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平  刘述礼 《出版参考》2007,(12):30-31
胡汉民曾形容孙科:因为他是孙中山先生之子,所以有革命脾气;因为他在国外长大,所以有洋人脾气;因为他是独子。所以有大少爷脾气。他有时只发一种脾气,有时两种同发,有时三种一起发。  相似文献   

2.
他是大众中知名度最高的台湾戏剧人,多数内地的观众没看过他的戏.但都听过他的名字知道他几部有名的戏剧。如今.他说要来内地排戏给大家看[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杨义 《新闻爱好者》2010,(7):153-154
表现主义是继象征主义之后的又一主要文学流派。尤金·奥尼尔被视为美国最出色的戏剧家之一,也是美国表现主义戏剧的先驱。作为美国最重要的剧作家,他成功地将欧洲舞台艺术引入了美国戏剧舞台。并且首次在美国戏剧界探索严肃题材作品,成功地将其运用到了美国戏剧改革运动。他的代表作之一《毛猿》(1922年)广泛运用了一系列的象征手法,是最集中体现了尤金·奥尼尔表现主义写作特征的作品。  相似文献   

4.
《中国新闻周刊》2006,(27):79-79
以现实批判为特点的戏剧导演张广天,推出了他的新剧《圆明园》。这部舞台剧将延续他一贯的辩论式风格,把批判的目光聚焦污染圆明园环境的《无极》剧组,圆明园塑料防渗事件等,并以此探讨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5.
纪念曹禺和任何一位戏剧大师一样,我们真正想纪念的不是这个人曾经存在,而是反思他带给后人的影响和启示。[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中国新闻周刊》2007,(10):79-79
《艳遇》的剧名、明星演员的阵容以及都市白领爱情故事的情节——诸多商业戏剧的元素很难让人联想到这是先锋戏剧导演孟京辉的作品。但一向喜欢奇思妙想的孟京辉却说他会延续他先锋实验  相似文献   

7.
今年是中国电影诞生百年。中国的第一部电影是由当时梨园的伶界大王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那时的他,早已是梨园的泰斗级人物了,北京城的大街小巷,到处洋溢着他的腔韵。他很自负,但也很踟躇,他不时会回忆起自己的义父、京剧的开山祖师程长庚。记得在程晚年,病得已经不轻,谭与另一位中年老生孙菊仙一道去程家里探病。程在当时的梨园,号称“大老板”,与他大体齐名的还有两位老生,  相似文献   

8.
[编者按] 杜鹃先生是无主日记收藏爱好者,本期"百姓档案"专栏发表他从大量无主日记中遴选整理出的一个戏迷在1957年1月和1959年元旦的看戏日记.  相似文献   

9.
香港名报人董桥先生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我们只知道什么人在中文大学当什么要角,我们或许知道什么人在编什么杂志,但是,我们更应该知道有位宋春舫先生一生做了什么工作."[1]此确为中肯之言.宋春舫一生博学,在诸多领域均有建树,特别是若论对中国早期戏剧所作的贡献,毫无疑问,宋春舫一定在前三位之列.他早年游学海外,攻读政治经济学与法律,遍访欧洲各国,通习多种外语,但最爱的却是戏剧.  相似文献   

10.
王洛勇被称为“百老汇华裔第一人”,他因主演百老汇名剧《西贡小姐》而成为西方戏剧界的明星。《亚洲周刊》称,“由于他的表演,百老汇舞台历史将翻开新的一页。”《美国戏剧》则说.“美国应该承认更多像王洛勇这样的亚裔演员,从他身上可以预见中国演员、中国戏剧走向世界已为期不远,”  相似文献   

11.
一个人在他身后100年,仍超越国界被他的同行们尊重并怀念。他便有了成为“永远”的理由  相似文献   

12.
朱生豪是我国较早翻译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的翻译家。他一生爱好诗歌、戏剧文学,将几乎全部翻译精力都用在了莎氏戏剧的翻译上。朱生豪在艰苦的环境中翻译了30余部莎氏戏剧作品,完成了中国翻译界百年来最艰巨的一项任务。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曹禺的生平与学术成就进行了简介,着重展示了曹禺通过利用图书馆读书、学习和创作的经历,并探寻他从读书中所悟出的治学方法。  相似文献   

14.
本刊讯近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推出了法国著名作家让·热内的《贾科梅蒂的画室》。让·热内是法国文坛奇才中的一个怪才,早年流浪、偷窃等使他多次被捕入狱。在狱中开始写作诗歌和小说。出狱后,热内转入戏剧创作,被誉为法国最伟大的荒诞派戏剧家。该书是他在1954年,通过萨特等朋友与全球顶级雕塑艺术家贾科梅蒂相识,并应邀为艺术家做模特。从那之后,热内时常拜访贾科梅蒂位于巴黎十四区伊伯利特·曼东街的画室。这一相遇所激起的精神探索、交  相似文献   

15.
刘颖 《今传媒》2016,(11):106-107
"戏剧到底是什么?"这是从事多年戏剧创作的导演林兆华不断探究和思考的问题,即戏剧的本质是什么.林兆华导演始终秉持"艺术与商业并重"的原则,强调实验戏剧照样有商业性,商业性与实验性在戏剧创作实践中并不矛盾.本文就他的作品分析其戏剧观念和创作风格,以寻得戏剧发展的未来之路.  相似文献   

16.
洪娟 《视听界》2002,(4):58-58
所谓独立型主持人,是“独立地承担整个节目采编播各个环节的工作,几乎是节目的唯一制作人。”(傅成励:《再谈主持人的类型》)。一般来说,凡开设戏曲节目的县市级电台,主持人都是一人一杆子插到底,属独立型戏曲节目主持人。他在整档节目的  相似文献   

17.
最后的男旦     
54岁的男人温如华对镜理妆,渐渐变成了眼波流转的女角——青衣。 4月6日的长安大戏院是温如华的辉煌舞台,这个北京最高档、最有名、音响灯光最好的戏院连排两场演出,只是为了他——京都最后的一位职业男旦。 从艺40多年,温如华先上中国戏曲学校。后任战友京剧团编导,1982年后到北京京剧团主演旦角,专攻张(君秋)派,深  相似文献   

18.
罗智国 《兰台世界》2017,(6):98-101
吴晗在创作京剧《海瑞罢官》时,就历史剧创作提出"戏剧真实性"原则,即不能违背常识,人物、事迹、时代精神不能错乱,尊重中国传统典籍。出于历史学家的社会责任感,在向大众普及历史知识过程中,他反对在戏剧中虚无历史。但他在戏剧创作实践中却难以贯彻这些思想主张。  相似文献   

19.
董每戡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戏曲研究学者、戏剧活动家、戏剧作家和戏剧导演。他的中国戏剧学术研究在“以演剧为核心的舞台观”这一思想统摄下,构建起自己独有的“剧史体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因此,对董每戡的剧学思想和实践进行深入研究,把握其剧学特征,准确评估其剧学贡献和影响,是进行董每戡剧学个案研究的基本要求,也是论定董每戡在20世纪中国戏剧研究史上重要地位的主要依据。同时,通过对董每戡剧学进行个案研究,来反思20世纪中国戏剧学研究路径及整体价值,并对当下戏剧学研究具有一定启示意义,即促使我们对20世纪戏剧学进行拓展学人个案研究、加强整体研究以及戏剧史的多元化书写,以期更好地助力于20世纪中国戏剧学的整体性建构以及当下戏剧学的深度研究。  相似文献   

20.
陈熙 《文化遗产》2017,(3):64-68
波兰籍戏剧导演格洛托夫斯基在国际戏剧界享有盛誉。他的戏剧理论和实践至今影响着西方,甚至中国的戏剧界。近十年以来,逐渐有国内的学者开始从"戏剧人类学"的角度,梳理和分析了格洛托夫斯基的戏剧理论、方法论和实践中与仪式密切相关的各因素。事实上,东方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戏曲对格洛托夫斯基戏剧研究的影响,也不可忽视。1962年,他在中国待了一个月,专门考察了中国的传统戏曲。回到波兰后,他将一些经验运用到了后来的演员训练中。直至晚年,格洛托夫斯基对戏剧本质的思考,仍然离不开对京剧等东方传统戏剧的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