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2 毫秒
1.
在哈贝马斯基于“交往理论”的共同体设想在欧盟宪法受挫后被证明是一种避视“权力”的存在的鸵鸟理论时,德国历史家温克勒出版了一本大部头历史著作——《德国走向西方的漫漫长路》,重提德国对于西方的抗拒与融入的历史过程,而这就牵涉到德国以“西方”为他者来构建自己的民族认同的文化政治学设计。  相似文献   

2.
被称为日本近代文学史文豪的夏目漱石,在观察和体验西方文化、目睹西方文明的弊端和日本人盲从西洋的态度后,开始思索如何辩证地看待东西方文化。本文在分析夏目漱石“个人主义”的核心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日本社会福祉思想中对“人”的理解,探讨《我的个人主义》中体现的社会福祉思想。  相似文献   

3.
恩格斯曾经指出:“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的阶级地位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在现实社会中,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根据一定的道德规范体系、价值观念评判着别人的或者自己的行为。在媒介道德规范体系的苑林里,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已经成为绚丽夺目的奇葩。“八荣八耻”与当代社会经济制度,转型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活动方式或者其他方面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社会主义荣辱观正是媒介道德历史选择的结果和实现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读《乌合之众》,既是审视自己,也是从宏观角度批判性地看待自己所处的社会,看待这个社会中与自己有交往的或没有交往的人. 勒庞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预知未来的能力.100多年来,社会发生了许多变革,但社会中的人,这群“乌合之众”,却与100多年前那么相似. 这本书让我对很多自己曾经用肤浅眼光看待的新闻“事实”有了深入的思考、新的探寻.  相似文献   

5.
新书推荐     
《中国新闻周刊》2005,(23):66-66
《南京大屠杀和日本人的精神构造》新星出版社(日)津田道夫2005年5月定价:16元作者从日本当时国内的状况切入,剖析南京大屠杀的成因与日本的思想及社会的关系。津田道夫是具有正义感的日本知识分子。他表示要通过这本书向中国人民谢罪,并以此恢复日本民族——“人民的民族”的荣誉。《融入欧洲:二战后德国社会的转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辛蔷2005年5月定价:35元战后德国历届政府不但积极推进欧洲一体化进程,从体制上融入欧洲,更是从历史文化的深层次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先生在从事革命事业的同时,以广阔的世界眼光观察国际大势,极力主张实行“开放主义”,“发扬吾固有之文化且吸收世界之文化而光大之,以期与诸民族并驱于世界。”  相似文献   

7.
道歉融合社会百态,也折射世界文化。是否道歉,何时道歉,怎么道歉,都折射出世界不同的文化传统。陈冠希艳照门事件,CNN辱华事件,日德两国对于二战不同的认罪态度,可以采用美国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鲁斯·本尼迪克特的“耻感文化”说和“罪感文化”说解释。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表明每个社会都有其他社会没有的用来解释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各种组合。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分析上述几种典型的道歉行为事件所折射出的东西方文化差异,能够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了解,认识民族差异,以平和的心态和视角正视各自的民族性格,促进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8.
“国粹”(国粋,kokusui)一词来自日语,是明治时期日本知识人对英文“Nationality”(中文一般译为“民族”“民族主义”等)一词的翻译。日本的“国粹”概念认可各国、各民族的文化多样性,各自保持各国的国粹发达,为世界文明做贡献。这一以保存国粹来实现民族复兴的观念对于深陷于国家民族危机之中的晚清中国知识人充满了吸引力,受到中国民族主义者的欢迎。20世纪初,“国粹”一词亦风靡于中国,成了章太炎、刘师培等革命派学人笔下的热词,意指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精华。新文化运动前后,“国粹”一词频频出现于新文化人笔下,却常含嘲讽之意。在“国粹”的理论旅行中,中国的“国粹”概念虽直接受到日本影响,却并非照搬。日本的国粹与欧化最后形成了合流,演变为日本主义;中国则在批判中接受与阐释“国粹”,保留了自我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9.
蒋诏宇 《兰台世界》2014,(10):101-102
契丹民族统一北方草原建立辽王朝之后,曾经发展、活跃于北方地区四百余年,历史变迁中契丹人在保留着自己传统文化的同时,还不断学习汉族及其他民族的各种优秀文化与先进技术,使契丹民族得以不断强大。  相似文献   

10.
契丹民族统一北方草原建立辽王朝之后,曾经发展、活跃于北方地区四百余年,历史变迁中契丹人在保留着自己传统文化的同时,还不断学习汉族及其他民族的各种优秀文化与先进技术,使契丹民族得以不断强大。  相似文献   

11.
《中国图书评论》2010,(9):83-83
本书以1945年为起点,从社会学研究的角度,以文化研究的手法,通过生动的事例揭示了日本社会“人与物”变革的内外在要素,阐释了日本的民族性格和一般民众的生活理念。日本民族文化是融合东西方文明而受益匪浅的成功范例。从吸纳先进的制度典章到时尚的衣食住行。日本历来被冠以“改良”、“现实”以及“拿来主义”等标签。  相似文献   

12.
跨文化传播原理在我国对外宣传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嬿如 《现代传播》2007,(1):141-142
我国的对外宣传工作,尤其是通过媒体进行的对外宣传,主要受制于以下几个因素:西方国家的民族坟化中心主义意识及其衍生物刻板成见,中西不同的语境文化类型,以及语言障碍。本文试图运用跨文化传播原理,针对这些障碍提出外宣对策。首先,“宣传”一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涵义。对普通的西方人提起propaganda(宣传),他们立刻联想到“操纵意见、洗脑、灌输”等概念。虽然西方学术界的有识之士如乔姆斯基以批判的眼光看待美国政府与媒介的传播活动并贬之为“宣传”,但这恰好从另一面证实了西方语境中“宣传”一词的贬义。法国学者埃吕尔则持以下观点:“产生同样效果的各种现代传播形式都是宣传,即便其基本  相似文献   

13.
陈希 《文化遗产》2008,(4):18-23
文化不能全球化,单一西方化不是济世良方。中越两国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但经济崛起、国力提升的同时,务必关注文化建设,特别是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弘扬。中越边境是民族文化产权保护的前沿,必须要有战略性、全局的眼光看待民族文化的保护,正确处理和保护具有相同文化内涵却跨境分属不同国家的民族文化。开发、建设要为文化遗产保护让步。既要重视中越边境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又要关注自然遗产的保护。全球化时代,后发现代化国家都要拥有自己的民族身份和立场,显示必要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尊。  相似文献   

14.
1998年由我自创自制的公益广告《国货当自强》,以鲜明的主题──振兴民族工业、支持国货名牌,振奋的民族爱国精神和强烈的对比手法受到评委好评,在98年江西省公益广告作品评比中获得电视类优胜奖。以下笔者就此片谈谈对公益广告创作的几点看法。1、符合民族文化心理:中国人自己的民族文化心理在公益广告中的重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民族文化心理的内容极其丰富,可以说涉及到人们的道德规范、社会行为甚至说吃、穿、住、行等各个方面。“礼仪、含蓄”的特点始终贯穿于中国人的脊髓中。因此,我们的公益广告必须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相似文献   

15.
本书讲述的内容时间跨度长达五百年,其中绝大部分时间,德国由众多独立的政体组成,而每一个政体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或许1914年以前的德国人讲述的那些自己民族与国家的动人故事,早已被之后30年的诸多事件摧毁了。从勃兰登堡门望去如果说现代德国有一处用来纪念或庆祝公共事务的"村落广场",那一定是在勃兰登堡门周边区域。  相似文献   

16.
社会总是以类型化的眼光看待女性角色和女性形象。当今大众传媒重点建构的女性形象可归纳为贤妻良母、女强人和受难者等三种社会类型。构成社会性别的文化标识对个体的生活和社会机制的运作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尤其是对生活在多媒体的社会语境中的现代人而言,媒介所塑造的性别刻板形象、所反映的性别陈规和性别歧视都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认知。  相似文献   

17.
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今天的新闻人是否意识到自己的作品以后会被当作历史的草稿来看待?自己的作品能否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新闻人是否意识到自己作品的受众,不只是今天的现实受众,更还有明天的后来人。如果新闻人能经常以后人的眼光来审视一下自己的作品,恐怕心中的一些自得  相似文献   

18.
重历史传统,讲历史眼光,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质.过去是,现在也是.据说,在西方世界,“自黑”国史和民族英雄不算啥.但是,在中国这个重视历史传统、文化道统的国度,“自黑”国史、“恶搞”民族英雄,不合传统,也不合现实.照搬拿来,肯定不行.对此,媒体和新闻人,应该有起码的历史眼光.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话语总是被西方新闻界和学界牵着鼻子走。总在回应西方政府、媒体和学界,总在为自己辩护,没有精力和能力为自己设置国内外议程。例如。代表“国际社会”发言的权力被剥夺,在非政府组织中没有声音,在国际学界和国际上有影响的智囊里没有自己的声音。  相似文献   

20.
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今天的新闻人是否意识到自己的作品以后会被当作历史的草稿来看待?自己的作品能否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新闻人是否意识到自己作品的受众,不只是今天的现实受众,更还有明天的后来人.如果新闻人能经常以后人的眼光来审视一下自己的作品,恐怕心中的一些自得之情就生长不起来了,甚至有时还有可能要感到汗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