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真"是西方哲学的核心概念,也是语言哲学的核心概念。但真概念是否是意义理论必不可少的基础,这是存在争议的。虽然以真概念为核心的意义理论是主流,但也有不少哲学家主张以其他概念(例如证实或确证概念)作为意义理论的基础。"意义"概念本身就是西方哲学的另外一个核心概念,对于意义概念的研究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借助真概念的方法当然是最重要的一种。这种争议体现了,哲学家尤其是语言哲学家对于意义问题的讨论往往受到其逻辑观念的影响。正是现代逻辑在不同方向上的发展为讨论意义问题以及分析语言提供了不同但便利的工具,甚至语言学家也采用了逻辑方法来研究语言。是否从逻辑出发,成为区分语言哲学与关注语言的其他哲学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2.
作为近几十年来分析哲学内部最重要发展之一的实验哲学,援引实证心理学的调查手段,通过对各哲学分支领域的经典论题做经验探究,展开了对“把直觉作为证据”的传统哲学方法的抨击,进而要求我们重思做哲学的方法。梅剑华《直觉与理由:实验语言哲学的批判性研究》一书正是对语言哲学这一个特殊领域的实验哲学研究著作。该书不仅从实验的角度考察了语言哲学的各核心议题,更颇具创新地强调了实验哲学与语言哲学于同一层级的互动,最后还吸收了史学研究的思路,给出了对实验哲学方法论的原创性辩护,为实验哲学方法的下一步优化提供了建议,也给哲学方法论的讨论带来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该文从语用思维发展的角度 ,总结了德国哲学从康德的“语言学转向”到哈贝马斯的普通语用学以来的语用哲学思想 ,分析了语言使用、语境、言语行为和意向性等问题在德国的产生发展历程 ,指出德国哲学中语用思维的发展显示了一种与英美语用思维发展不同的主题和路向 ,特别地关注于主体间性和理解这两个语言使用的重要特征 ,成为现代语用学的主要来源之一。这对于认识和把握语用思想在德国哲学传统中的发展、表现和风格 ,从哲学渊源的角度认识现代语用学的发展轨迹均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  相似文献   

4.
李青 《科教文汇》2014,(29):97-98
作为20世纪后半叶最伟大的语言学家之一的韩礼德,对语言学的主要贡献便是建立和发展了当代的系统功能语法,使语言学从形式主义转向了功能主义。本文梳理了国内语言学界对韩礼德语言学思想的研究现状,从其理论的宏观介绍、分向论述和应用研究三方面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回顾、总结和评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展望韩氏理论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现代哲学关于心理意向性的研究始于布伦塔诺。而其最新研究成果则是语言哲学传统所建立的意向性理论。文章概括论述了语言哲学意向性理论的基本内容 ,然后从指称、意义、真理、知识和科学等方面探讨了其对开拓哲学研究新局面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阮姝 《科教文汇》2009,(1):243-244
随着社台语言学的不断发展,广告语言也一度成为一种社会特征,是许多语言学家从不同角度进行系统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分析广告语言的基本特征入手,着重阐述了英语对广告语言的影响以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王志容 《今日科苑》2010,(16):52-52
1957年出版的《句法结构》一书标志着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的建立。生成语法通过研究心智来研究语言,完全脱离了社会这个真实的大语境。社会语言学则是把语言放在社会这个大的语境中去研究,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解释语言现象。本文通过对生成语法和社会语言学的哲学基础、研究内容、方法论三方面进行对比,试图解释生成语法和社会语言学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法来达到研究语言本质的共同目的。  相似文献   

8.
刘彩霞 《科教文汇》2009,(15):246-247
生成语言学理论在西方语言学界被视为形式语言学的主流学派。本文首先从西方语言哲学思想入手概述了生成语言学理论的哲学基础,然后从语言能力、语法自主和语言习得机制三个层面阐述了生成语言学的语言观,最后从方法论上论述了生成语言学的自然主义特点和科学理性的语言研究范武。  相似文献   

9.
生成语言学理论在西方语言学界被视为形式语言学的主流学派。本文首先从西方语言哲学思想入手概述了生成语言学理论的哲学基础,然后从语言能力、语法自主和语言习得机制三个层面阐述了生成语言学的语言观,最后从方法论上论述了生成语言学的自然主义特点和科学理性的语言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0.
古希腊哲学家最早发现了用日常语言和诗性语言表达科学和哲学思想的困惑,因而出现了从口常语言、诗性语言到哲学语言和科学语言的发展历程。古希腊人有着丰富的语言哲学思想,试图探索人类理性以不同的思维方式、用不同的语言类型表达和把握不同的对象世界。他们尤其是对诗性语言和哲学语言的分析和探索,是现代语言哲学的一个盲区,它可以成为继科学语言哲学和日常语言哲学之后的现代语言哲学发展的重要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1.
信息技术革命造就了哲学的信息技术转向,催生了信息技术哲学这一新的哲学分支,引导我们发现了越来越多的新的哲学问题,成为使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哲学的发展可以互惠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信息技术哲学目前主要沿两个方向推进:关于信息技术的“分支哲学”研究,以及关于“分支信息技术”的哲学研究;作为技术哲学的新形态,信息技术哲学正在使技术哲学走向“当代形态”、“分支形态”、“微观形态”和“会聚形态”。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强调确立统一的情报学哲学基础必要性的基础上,回顾了现有国内对于情报学哲学基础的主要观点,归纳为科学哲学观点、信息哲学观点、批判现实主义哲学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以及其他哲学观点。我们认为尽管每一种观点都能在某一方面解释情报学的本质,但建立统一的情报学哲学基础,非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点莫属。  相似文献   

13.
Recent developments in cognitive science are assessed as a challenge to the well established view in philosophy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that meaning is inherent to language and is relatively fixed.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challenge is unsuccessful. Current activities in information retrieval which presuppose linguistic meaning are well founded, in that regard. Furthermore, one potential obstacle to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systems which seek to produce comprehension of text has been removed.  相似文献   

14.
姜风华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2):163-163,162
语言学与外语教学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语言学发展史上出现的几个重要的语言学流派为外语教学法的产生和发展做了理论铺垫,对外语教学的很多方面,如教学大纲的制定、各类教材的编写、相关课程的设置、具体方法的选定和外语教师的培训等等,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各语言学流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外语教学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考察了玻耳兹曼的语言哲学观的形成过程及其主要观点。玻耳兹曼晚年改任为哲学教授,这个机会使他从自然哲学讲座转向语言哲学讲座。他认为,从事哲学研究最简单和最经验的方法是语言分析和数学分析,解决语言问题最简单和最经验的东西是确定数学符号和表达的意义和指称,语言使用要与科学思想的表达相一致。  相似文献   

16.
实验哲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场哲学运动。它试图运用社会科学、认知科学等领域的实证方法探究普通大众对一些具有普遍共识的哲学命题或理论的直觉判断,通过经验数据的分析,或质疑或验证这些命题或理论的合理性;抑或是透过直觉判断,探究人们的心理机制和认知模式。作为一种方法论变革,实验哲学试图给哲学家的工具箱里增添一套助探式工具,帮助他们更好地研究哲学。  相似文献   

17.
谢全文 《科教文汇》2012,(26):110-112
结构主义语言学和生成语法是西方现代语言学的两大主流理论,二者都曾试图从语句层面入手来研究和分析语言,然而,在理论基础、使用的句法分析手段以及研究目的等方面又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本文着重于这先后出现的两大语言学流派在句法研究方面的差异,探讨二者之优劣,望对语言学初习者的理论掌握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范菲 《科教文汇》2012,(23):135-136,137
语言变异学是言语交际语言学的重要结构要素,该理论在其发展完善过程中被应用到语言学研究的各个领域。英语广告作为现代语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因其语言的独特性吸引了学者的关注。本文以英语广告实例为对象,探讨了英语广告中语言变异学的体现和应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是对作为一种元哲学的自然主义的概述和澄清。自然主义的兴起和在当代哲学中的繁荣归因于传统第一哲学的某些代表性方案的不成功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巨大成功。自然主义作为一种替代性的哲学探索方案所包含的基本要素得到阐明。自然主义哲学在当代形而上学中的主要代表——物理主义得到进一步阐明。以物理主义为样品,自然主义元哲学的融贯性得到捍卫,但本文强调,自然主义哲学的未来取决于它在一阶哲学议题上的进展。  相似文献   

20.
《Endeavour》2020,44(3):100732
This paper aims to show how the specific ethics of scientific undertaking tightly underlies epistemic reflection upon the nature of linguistic work and its outcom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nguistics and ethics seems evident at the level of the narrative, i.e. the language in which the basic linguistic findings are established. The article is intended as an introduction to an interplay of linguistics, epistemology and the ethics of linguistic work. The departure point for the argument is the CONTAINER perception of language by linguists, which produces the well-established distinction between internalist and externalist positions. The paper, however, invites the reader to reconsider the tension between internalists and externalists and instead argues for a more general opposition, i.e. between the non-transcendental naturalists (naturalists) and transcendental naturalists (extra-naturalists). The polarity is seen as underpinning the present-day debates, while concurrently transversing the traditionally recognised dichotomies. The distinction promises to be productive both at the level of substantive assessment of linguistic research and at the level of epistemic qualification of the outcome of a linguistic study. Sharp and uncompromising as the naturalist vs extra-naturalist dichotomy seems to hold, the paper offers ways to bridge the gap between the apparently exclusive philosophies. The proposed solution, while seemingly only aesthetic, ultimately touches an ethical dimension as it centres on the appropriate construction of the narrative of linguistic fact-finding, which promotes approximative rather than definitive statements in the scholarly discourse. The desired effect is an ethical consensus underlying the work of a linguis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