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3 毫秒
1.
西方新闻界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纽约时报著名记者迪姆土·泰勒初涉新闻行当时,去采访一个著名女演员的首场演出,到剧场后发现演出已经取消,他就回来睡觉了。半夜,他突然被电话铃声惊醒了,编辑告诉他:其它各报都在头条位置登出了这个女演员自杀的消息。编辑气呼呼地说:“像这样的女演员首场演出被取消,本身就是新闻,背后还可能有重大新闻。记住:以后你的‘鼻子’不要再感冒堵塞了。” 这个事例说明,新闻敏感对于记者来说是多么重要。美国新闻学者约斯特说,一个不善于辨别色彩的人,不能成为一个画家;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不…  相似文献   

2.
这个故事曾经被大学新闻系的老师重复地讲过无数次:美国《纽约时报》的著名记者泰勒,初做记者时还是一个没有经验的小青年.有一天编辑派他去采访一位著名女演员的首场演出.他到了剧场,发现布告牌上写着那位女演员因故停演的通知.“戏停演了,对演出的采访报道自然也就无从进行了.”他这样想着,于是就打道回府睡觉去了.半夜里,编辑部得知纽约的许多报纸都将在头版登出那位女演员自杀身亡的消息,而仍不见泰勒的报道发回,便打电话催问.而从睡梦中惊醒的泰勒却天真地问道:“戏停演了,还写什么?”编辑听了之后气恼地说:“像这样一位女演员的首场演出突然被取消,本身就是新闻;取消演出这件事的背后还可能隐藏着更大的新闻……”  相似文献   

3.
同有经验的记者一道下去采访,总觉得人家满眼都是题目;采访同一个对象,我们写得平平常常,一般化;而人家去写了,却引起了强烈反映。许多同行把这叫做“一眼见高低”。这“一眼”就是新闻“眼”,或者叫新闻敏感,是一种能够迅速发现新闻并判断其价值的能力。一位记者,曾给讲过这样一个故事:《纽约时报》记者泰勒,刚当记者时,一次奉命去采访一位著名女演员的首场演出。他到剧场后,发现演出已经取消,便回家睡觉了。半夜,总编辑忽然在电话里告诉他,其它报纸都在头条位置登出了这个女演员自杀的消息。同时指出,象这样一个女演员首场演出被取消,本  相似文献   

4.
据说《纽约时报》记者泰勒,接受编辑部采访一位名演员演出的任务。到剧场发现挂牌取消演出,便回家睡觉了。谁知,深更半夜,编辑气冲冲地把他叫醒,告诉他说:“其他报纸的头条新闻是这位女演员自杀,你却空手而回。须知,取消演出的本身就是新闻,它的背后可能还有新闻。”这位编辑告诫他说:“记住,以后你的鼻子不要再感冒堵塞了。”(黎信《谈西方记者的基本功》)无独有偶。最近听说蒲城尧山中学出了个全市理科高考状元,名叫史鹏,已被清华大学录取,我同县电台几个记者前去采访,原本带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框框…  相似文献   

5.
幽默文人     
在世界文坛上,许多大名鼎鼎的作家同样经受过普通人的欢乐与苦恼,但与众不同的是,这些人无论处境如何,往往都能在谈笑间让一切变得举重若轻。 成名前的尴尬 乔治·费多 (1862- 1921)是法国著名的戏剧家,他成功地创作了许多滑稽剧,其中,《马克西姆家的姑娘》一剧曾轰动一时,但该剧在首场演出时却遭到了观众的冷遇。当时,费多混进观众当中,同他们一起喝倒彩。“你是发疯了吧 !”一个找到他的朋友拉住他说。“这样我才听不见别人的骂声,也不会太伤心。”费多解释说。 英国著名小说家毛姆 (1874— 1965)成名之前,生活非常贫困。虽…  相似文献   

6.
曾嘉 《军事记者》2004,(7):60-61
新闻报道的组织与策划的主体通常是新闻媒体而不是军或师这样的部队。军队的新闻工作不同于新闻媒体,新闻干事的工作性质也不同于新闻记和新闻编辑。但是,如果我们能像解放军报社的一个编辑这样理解新闻策划:“新闻策划说到底是一个报道方式问题。采集的事实报道出来叫新闻,如何采集和报道便成了一个创新地带。……同样的新闻资源.你能做到视角独特,立意新颖,气势非凡.你这个就是新闻策划的精品。”  相似文献   

7.
编辑同志:我在新闻写作中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本来好不容易从本单位找到和选中了一条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可自己尚未写成报道,却被同行或专职记者抢去了,这样一来,原来的采写打算就只有放弃了。但有时,又觉得自己还可再写一篇,不知这种被别人写过的新闻还能不能再写,请编辑点拨。王鹏王鹏同志:新闻是一个充满竞争的领域,因此,“抢新闻”的现象是屡见不鲜的。按说,正如一个东西被人抢走一样,既然你找到的东西被他人抢走了,你就只有空手而归,无别的办法。天下这样大,新闻如牛毛,只要你迈动双脚到生活的第一线去发现,总会有只…  相似文献   

8.
在新闻采访和编辑工作中,常常会遇到微观和宏观的关系问题。所谓微观,就是记者或编辑手中的一个或多个新闻素材;所谓宏观,就是方针政策观念及其所要体现的宣传意图。新闻大都是从现象到本质、从微观到宏观的凝化和升华。因此,一切采访活动和编辑活动,都不仅应该注意微观,更应该注意宏观。经常见到这样的记者:面对同一事实,如果采访对象的思想水平高,分析能力强,他写的稿子就相对地论点鲜明些,逻辑清楚些;如果采访对象就事论事,不得要领,他写的稿子也便是一笔糊涂账,甚至芜菁不分,有闻必录。也经常见到这样的编辑;如果记者…  相似文献   

9.
谢顾问:前不久遇到一件这样的事:某医院破格为一个住院费不足的被撞伤的司机办理了入院手续,并使这位司机转危为安。可由于我采写这篇新闻晚了一步,加上稿子还要—一核对审查,稿子送到报社后,编辑说“过时了”。可也有人说,新闻过了时也可以“抢救”,是这样吗?52973部队刘喜刘立同志: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倘若等新闻变成旧闻时再去采写,那还有什么价值呢?因此,新闻单位总是偏爱一两日内发生的鲜活新闻事件,而对那些过了时的新闻,总是忍痛割爱,“枪毙”了事。然而,对于作者来说,是否稿子因为“过时”而被枪毙,就…  相似文献   

10.
8年前,江苏一家报社的一名编辑在给一个叫李玉银的函授学员写鉴定时,特意加了这么一条评语:该生在写作方面很有发展前途。8年后的今年,此语真的得到应验:李玉银当上了北京军区某高炮旅的新闻干事。李玉银是1990年3月从山东利津县来到塞北军营的。部队火热的生活激发着他的创作欲望,新训期间,因在被窝里打着电简写稿的他被班长善意地“克”了好几次。1991年3月,他调进了政治部报道组。能有一个专门从事写作学习的环境,这对李玉银来说如鱼得水。文学创作和新闻写作完全是两码事,他写的新闻稿件一次次被新闻干事“枪毙”了。于是他首…  相似文献   

11.
在新民晚报的许多读者中,在上海新闻界乃至全国晚报界的同行中,有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孙洪康.这位新民晚报副总编辑、高级记者,于1982年2月从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步入新闻岗位后不久便脱颖而出:1983年被评为上海市优秀新闻工作者;1988年,在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读者评选活动中,他以最高票数名列上海市`十佳记者'的榜首;1991年,经层层筛选,他被评为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并获得首届范长江新闻奖提名的殊荣;1992年,为表彰他在新闻岗位上的突出贡献,国务院批准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对这样一位成绩突出的新闻记者,人们不由不关心他的新…  相似文献   

12.
一个好记者往往能统观全局,不仅摄制时能熟练使用摄像机,而且要有编辑意识,他拍出的素材应大多可选用,这样即可节省后期制作的工作时间,又能得到较好的新闻质量。本文试就记者在新闻摄像中的编辑意识(这里指传统的快切方式的电子编辑,不包括特技制作)展开探讨:一、要有鲜明的主题意识新闻的本源是事实,记者拍摄时心中要有数,围绕主题去采集有用的素材。我在新闻制作中曾遇到这样的情况,图像无可挑剔,但用不上,因为它脱离主题,是多余的。有一条这样的新闻,主题是一个下岗女工自强不息,养蝎再创业,而整个素材仅有一个画面表…  相似文献   

13.
从大量的来稿中选择和发现最具新闻价值的稿件,并以最佳方式呈现给受众,是编辑的“再创作”过程,也是每个优秀编辑必备的素质。许多看似平淡的来稿经过编辑的精心“再创作”,新闻价值被挖掘出来,平淡就能化为神奇。几年前,笔就曾遇到过这样一篇来稿,原是:  相似文献   

14.
现在一些媒体的娱乐新闻,常常是这个女演员和男导演购物时牵了手;那个男主持人和女医生曾经上过床:某足球运动员机场与神秘小姐深情吻别;某著名女歌手大陆、香港脚踏两只船,林林种种,无奇不有,让你信也不是.不信也不是,无所适从。  相似文献   

15.
艺术与新闻     
艺术界的同仁常问我,你何以从一个美术编辑走向副总编辑的。而新闻界的同仁也常问我,你在新闻上的创新是否与你的艺术修养有关。其实我也很难讲清是新闻给了我艺术创作的灵感,还是艺术给了我新闻写作的活力。但有一点是清楚的,我在新闻上的每一次创新,都得益于我那长期积累的艺术底蕴。 艺术的眼光与新闻的发现 我一直认为,新闻是一门科学,同时新闻又是讲艺术的。艺术是什么?艺术大师罗丹在他的艺术论中这样表述:“艺术,就是所谓静观、默察;是深入自然,渗透自然,与之同化的心灵的愉快;是智慧的喜悦,在良知照耀下看清世界,而…  相似文献   

16.
李刚 《新闻采编》2007,(3):40-40
本刊讯陈述新闻五味,抒发奉献快乐。5月11日上午,由山西省委宣传部主办、山西省记协承办的山西省新闻界先进人物首场巡回报告会在吕梁市举行,山西日报报业集团常务副总编辑、山西晚报社长兼总编辑、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  相似文献   

17.
新闻人的职业生涯是与纪律联系在一起的,这一点中外皆然。香港资深新闻人士阮次山甚至这样说:“在编辑台上,没有‘民主’可言。总编辑对所有文章和工作人员有绝对的指挥权,这和新闻自由无关。”但是,新闻人的心灵世界,又是要求最自由的,他要比常人站得更高,要有比平常人更强的精神企求。对于新闻人,如同莎士比亚所说:当一个人的思想不能比飞鸟上升得更高,那就是一种卑微的不足道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文革”中入伍后,他在部队做炊事员。一次,一位在广播室做广播员的同学没有稿子.就对他说:你的作文分数最高,帮我写个新闻吧。他很爽快地答应了.也很认真地写出了稿子。这篇稿子播出来之后.团里的政治宣传股长就伺,这篇稿子的作者是谁呀?人家告诉他,是三连一个炊事员。宣传股长很惊讶,就跑到炊事班跟他说:你不要当炊事员了,今天晚上就打背包到团里,给我写文章去。就这样,他这一辈子跟新闻结下了缘。现在.他在解放军报社任副总编辑.高级记者,  相似文献   

19.
蒋忠波 《编辑之友》2010,(3):101-104
戈公振,江苏东台人,我国著名的爱国报人、新闻学者和新闻教育学者。戈公振先生参与报纸编辑工作的时间最早可以追溯到1912年,当时他参加了《东台日报》的编辑工作,担任图画编辑。  相似文献   

20.
编辑在新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了业内人士的普遍认同。可是,不管怎样强调编辑的重要性,编辑仍然是一种幕后的工作,他的成就是融入事业、集体中的。他的突出的特性不是“成名”,而是一种责任。举例而言:当人们看到或听到一条感兴趣的新闻,不免要关注一下作者是谁,但绝不会想编辑是谁。反过来,新闻中出了一点差错,人们就会抱怨:“编辑是怎样把关的!” 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笔者深深地感到:编辑的把关责任是编辑工作中最为基本的一项职责,它主要包含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政治把关保证舆论导向正确 新闻事业是党的事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