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胡曾的诗,被编入《全唐诗》,单独列为第六百四十七卷,卓然自成一家。该卷收入的一百六十二首诗中,咏史诗就占一百五十首。从他在《兰台宫》中所写的“宋玉不忧人事变,从游那赋大王风”中,可以窥见他写咏史诗的创作思想。诗人从当时的政治腐败、生民涂炭的黑暗现实出发,凭借无数可歌可泣的历史事实,咏叹封建王朝的治乱兴衰,文官武将的穷达荣辱,忠臣义士的品行气节,农民阶级的苦难辛酸,抒发自己感时纷乱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情怀。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起自远古止于隋代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胡曾完全可以称之为咏史诗人。本文仅就其咏史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作简单的论述。下面先分析它的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2.
左思有《咏史》诗8首,胡曾有咏史诗150首。朱自清曾云:“咏史之作以古比今,左思是创始人。”胡曾的咏史诗作为唐诗顶峰之后的余波,虽无太高的思想和美学价值,但它们大量评叙历史人物和历史事实,常为后世讲史演义小说所引用。这就是我选它们作为突破口,探讨咏史诗的特征及其与怀古诗之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历代诗人大都写过咏史诗,但在晚唐,出现了一些以咏史名家的诗人如汪遵、胡曾、周昙、孙元晏等,为晚唐诗坛增添了古朴的一笔。胡曾就是其中较杰出的一位。 一、胡曾生平考证 胡曾,生于唐末,身世沦微,生平资料甚少。《新唐书·艺文志四》载:“胡曾《安定集》十卷”;《全唐诗》卷六四七附传称他有《安定集》十卷、《咏史诗》三卷,  相似文献   

4.
在群星灿烂的唐代诗苑,胡曾以别具一格的《咏史诗》而跻于唐诗之林。 胡曾,是在自居易新乐府运动影响下出现的通俗诗人。他有《咏史诗》三卷,以“讥讽古人,裨补当代”为创作目的,通俗流畅,格调清新,一直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因而近代著名学者郑振铎先生在《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一书中称颂胡曾是“真正的民间诗人”。这是最公正的评价。它纠正了宋元以来文坛对胡曾《咏史诗》的某种偏见①,恢复了胡曾在唐诗中应有的文学地位。  相似文献   

5.
用诗词形式歌咏伟大祖国悠久的历史,自东汉以来,代不乏人.明胡应麟说:"'咏史'之名,起自孟坚(班固)"(《诗薮·外篇·六朝》).魏、晋之际,杜挚、王粲、左思、鲍照等人接踵而来.梁萧统主编《文选》,将咏史诗单列一门,至唐,胡曾更以《咏史诗》名集,从而使咏史题材成为我国古典文学传统的主题之一.以往的咏史诗词,或则缅怀历史的陈迹,评说古人之功过(如李白的《秦王扫六合》);  相似文献   

6.
胡曾三论     
在我国诗歌史上,胡曾是第一个以“咏史诗”名集而比较杰出的诗人。曾见多种资料谈及胡曾和他的咏史诗歌。然而,记载的详略,评价的高低,彼此相差悬殊,令人颇感疑惑。不待说胡曾诗歌的优劣如何,就连他的咏史诗有多少,甚至胡曾到底是何时何地人氏都众说纷纭了。为此,本文谨就读书所得,发表三点议论。  相似文献   

7.
胡曾的《咏史诗》是传统蒙书中咏史类的开山之作。自晚唐五代以降曾长期广为流传并远播异域,受其影响而纂就的同类蒙书多达数十种。从咏史诗发展的角度看,超巨型咏史组诗在晚唐的出现,无疑是咏史体制的历史性拓展,而胡曾《咏史诗》即首开此风者之一,其功实不可没。它以七言绝句一百五十首遍咏前代史事,涉及远古至隋的社会各层面,历史涵盖之广,容量之大、掌故之密集均达空前高度,这在咏史诗歌发展史上是个创举;加之作者历史观念比较通达而不迂腐,是非褒贬大抵稳妥而不偏执,文字浅近,诗风平易,遂使该诗集凭借整体取胜,以知识性与通  相似文献   

8.
<正> 左思以《咏史》著称,陶渊明的咏史诗虽只有十多首,却代表着他诗歌创作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不容忽视。钟嵘在评陶诗时说“其源出于应璩,又协左思风力”①,而他所举五言之警策者中,于陶诗仪取《咏贫》,可见他已认识到二人咏史诗的联系,因此我们将二人的咏史诗放在一起讨论。咏史诗作为诗的一个支流,它的发展当然要受整个诗歌发展规律的制约,但它还应有自身发展的特殊规律。前人虽对咏史诗的源流有零星论述,但总的说来,这方面的研究至今仍是个薄弱环节,深入不够,推考亦非无误,当然难以揭示其发展规律。而揭示咏史诗的发展规律亦非本文所能担当得起的任务,本文仅试图从咏史诗发展的角度,对左、陶咏史诗的历史地位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9.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扬有暮鸦。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李商隐《隋宫》这是一首咏史诗。李商隐的咏史诗不仅咏古况今,反映他进步的历史观,而且借古讽今,委婉地抒发他对时政的深沉感喟和愤懑,在咏史诗当中具有重要影响。这首诗从隋炀帝不满足于长安宫殿,大规  相似文献   

10.
咏史诗的形成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诗》、史文化的传播培育了良好的咏史诗创作与接受的话语环境;《诗》、史在社会功用上的融合规定了咏史诗的诉说对象;用诗方式和史学思维为咏史诗的创作与接受提供了思维模式;知识分子在沦落中坚守的文化心态是咏史诗创作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1.
一九九三年十一月四日至八日在邵阳市召开“全国咏史诗暨胡曾学术讨论会”,这是全国第一次专门讨论咏史诗的盛会。恭逢盛会,聆听老、中、青学者发言,虽久不研究诗词,亦有所感,特写出求教 一、咏史诗的历史文化背景 翻开汉民族古代文献,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史诗”,却有以千万计的汗牛充栋的咏史诗。  相似文献   

12.
胡曾的咏史诗歌往往重在其接受史的探讨,其通俗易懂与历史客观性最为人称道,对后世文学启蒙与小说创作都起了重大的影响。但除诗歌创作接受与传播角度之外,可以从其所处地域,受其影响形成的地域文化及性格,这一主观层面来研究胡曾咏史诗。  相似文献   

13.
自唐代李翰《蒙求》、胡曾《咏史诗》等作为诗体训蒙读物而流行于世后,咏经史之作就以其文史兼备、韵律优美、德识并重、便于讽诵的特点颇受学者、蒙师、童蒙的青睐。宋人在继承唐人的基础上,也创作了一系列的咏经史蒙求读物,泽被后世,影响甚巨。  相似文献   

14.
胡曾的咏史诗歌往往重在其接受史的探讨,其通俗易懂与历史客观性最为人称道,对后世文学启蒙与小说创作都起了重大的影响.但除诗歌创作接受与传播角度之外,可以从其所处地域,受其影响形成的地域文化及性格,这一主观层面来研究胡曾咏史诗.  相似文献   

15.
西晋左思今存诗十四首,八首《咏史》诗为其代表作,在中国咏史诗发展的过程中竖起了一座丰碑! 《昭明文选》有咏史诗一类,共选魏晋南北朝9位诗人的21首咏史诗。其中最早的是王粲的《咏史》,其次是曹植的《三良》,再次是左思的《咏史》8首。其实在左思之前的咏史诗及其作家,还要早一些,多一些。其源头甚至可以追溯到先秦。先秦《诗经》、《楚辞》中虽没有出现咏史诗,而在《诗经》中却有值得注意的地方。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5篇,写的是历史,即记述周的祖先后稷的出世、公刘从邰迁至豳、古公室父再由豳迁往歧山、文王和武王的武功。“五篇连起来便成为一部周人建国的历史。”(余冠英《诗经选》序言)这与后来的咏史诗虽有所不  相似文献   

16.
咏史诗是诗,又是诗化的史论,既反映了诗人的历史观,又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感慨。咏史诗产生很早,《诗经》中的许多篇目已初具咏史诗的雏形,如我们熟知的《王风·黍离》。《诗序》说:“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  相似文献   

17.
研究者一直认为增插在《三国志演义》中的"静轩诗"所咏吟的是古人古事,属于诗歌体类中的咏史诗。对此,本文通过举例论证、量化分析后的结果却是否定的,认为"静轩诗"所吟咏的是小说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和虚构的故事情节,故不可视之为咏史诗。  相似文献   

18.
《越中览古》与《石头城》是两首咏史诗,将这两首诗从意境、手法、情感、主旨等方面进行比较赏析,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咏史诗的特点,学会赏析咏史诗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晚唐诗人中写有两首七绝《赤壁》诗。一为杜牧(803—853)写,一为胡曾(839—约880前后)写。杜牧,京兆(西安)人,出身名门,公元828年(大和二年)举进士,晚年官至考功郎中;胡曾,邵阳人,公元871年(威通十二年),任过剑南西川节度使路岩的掌书记,继后又任镇蜀高骈的幕府。出身及官职不显。  相似文献   

20.
每当著名歌唱家杨洪基,用他那浑厚激越而又略带沉郁的男中音演唱电视剧《三国演义》片首主题诗时,观众都会激动不已。然而,这首冠于小说《三国演义》回目之首,又制成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主题歌的好词《临江仙》是谁作的呢?它并非小说作者罗贯中所写的,而是四川新都明代大诗人杨慎! 据史料记载:在嘉靖本《三国演义》上并无此词,此词是在清人毛宗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