜"的最后和解。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是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她冷峻的笔锋中潜藏着无穷的理性力量,她的小说基调是苍凉的,骨子是荒诞的。她的《金锁记》通过一个说不尽的苍凉故事,表达出令人刻骨铭心的寒意,这种赋悲剧以喜剧的形式,以及故意表现的尴尬的不和谐,真实地再现了那个让人窒息的社会。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西方现代派文学中的荒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荒诞”是20世纪西方历史语境中的一个独特现象,在现代派学中有集中而深刻的表现,现代派学中既有荒诞人生的种种表现,也有对荒诞的反抗和超越。就美学意义而言,现代派学中的荒诞是对传统悲剧、喜剧的突破,是喜剧性的形式和人类处于困境中的悲剧性内容的结合。  相似文献   

20.
从史学角度分析,《史记》中的口述史料不仅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而且使历史记载更加细节化,使论据坚实充分;从文学角度分析,口述史料使历史记述更加生动形象.分析司马迁记载口述史料的原因,从客观上讲,既是对传统史学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对汉代史料匮乏的有力补充;从主观上讲,是对民间文化的重视,是“成一家之言”的必要践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