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大中华文库》汉英对照版《红楼梦》于1999年由外文出版社和湖南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英译由著名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完成,用以对照的汉语原文由出版社编辑提供。此书精美典雅,庄重大方,曾获国家图书大奖,堪称《大中华文库》的典型代表作品。本文从翻译角度,说明该书的前勒口、版权页、总序、前言、正文等方面存在的错漏之处,并借此说明我国典籍外译在走出去时应该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2.
潘慧兰 《教师》2008,(10):95-96
根据大中华文库《儒林外史》汉英对照本,选取实例,对这部小说中的人物话语的表达形式及杨宪益、戴乃迭的英译进行探讨。分析了译者要结合语境将原文的引语形式以恰当的形式在译文中表现出来,以传递形式表层下的深层意味,忠实再现原文的艺术风格和效果。  相似文献   

3.
本文尝试以奈达功能对等理论为视角,以大中华文库汉德对照版《离骚》的译文为例,分析译者如何平衡翻译过程中的"得失"及所采取的翻译策略,探讨译文是否充分传达了原语适当的词义和最大程度的信息。  相似文献   

4.
《周易》内容博大精深,哲理深奥玄思,是一部艰涩、难读的古代典籍。大中华文库《周易》英译本通过补充原文缺失成分、显明爻位关系、具体化人名与地名的手段实践了明晰化策略,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可读性与可理解性的译本,这是大中华文库《周易》英译本的突出特点。研究在对译本中的明晰化策略进行归纳与考察后,得出结论:一,《周易》英译中的明晰化从汉英双语转换角度为明晰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新的语料,深化了明晰化研究;二,明晰化策略是产生清晰明了的可读性译本的必要手段。研究首次指出:明晰化可作为中文典籍英译实践的一种指导性策略,以此助推中文典籍走向英语世界。  相似文献   

5.
《长生殿》是中国古典四大戏剧之一,其精深的艺术成就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的译本入选《大中华文库》(汉英对照)。《大中华文库》是我国历史上首次系统全面地向世界推介的中国的重大文化工程。杨译本并未拘泥于原文中的语言形式,以自然流畅的英语再现了原文中的语言特色和魅力;综合运用音译、直译、意译、译注、泛化、省略等多种形式,传神地传递了原文中的文化内容。杨译本和其他译本应取长补短,归化异化相结合,综合运用各种方法的翻译策略应是《长生殿》未来重译的新路径,这对于把中国传统文化推向世界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大中华文库《孟子》英译文本与原著的细致比读,发现该译本存在一定的翻译问题和误译现象,并从翻译批评的视角分析了其逻辑、句法以及词义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办法和建议,也期望典籍翻译能得到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根据语言的层次,将《庄子》大中华文库译本中的修辞格分为音韵修辞格、词汇修辞格和句式修辞格三类。先分析三类修辞格一般的处理方法,总结出普遍规律。再分析原文本的三大修辞格在译本中处理的得失,进而发现大中华文库译本对于修辞格的处理方法以及译者的翻译风格。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实施过程中,中华文化典籍的对外译介与传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大中华文库》作为实施"中国文化外译"国家宏观文化战略的重大译介工程,受到译学界的高度关注。论文针对译学界对该工程的某些质疑,就《大中华文库》对外译介工程的重要意义与多重价值进行了探讨,进而结合《大中华文库》的译介与推广,就中华典籍的对外译介与传播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中庸》英译本书名的翻译进行比较分析,探究《中庸》书名英译后面的原因,指出典籍英译活动不可能脱离译者本人的全面感受而进行,译者的文化修养、意识形态和文化态度往往会左右对源语文本的解读与翻译。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思想文化典籍翻译的译入和译出问题上,译者们观点不一。中国《论语》《道德经》和西方《圣经》皆为中西方具有代表性的思想文化典籍。通过与《圣经》翻译历史和现状的对比翻译,分析探究中国思想文化典籍翻译历史不尽人意的深层社会、历史原因,并从马士曼、马礼逊两位被译者熟知的双语翻译家身上反思自己作为中国译者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11.
随着国内外关于太极拳典籍翻译工作研究的不断深入,基于副文本视角对太极拳典籍翻译文献进行探讨,已成为当前理论界研究的重要方向。以《太极拳经论要诀》英译本为例,对文献封面、序和导言等副文本进行分析,可以有效认识和归纳译者翻译策略、翻译目的乃至翻译思想,具有较强现实价值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张慧 《山东教育科研》2014,(9):F0004-F0004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文化领域的跨文化传播也愈加频繁,翻译工作对于弘扬中华文化和精神愈加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门外译谈》作者李照国多年来从事国学典籍和中医经典的翻译和教学,在总结中华文化精气神韵、诸子学说的主旨精神和中国翻译历史沿革的基础上,提出了典籍翻译主体选择的原则。他认为在中外译者合作模式全面实施前,应加强中国典籍译者的能力培养。《门外译谈》可供从事外语教学、文化翻译和语言研究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13.
基于自建罗什本《金刚经》一对多汉英平行语料库,从术语构词法视阈对《金刚经》中的高频佛典术语的英译按构词类别展开历时研究。不同时代译者所瞄准的目标语读者群的不同以及一种默认的统一标准的缺失,导致部分佛典术语的英译缺乏定译。将术语构词法作为术语英译的参考校标,遵循罗什的术语翻译策略,有助于佛典术语英译的定型以及促进中华文化典籍的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14.
大中华文库收录的《左忠毅公逸事》英译文使用了很多解释性翻译。古文译介中,解释性翻译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但解释性翻译又使译文有繁琐、啰嗦之嫌,与原文的雅洁文风相冲突,不能忠实地传达出原文语言与风格上的特点。若想化解这一矛盾,译者便不能满足于解释性翻译的便利,只能视之为无计可施情况下的权宜手段,同时不懈地探求更加准确的对等译法,从而提高译文的质量。  相似文献   

15.
符蓉  关昕 《现代语文》2014,(4):153-154
典籍翻译表现出明显的伦理特征。"道"是老子思想体系中最核心的概念,有着丰富深刻的哲学内涵。本文从翻译伦理视角研究《道德经》中"道"的翻译,发现译者的伦理取向对其翻译行为有重要影响。翻译伦理研究对提高典籍翻译质量和促进中国文化对外传播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典籍英译对弘扬中华文化意义重大,且任重道远。《浮生六记》两个英译本的比较研究显示典籍英译要考虑到社会、历史、文化、译者翻译素养等各方面因素,采取适合的翻译策略。在全球化的今天,典籍英译应保留中国文化特色,采取以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7.
以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及其二个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以红楼梦汉英平行语料库为资源,探讨对比汉语源语中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色俗语的不同英译,为典籍汉英翻译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汪榕培教授英译中国古典诗歌的3个译本入选为《大中华文库》丛书,译者个人翻译选择与国家翻译实践融为一体,成为中国文化输出的译介传媒。本文通过梳理汪榕培"传神达意"整体性翻译策略在对应的诗歌类型文本译介方面的两种翻译动态,即"‘达意’以‘传神’"与"‘传神’即‘达意’",呈现进一步探索"传神达意"翻译两要素间交互功能的整合思路,以期推动深入发掘"传神达意"译介思维及其借鉴与影响的态势。  相似文献   

19.
陆羽所撰的《茶经》作为中国茶文化核心典籍,其英译对中国茶文化在西方世界的传播具有极大的价值。本文从信息论视角,对比分析中美两国译者的《茶经》英译本中信息过载现象,从拓宽信道容量和信息删除这两个方面考察两位译者对信息过载处理方法的差异,进而对两个译本的翻译效果进行综合评价,为茶典籍翻译实践提供借鉴,以促进中国茶文化的有效译介和传播。  相似文献   

20.
《考试周刊》2014,(A5):26-27
典籍英译是近年来翻译研究的重点,典籍英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备受关注。林语堂翻译的汉语典籍《浮生六记》,在国内外影响较大,从文本分析的角度看,林语堂在英译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译者的主体性作用,在语言逻辑调适、词语转换、追求艺术美等方面尤其突出,为其译文流畅自然、可读性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