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民族圣地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和文化圣地密切相关, 民族圣地是民族情感的重要载体,有利于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圣地":河洛地区是古中国的地理中心,具有优越的自然环境;河洛地区是炎黄文化遗存的核心区域;在文化方面,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也在河洛地区;从姓氏看,华人姓氏都直接或间接起源于河洛地区;"根在河洛"一词有更广泛的内涵,汉文化圈内的日本、韩国等文化之根也在河洛地区; 以洛阳为"天下之中"的观念根深蒂固,这种观念对于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河洛文化是根植于河洛地区的地域文化,为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华夏部族、汉民族及其他民族的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在与周边地域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完善发展,最终成为中原文化、黄河文化的核心,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根和主源。河洛文化博大精深,内涵十分丰富,已引起国内外不同国籍、不同肤色人群的广泛关注。当前河洛文化研究,正是方兴未艾,研究成果层出不穷。特别是1989年以来,已成功举办了七次国际学术研讨会,许多中外学者发表了一篇篇真知灼见的研究成果,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河洛文化研究工作的健康发展。为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本刊选载一些优秀论文予以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河洛文化是根植于河洛地区的地域文化,为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华夏部族、汉民族及其他民族的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在与周边地域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完善发展,最终成为中原文化、黄河文化的核心,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根和主源。河洛文化博大精深,内涵十分丰富,已引起国内外不同国籍、不同肤色人群的广泛关注。当前河洛文化研究,正是方兴未史,研究成果层出不穷。特别是1989年以来,已成功举办了七次国际学术研讨会,许多中外学者发表了一篇篇真知灼见的研究成果,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河洛文化研究工作的健康发展。为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本刊选载一些优秀论文予以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河洛体育文化是河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河洛体育文化在高校中的传承对培养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提升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河洛体育文化在高校中的传承与创新途径有三方面:挖掘资源,创新河洛体育项目;举办"大学生体育文化节"比赛活动;定期举办河洛体育文化知识讲座.  相似文献   

5.
河洛文化、汉人南迁及其有关史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洛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和核心,它构成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西晋八王之乱、永嘉之乱迫使中原汉人大规模南迁,成为客家人的第一批先民,客家人“根在河洛”,客家文化源于河洛文化;在洛阳和河洛地区,至今保留了许多有关的遗迹、遗物。  相似文献   

6.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有力推动下,地域文化研究近年来成为学术研究的一大热点。河洛地区由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处于中国古代政治和经济的中心,有关河洛文化的研究课题更是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参与,相关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但多是浮泛的人云亦云,鳞爪之见,惜乎系统的高水平的河洛文化研究专著却不多见。近期出版的薛瑞泽、许智银教授的《河洛文化研究》专著(民族出版社,  相似文献   

7.
用文化自觉理论研究民族旅游中的文化变迁及文化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文化旅游的兴起将中国的旅游推进到一个新的时期。这其中,民族旅游地的文化旅游成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旅游地发展的核心资源,也是吸引旅游者的核心力量。民族旅游地文化旅游的兴起,使得少数民族地旅游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带动了民族地区整体经济的发展,而旅游经济的发展客观上必然加强了各地各民族的文化交往,传统文化必然产生变化。由旅游带来的文化变迁也成为社会学者所普遍关注和争论的问题,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开发与保护问题也成为民族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针对少数民族旅游地旅游发展对少数民族文化产生的各种影响,运用人类学中“文化自觉”理论,从少数民族旅游地当地居民提高自身意识出发来解决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及民族文化保护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正>一赣南师范学院客家研究中心罗勇教授和邹春生副教授合著的《客家文化与河洛文化述论》于2014年10月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共五个部分,分别阐述了客家文化与河洛文化的关系、客家文化生成的背景及其发展脉络、客家文化的主要内容、客家文化特质与客家精神、客家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第一章以"河洛文化:客家文化的重要源头"为题,基于中国文明发展的历史逻辑,并通过对文化结构的分析,呈现了中原文化烙在客家文化中的强烈印记,进而论证了河洛文化是客家文化重要源头的观点。在  相似文献   

9.
区域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地关系系统,要具备内部的统一性和区剐于外部的特异性。从地理角度看,每一区域都可以分为“核心”和“边缘”两大部分。河洛地区的核心区域包括伊洛盆地、沁河冲积平原和黄河第一级冲积扇等地理单元,黄河中下游交界地带的地理环境是河洛文化核心区形成、发展的物质基础。黄河及其支流沟通了河洛地区核心区各地理单元之间的联系,使其以相同的文化面貌,共同构成河洛文化核心区,保证了区域内部的统一性;黄河第一级冲积扇前缘的湖沼带形成了河洛地区和华北大平原的分界,有利于保持湖沼带以西河洛地区文化的均质性和内聚性,保持河洛地区区别于其他文化区域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0.
随着时代的发展,旅游业正成为城市发展新的动力,而旅游的文化内涵对推动旅游业的发展也日趋重要。旅游文化资源是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是一个国家和地区从历史文化中留存下来的物质和精神遗产。无锡吴文化旅游资源具有突出的优势,完全可以将其作为城市文化旅游业的支撑,从而打造出无锡文化旅游品牌。  相似文献   

11.
伏羲、女娲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而少典、有蟜氏则是炎帝、黄帝的先祖。伏羲、女娲氏与少典、有蟜氏部族间的关系及其居住地望等诸多问题,至今仍在学术界存在争议。但诸多历史文献证明,以河南舞阳贾湖为代表的裴李岗文化和郑州、洛阳、三门峡地区的仰韶文化遗址,可能就是伏羲、女娲以及黄帝部族的文化遗存。  相似文献   

12.
《诗经》与河洛地域的关系非常密切,有相当多的《诗经》篇章就是反映了河洛地区的生活和文化,或产生于河洛地域;这其中应该包括《周南》、《小雅》的全部和《召南》的一部分。这些产生于河洛地域的《诗经》篇章对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具有很大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在河洛地域文化的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复原、加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等方面,尤其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论炎黄时代河洛地区的社会发展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史传说中的炎黄时代约相当于考古学上的仰韶文化时代。河洛地区指以洛阳为中心 ,西至潼关、华阴 ,东至荥阳、郑州 ,南至汝颍 ,北跨黄河而至晋南、济源一带地区。炎黄时代河洛地区已有了先进的农业经济、发达的文化艺术 ,在经济文化充分发展的基础上 ,率先开始了由部落社会到原始国家的变革  相似文献   

14.
河洛学与河洛文化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之源。作为中华最早的地域文化,河洛文化研究已具备形成一个学科的基础。河洛学研究的对象,是从远古到清末河洛地区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以及相关区域文化关系。它有“道器合一”的综合性等特点,是“国学”和其他区域文化学研究的基石,具有很强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5.
河洛地区民歌不仅反映了河洛地区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和思想感情,而且它的形成和发展与地理环境、经济条件、文化教育、历史变迁以及人民群众的生活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有密切的关系。本文从对河洛地区文化环境的角度,探索和分析河洛地区民歌的音乐形态特征及其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6.
河洛文化与当代河洛文学研究有着立足地域又超越地域的学术价值.河洛文学既是河洛文化的一种存在形态又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创造,它沉潜着河洛地域的文化心理、价值规范和精神特质.以河洛文化为视阈研究当代河洛文学,能阐释和把握其精神图象和风格特色,绘制补充当代中国地域文学的完整地图.河洛王都历史、伊洛理学、道教文化是揭示当代河洛文学文化身份的重要精神维度.  相似文献   

17.
青海彩陶文化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开始至卡约文化历经四千多年的发展、流变,充分展示了我国彩陶文化鼎盛时期的艺术风貌。因此,彩陶成为了青海地域远古文化的显著标志,其数量冠诸远古文化之首。其中具有明显特征的能代表各文化类型的特色彩陶文物不断涌现,本文就各文化类型中的经典彩陶及其纹饰略作分析和解读。  相似文献   

18.
以后现代理论为视域反思近年来的河洛文化研究,需要克服自我独白的价值判断,以周边地域文化为镜像进行跨文化比较,既确立独特的河洛文化身份,又发现彼此"共同的诗心"。从新历史主义出发,河洛文化研究存在"重史轻文"和"厚古薄今"两大问题。要从"小历史"与"小传统"切入建立河洛文化的"地方性知识",以在当下天际不断延伸、边界不断消融的世界里,找到回家的心灵感觉与学术皈依。  相似文献   

19.
曹晓峰 《丹东师专学报》2009,(6):133-135,142
从学理层面和实践层面考察,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构成旅游业赖以发展的重要基石。辽宁省作为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集聚的重要地区,非物质文化资源丰厚,合理开发利用既有利于辽宁非物质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又有助于辽宁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全球化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