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传统翻译理论中译者一直处于一种"隐形"的状态,随着功能翻译及"文化转向"的提出,译者的主体性逐渐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及认可。本文通过对林语堂英译的《浮生六记》进行分析研究,旨在从文本选择,翻译策略,翻译目的几个方面入手,研究文学作品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彰显。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阐释理论的乔治·斯坦纳翻译四步骤为理论基础,以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为例,对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予以举例,说明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必然性。  相似文献   

3.
自近现代以来,中外文化交流越来越密切,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典籍不断传往国外,而典籍英译的目的只为弘扬特色鲜明的中华文化。在翻译过程中,文化负载词往往很难确切展现。然而在林语堂的《浮生六记》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却译得恰到好处,体现了林语堂的翻译思想与翻译目的论的共通之处。本文以林语堂的《浮生六记》英译本为例,探讨翻译文化负载词的多种方法。为了取得更好的翻译效果,译者在翻译作品时既要充分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又要保证准确地传达源语中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姚婧 《培训与研究》2011,28(1):123-126
本文研究了近五年来发表在中国五家重要翻译及外语类期刊上的典籍英译论文,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当前典籍英译的翻译策略、翻译准则、翻译形式以及对译者提出的要求。同时指出当前中国典籍英译领域存在的几个"不平衡",中华传统典籍的翻译事业亟需学界和社会的更大关注。  相似文献   

5.
以林语堂译《浮生六记》为例,从"目的论"角度对译者主体性在翻译选材和策略方面进行探究,探讨译者主体性在翻译创作中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翻译能力除了与译者的双语水平和翻译技能密切相关之外,还与其翻译观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典籍英译这种战略性的跨文化传播活动中,译者主体的翻译观尤为重要。只有实现翻译观的三个主要方面,即文化意识、语篇意识与主体认知的完美融合和良性互动,才能造就优秀的典籍英译人才,实现典籍英译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化大背景下,典籍文化翻译愈来愈受重视。本文首先回顾了典籍英译的意义,再简要描述了阐释学的定义和发展,剖析了选择林语堂及其作品的原因,最后简要指出典籍英译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中国典籍英译对弘扬中华文化意义重大,且任重道远。《浮生六记》两个英译本的比较研究显示典籍英译要考虑到社会、历史、文化、译者翻译素养等各方面因素,采取适合的翻译策略。在全球化的今天,典籍英译应保留中国文化特色,采取以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9.
刘炳淑 《考试周刊》2012,(76):18-19
中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文化的传播与交流,而典籍英译尤其重要。“文化转向”把翻译研究从语言层次的规定性转换到文化关照下的描述性研究。在典籍英译的实践过程中。译者能否做到文化保真,直接影响到中华传统文化能否得到最大限度的弘扬与传播。本文通过对汪榕培典籍英译著作的片段分析,探讨了翻译研究文化转向下典籍英译者如何才能再现原文的文化内涵和风格。  相似文献   

10.
术语的翻译应该遵循专门性、理据性、形象性和灵活性的特点。译者在翻译中会对译本施加自身的主体性作用。术语的翻译是译者发挥译者主体性,与术语客观理据性间的"博弈"过程。典籍英译是翻译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承载了对外传播和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本文以《三国演义》罗慕士译本中的术语翻译为例,指出术语翻译客观理据性与译者主体性"博弈"的原因,提出这种博弈既是一种文学作品中术语制定规则下衍生发展的活力再现,又是一种译者发挥话语分析、重构意义、实现受益最大化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典籍英译对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一任务有谁来承担则一直处于争议之中,文章以保存中华民族的文化为出发点,对译者的选择进行了讨论。就典籍翻译的意义,译者几个方面进行探讨,探索典籍英译的译者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12.
典籍英译旨在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价值观以及中国文明的精神。译者应树立"文化翻译观",合理使用归化策略和异化策略。归化策略在典籍英译初期更容易被目标语读者理解和接受中国文化。异化策略有助于彰显中西文化差异,在当今时代更应被推崇;由于读者对象不同以及典籍研究成果的不断丰富,其复译工作十分必要;在典籍英译实践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加强典籍英译理论建设,突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形成翻译理论形态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3.
杨沁 《鸡西大学学报》2012,(10):114-115
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已是文化传播者的重大任务之一,而中国典籍英译便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结合实例阐述典籍英译过程中考辨的意义和重要性,从而倡导译者严谨、认真的翻译态度,更精准地传播典籍里的知识、文化之美,这对中国典籍翻译研究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翻译适应选择论,以译者对需要的适应/选择为视角,分析韦利英译《道德经》时译者主体性的体现。旨在说明20世纪30年代韦利英译《道德经》是当时西方世界对汉语文学作品的渴求,而韦利在翻译过程中的翻译策略更体现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为实现翻译目的而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中庸》英译本书名的翻译进行比较分析,探究《中庸》书名英译后面的原因,指出典籍英译活动不可能脱离译者本人的全面感受而进行,译者的文化修养、意识形态和文化态度往往会左右对源语文本的解读与翻译。  相似文献   

16.
语篇意识拓展了翻译研究的视野,典籍英译是现阶段国内学界关注的热点,但是典籍英译中的语篇意识问题却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语篇衔接是判断译文质量的重要指标,不同的“译者群体”在对衔接手段的处理方式上存在着不同倾向,这给典籍英译及译文评价提供了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7.
鲁迅与林语堂作为中国译学史和翻译史上一个时代的代表人物,他们翻译活动的同与异可以梳理为三个层面:拿来与送去,异化与归化,直译与美译。他们的差异表明:译者的主体性是文学翻译的主要决定因素,不同译者的文化态度在他们的翻译策略的选择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科技典籍《天工开物》英译者王义静、王海燕和刘迎春教授进行访谈,本文探究了《大中华文库》(汉英对照)之《天工开物》英译过程中影响译者翻译该部科技典籍的几个重要因素,并邀请三位译者对科技典籍和《大中华文库》汉英对照丛书的翻译和出版进行了评价。希望本访谈能够对国内译界开展中国典籍的译者研究和翻译批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国内掀起了国学热现象,典籍英译的进程也随之加速。在典籍英译的过程中,译者不仅要管窥中西文化之迥异,在解释和复原古文作者原意上,也要点染更多笔墨,才能使目的语读者知晓原文之意。典籍中,词汇的意义往往需要进一步的解释,添加必要的内容解释隐含信息。这样的增添和明晰是翻译所特有的现象,通常被称为翻译的"显化"。以格言体典籍《菜根谭》为研究材料,基于显化理论,研究典籍英译中词汇层面的显化特征。  相似文献   

20.
公司简介英译文本具有外宣功能,翻译时要内外有别,体现出译本的商务性和译者的翻译主体性。以嘉兴外向型企业的公司简介英译为例,对公司简介英译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