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一节语文课,我捧着一堆讲义,走进教室。这节课的内容是高考诗歌鉴赏复习,我预备讲三张讲义,大概有十多个诗歌鉴赏的题目。可是,在讲到第二个题目时,我遭遇上了唐代诗人杜苟鹤的《山中寡妇》一诗。尽管在备课时已经接触了这首诗,并已经把题目、答案和解题的要点都思考了一下,但在课堂上再一次向学生讲述这首诗时,我还是感到灵魂被深深地撞击而不能自已。这首诗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2.
解读何为     
趁着何为这次来香港访问,我向心仪已久的作家开口了。我告诉他:我是在读高三那年读到他这篇《第二次考试》的,当时的感受是读诗,读一首诗味葱茏的诗。这是因为,我当时迷上缪斯,读的是诗,写的也是诗,而且有一组诗《马来亚狱中诗抄》很快就要在中国作家协会广州分会主办的文学刊物《作品》上发表。我正是把他的这篇散文当作诗来读的,因为它太像诗了。一个多美好的灵魂,一曲又一曲多美好的歌声,一圈又一圈多美好的涟漪……这不是诗又是什么?  相似文献   

3.
<正>孟浩然的诗《过故人庄》,我不是读过好多遍吗?可是当我听三年级小孩子读的时候,当我清晰地看到他们走进诗的时候,仿佛自己第一次读似的,因为我看到了之前没有看到的诗,也看到了之前没有看到的儿童。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呢?老师和三年级小孩一起读《过故人庄》。她对小孩说: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孟浩然到朋友家做客的事。然后她提出挑战性问题:一次普通的到朋友家做客,  相似文献   

4.
教材分析:《山村》是北师大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首有趣的数字诗,是学生入学以来第一次接触古诗。它意境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安排这首诗主要是让学生认识数字,  相似文献   

5.
每次读这首诗都像接受一次心灵的洗礼,那股清新、那份眷恋,那种缠绵如一阵温馨的风拂过心弦,令我陶醉,让我感动,引我沉思。这首诗是1928年诗人第三次游历欧洲,第二次来到阔别七八年的母校剑桥后写下的。当时,诗人在一个7月的下午,拜访著名哲学家罗素后,没有通知任何人,独自来到自己曾学习生活  相似文献   

6.
1.(浙江省杭州市第二次高考科目教学质量检测)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60分)我知道/当你心绪沉重的时候/最好的礼物/是送你一片宁静的天空/你会迷惘/也会清醒/当夜幕低落的时候/你会感受到/有一双温暖的眼睛/我知道/当你拭干面颊上的泪水/你会灿然一笑/那时,我会轻轻对你说/走吧/你看/槐花正香/月色正明读了这首诗,你有何感想?在理解材料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正>当代一位杰出诗人、思想家,他人生美梦的实现,第一步是给总统读首诗,然后才得到上学的机会,并由此登上知识的阶梯,进入文学的殿堂。13岁时的我还没上学,那是1943年,叙利亚的第一个总统到我的家乡视察。当时我听说总统要来,就想写一首诗读给他听,引起他的注意。如果他问我要什么,我就说我要进学校。我写了一首诗,读给我父亲听。父亲听完笑了,他说:"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小孩子  相似文献   

8.
本单元由五首古诗组成,属于阅读性课文。教学时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赏析,读中感悟,读中受到情操的陶冶和思想的启迪,最后达到熟能成诵的目的。古诗五首一、悯农教学建议:1.这首诗浅显易解。教师可布置学生预习,鼓励学生自学。2.课堂上教师讲解要抓重点词句,使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讨论:为什么“农夫犹饿死”?3.在讲读前教师可简介时代背景,用以帮助学生理解诗的内容。4.课后作业第二、三题可在预习中解决。第四题可在学完第一课后填写。二、蚕妇教学建议:1.这一首诗,语句浅显,学生不…  相似文献   

9.
我国古诗中有一种诗叫回文诗,它可以倒着读或反复回旋地阅读,多属文字游戏。回文诗难写,因为倒过来读时,诗的语法和诗歌的意义都会改变,而且往往变得面目全非。例如,“上海自来水”,倒过来读变成“水来自海上”。这就给做回文诗的诗人提出了难题,从诗的任何一头读起来,无论含义和意境相近与否,诗句都必须优美典雅,而且富有艺术韵味。前国家领导人江泽民同志曾与他的一位老同学讨论科学史,说到有关人类智慧问题时,就提及中国古诗中回文诗的创作更需要智慧,并举了两个例子:第一例:从前一家饭店名叫“天然居”,饭店正门挂了一副对联:“客上天然居”(上联),“居然天上客”(下联)。这是一副很有情趣的回文对联!客人来到我这个“天然居”(天上的房子),惊人地发现自己登上这个饭店好像成了天上的客人了。第二例:唐朝诗人陈子昂写的两首诗,实际上只有一首,第二首只是第一首的回文,两首诗表达的意义都惊人地相似:纤纤乱草平滩,冉冉云归远山。廉卷堂空日永,鸟啼花落春残。把这首诗倒过来读时是:残春落花啼鸟,永日空堂卷廉。山远归云冉冉,滩平草乱纤纤。前后两首诗的意义可以不变,但后一首表达的情感更为迫切,多奇妙啊!回文诗属杂体诗中的一种诗。杂体诗还包括离合诗、辘轳...  相似文献   

10.
我非常喜欢俄罗斯浪漫主义文学代表,同时也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普希金写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小诗. 人常说,相遇是一种缘分.我初次读到这首诗,的确可以说是一次偶遇.那是我读高三时的1988年6月1日,这天是儿童节,我记得尤其清晰.对于嘴角已有胡须的我来说,儿童节似乎与我已经不相干,有的只是高三备考前夕的紧张. 书桌上堆满了课本和各种复习资料,我从未来得及做的大叠试卷中随便抽了一份语文练习试卷.在做阅读理解题时,我读到这首诗,顿时,我就喜欢上这首诗.  相似文献   

11.
叶叶 《教书育人》2004,(9):24-28
这是我的一个网友写的一首诗,贴在网上,引来了一些讨论,他转给我读,说实话,读得我也挺心潮澎湃的,这是一首伤感的诗,伤时和忧郁把诗人的人道情怀逼得几乎到了上吊的地步,哀学生、哀教师、唯有“长叹息以掩泣”矣。  相似文献   

12.
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一书中说,“诗无达诂,诗不可解”。意思是说,诗不能分析,诗一分析,那种内在的韵味就荡然无存了。洪春幸的这堂课,引领了一条古诗教学的路一诵读。洪老师从题目开始读,把诗读正确,读出节奏,读出味道,而且他自己先范读,这条主线抓得非常好。洪老师处理诵读也非常有章法:第一层次,让孩子们发挥想象,进入诗的意象。第二层次,读出诗情,如将“自然之酒”提升到了“精神之酒”。第三层次,读出诗境,让孩子们充分想象李白之思,这样的学习才充满诗情画意。当然,对李白这首诗,我建议教师应准确把握这首诗的情感基调;另外,洪老师把两首古诗放在一起,是想建立送别组诗,加以整合,加以提升,但课堂结尾还单薄了一点。  相似文献   

13.
正[板块一]开门见山,揭题解题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第24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诗——(生读课题)师:诗题比较长,共有九个字,要读好它,停顿很重要,请再读一遍。生: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师:读了诗题,你知道了什么?生:这首诗是写早上走出净慈寺送别林子方的事。师:你从哪儿知道了这是在早上发生的事呢?生:晓就是早上的意思。师:理解非常准确,那么是谁走出净慈寺呢?  相似文献   

14.
40多年前,我在昆明大观小学读五年级。那年六一,我们班准备了小合唱、舞蹈等节目参加校联欢会。后来有人说,班干部要带头出节目。我是学习委员,可我不会玩乐器,唱歌也不行。出什么节目呢?同桌的潘荣珍给我出主意:“哎,朗诵一首诗呀,背出就成。”“好,这个主意好!”第二天,潘荣珍还帮我找了一首诗,我读了几遍,就能背下来了。练了几次,加了点动作和表情,她说:“可以了!”联欢会热烈得要命。突然听到点我的名,轮到我朗诵诗了!我走进场子,心怦怦跳,怎么也想不起开头的那句。同学们又是做鬼脸,又是交头接耳。我一脖子都是…  相似文献   

15.
李汉荣的散文《山中访友》是一首清新的诗,一支悠扬的歌,让人不忍释手,回味无穷。对于这样一篇美文,我采用的也是美文美教的方法,课堂上安排了美文听读、美文美读、美文研读三个环节。当教学接近尾声时,一个学生的提问再次把课堂讨论气氛推向高潮。  相似文献   

16.
永恒巴乔     
巴乔是一幅画,一幅久看不厌的画。巴乔是一首诗,一首久读不厌的诗。巴乔是一支歌,一支久唱不衰的歌。———题记“不看你的眼,不看你的眉,看了害怕爱上你,忘了我是谁……”房间里响起了这首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老情歌,这首歌总是令我一次又一次地想起我最崇拜的球星罗伯特·巴乔。巴乔的职业足球生涯起步于佛罗伦萨。那里的球迷从一开始就疯狂地爱着他,在他失意的时候,支持他、鼓励他,因此,敏感而多情的巴乔对佛罗伦萨的球迷们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当他后来被佛罗伦萨俱乐部卖给尤文图斯队后,他还觉得欠了球迷的情。当巴乔在加入尤文图斯队…  相似文献   

17.
《七律·长征》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历史记录,此诗尚未正式发表,就已广泛流传。当时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罗元贞读了这首诗,赞赏之余,反复吟咏又觉得仍有一  相似文献   

18.
快乐童年     
“书虫”童年的我,非常爱看书,每次捧起一本书,我都会如饥似渴地读。因为里面有很多字不认识,爸爸就教我查字典,每当查到我要找的字时,我的心里特别高兴。有一次,我拿着一本《唐诗三百首》背诵。当我背诵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时,我问:“爸爸,‘锄禾日当午’是不是晚上睡得太晚了,第二天早上起来时,太阳都晒着屁股了?”爸爸听了,捧腹大笑,拍拍我的头:“不是这样理解的,傻丫头,这首诗告诉我们,农民伯伯种田非常辛苦,要我们爱惜粮食,不要浪费。吃着盘子里的饭时,就更应该懂得他们烈日下劳动的汗水。”我听了,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但以后…  相似文献   

19.
有朋自远方来,特意向我了解老舍先生三十多年前在秦皇岛写下的五首诗作。当我将老舍先生手书的自作诗五首的影印件(原发表在1963年《河北文学戏剧增刊》)出示时,他万分惊喜。为了寻找这份材料,他已跑遍各地,遍访当年的知情人,但有的因年老体弱,遗忘殆尽;有的经历了“文革”,文物全失。老舍先生诗五首的手书原件,看来是难寻难觅了。就连我这份影印件,也较难得了。谨将老舍先生的五首诗作及其创作始末,公布于众。作为对老舍先生的缅怀和纪念。 老舍先生在刊发这五首诗时,前面加写了一段小序,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这五首诗的写…  相似文献   

20.
一、点词读句 帅:这节课老帅带大家学习一首古诗.看黑板,诗的题目是-- 生:<牧童>. 师:上课之前,同学们有没有渎一读这首诗啊? 生:读了. 师:我知道,学这首诗,对你们来说不算困难.因为这首诗没有一个生字,要做到读正确读流利,那是非常简单的事.今天老师提一个更高的要求,要大家做到熟读--(生:熟读成诵).现在老师给你们3分钟时间练习朗读.开始! (生自由朗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