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自从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Saussure)提出任意性是语言符号的根本属性以来,围绕此观点的争论在语言学界就不曾消停过。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一些语言学家从语言符号的象似性和认知的理据性等角度对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原则提出挑战与质疑。我们认为语言符号在不同层面既有任意性,又有象似性;象似性性是语言符号任意观的补充和发展,象似性以任意性为基础,任意性要受到象似性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语言学中,语言符号的理据性和任意性主要是研究语言的产生,以及语言与他表达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基于此,从学术界关于理据性和任意性问题的争论、理据性和任意性的关系、任意性和理据性构件的反思与重构等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对于语言学的研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3.
索绪尔提出的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原则在语言学界一直是个争论的焦点,受到了很多理据论者的挑战。关于语言符号的理据性和任意性的关系前人有很多论述,但各家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所以争论比较混乱,笔者试就任意性和理据性的关系谈一下自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王志华 《文教资料》2006,(28):149-150
本文回顾了现代语言学鼻祖——Saussure提出的语言的任意性,总结了现代语言学家们对语言符号理据性的探索,认为语言符号既有任意性,又有理据性,两者对立同一,并存互动,推动语言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5.
刘晓文 《海外英语》2013,(1):232-233
该文首先从原则上对索绪尔关于的语言符号的任意性进行了阐述,并创造性地对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提出了新的定义。然后,该文还就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理据性之间进行了辩证研究,并最终得出了语言符号既具有任意性又具有理据性的结论。可以说,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理据性是对立统一的整体,既不能单纯地将它们相互孤立,也不能将它们作为否定对方的论据。换而言之,恰恰因为这种矛盾的关系,才使得语言符号既得到了相对更为广泛而丰富地发展,也使其发展限制在了一定范围内。  相似文献   

6.
文章回顾了现代语言学鼻祖--Saussure提出的语言的任意性,总结了现代语言学家对语言符号理据性的探索,并结合多义词的例证,认为语言符号既有任意性,又有理据性,两者对立同一,并存互动,推动语言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7.
"语言符号"和其"所指意义"之间是否具有理据性,语言学界对此一直存在争论。当前象似性和任意性的分歧就是这一争论的延续,两派分歧的实质是语言符号能指和所指之间是否具有非任意性以及非任意性是否应该处于支配性地位的问题。索绪尔在强调任意性为语言符号的"第一原则"的同时,不否定非任意性的存在。象似派认为能指和所指的关系主要是象似性。由于任意性和象似性两种理论所强调的层面不同,以及它们所具有的动态性特征,我们应该以辩证的态度去回答"哪一方该处于支配性地位"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语言符号"和其"所指意义"之间是否具有理据性,语言学界对此一直存在争论.当前象似性和任意性的分歧就是这一争论的延续,两派分歧的实质是语言符号能指和所指之间是否具有非任意性以及非任意性是否应该处于支配性地位的问题.索绪尔在强调任意性为语言符号的"第一原则"的同时,不否定非任意性的存在.象似派认为能指和所指的关系主要是象似性.由于任意性和象似性两种理论所强调的层面不同,以及它们所具有的动态性特征,我们应该以辨证的态度去回答"哪一方该处于支配性地位"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随着语言学理论的深入研究及各种新理论系统的提出,任意性理论占主导地位的现象已经有所改变,近年来许多学者对索绪尔的任意性学说提出了质疑或否定,试图用理据性或可论证性学说去代替任意性。文章首先对索绪尔的任意性学说及国外学者的不同观点进行了简单叙述,重点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的论争进行描述。笔者认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普通语言学的一条重要原则,理据性和可论证性是任意性的有益补充,但不能取代任意性;任意性还是共时和历时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要对语言进行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徐玉洁 《考试周刊》2009,(34):41-42
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发表问世百年间,围绕着“语言符号的任意性”这一话题,语言学家们有着不同的理解.尤其是对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理据性一直存在争论。本文试图证明,对于现代的任意语言符号而言,任意性与理据性是共存的,它们互相独立、互为表里。其中任意性是语言符号的根本属性。而理据性则是人类活动在不同层面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11.
语言(包括言语)是任意的还是理据的?每一特定的语言都有其理据性。人类、语言、世界三者的关系是三位一体的,人类语言本身的特征和其与理据的关系为语言提供了理据。  相似文献   

12.
关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理据性特征历来一直是语言学家们所争论的话题。本文从语言符号的定义,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角度论述了语言符号既具有任意性特征,又具有理据性特征。正确认识语言符号的这两个方面,有助于我们对语言符号进行全面、科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索绪尔认为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的关系是任意的,但同时语言在某种情况下又具有相对可论证性。本文将以语言任意性原则作为基准,通过对索绪尔提出的语言不变性和可变性理论的阐述进一步说明语言的相对可论证性这一原则,同时在相对可论证性的视角下来分析英语食物名称符号的形成过程,从而探析其背后隐含的符号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论语言的根本属性——任意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将语言符号的任意性视为语言的第一原则。然而近年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致力于语言理据性研究的学者大多将这个普遍接受的观点放在不可调和的对立面加以批判。研究证明理据性是就符号组合而言的,而任意性是就单个符号而言,它们不属于同一研究范畴,因而理据性不能构成对任意性的否定。  相似文献   

15.
语言理据研究中的几个理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据性和任意性都是语言的重要属性,一起构成"和而不同"的对立统一关系;理据论是理据性的理论升华,是人们借用心理学中的"动因"概念并从认知、功能、文化等角度来解释语言符号发生和发展的一种理论;语言表述是捕捉理据的唯一方式,离开语言表述,理据研究将成为空谈;理据(理据义)是每一个具体的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结合在一起的动因,而理据性是对这种结合关系在性质上的描写与判断,二者形成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语言文字的形态受多种外在及内在因素的影响,如认知的、语用的、语义的,等等。文字形态象似性并非是指文字形态象镜子一样呈现现实事物,文字形态象似性其实是人们认知和内化外在世界是所表现出来的特点。英语单词词形象似性是语言学家从字母或字母组合的发音特征、发音器官状态、发音机制等方面感知、探究出来的。这样的象似性是很模糊和抽象的,和汉字象似性的直观和生动形成鲜明对照。汉字字形所蕴含的象似性有直观的也有抽象的,汉字字形直观象似性就是客观实物的简笔画,而汉字字形抽象象似性则把客观实物的形态和形象思维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7.
词汇中大量词语的意义和形式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关联。汉语作为强理据性语言,词义透明度大,规律性强;而英语任意性强,其理据性质与汉语差异很大。受汉语思维定式的影响,中国学生会感到英语词汇繁杂无序,难于掌握。本文从语音理据、形态理据、语义理据三个方面对比了英汉理据的主要特征,并探讨了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力图帮助学生从规律的高度,系统有效地学习英语词汇。  相似文献   

18.
This thesis aims to make a contrast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in their lexical motivation in order to seek the source of form and meaning to further promote the study,explan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lexical meaning.The contrast of lexical motivation is mainly discussed from three aspects:phonological motivation,morphological motivation and semantic motivation.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diachronic study with synchronic study,the conclusion is drawn:the English lexicon is basically arbitrary while the Chinese one is highly motivated,namely,Chinese motivation is much more obvious than that of English for Chinese is an ideographic language and English is a phonemic language.  相似文献   

19.
Substantially less is known about the motivations of indigenous heritage language learners than the motivations of learners of colonial languages.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motivations of Māori indigenous New Zealanders and the identity-related motivations they have for learning their heritage language. Interviews with 19 Māori language learners revealed that identity was a central motivation for both initiating the task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sustaining the behaviour. Rather than applying intrinsic/extrinsic dichotomies to understand Māori motivations, a relational framework was articulated. Māori, who are described as relationally oriented, were commonly motivated to learn the language as a means of building relationships with others in their cultural ingroup. There were also expectations that Māori were able to perform cultural roles using the language. This study confirmed that the pressures on indigenous learners to maintain a language for cultural continuation are quite separate from the motivations of learners of colonial languages.  相似文献   

20.
英语动词短语被广泛地认为难以掌握,过去一直认为它们是任意组合起来的语言现象,动词和小品词的组合似乎无理可循,只能通过死记硬背的方法来学习.然而,认知语言学家却认为动词短语的组合是有理据的,可以分析并加以系统化.这篇文章通过把小品词out的意义范畴化,探索了和它组成的短语动词的认知理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