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从课题突破 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灵魂,也是文章文眼所在,分析这类课文就可以从课题人手。如《死海不死》这篇课文,“不死”是全文文眼所在,也是其结构线索,教学就可以从解题突破,围绕“不死”设计教学思路:①死海在什么地方,为什么称“死海”?②“不死”的现象是什么?怎样造成的?③“不死”原因的形成表现在哪些方面?  相似文献   

2.
世界奇湖     
甜湖:苏联乌拉尔有个甜湖,湖水有甜味。这是因为水里有碱和氯化钠的成分。当地居民喜欢在湖边洗衣,只要把衣服浸在湖水里揉搓几下,不用洗涤剂也能将污迹洗掉。咸湖:亚洲西部的死海是含盐最多的湖,每1000克水含盐272克。湖水比重很大,不会游泳的人也可以躺在湖面上看书。酸湖:意  相似文献   

3.
初中语文第三册第五课《短文两篇》的预习提示第一句话是:“《死海不死》是介绍海洋知识的说明文。”这里把死海当成海洋大家族中的一个成员是不妥当的。死海只是个天然湖。《死海不死》并没有介绍海洋知识,而是介绍了湖泊知识,介绍了一个著名的咸水湖的知识。《死海不死》一文开篇第一句话写道:“在亚洲西部,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有一个‘死海’。”为了清楚地说明它  相似文献   

4.
一、从课题突破 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灵魂,也是文章文眼所在,分析这类课文就可以从课题人手。如《死海不死》这篇课文,“不死”是全文文眼所在,也是其结构线索,教学就可以从解题突破,围绕“不死”设计教学思路:①死海在什么地方,为什么称“死海”?②“不死”的现象是什么?怎样造成的?③“不死”原因的形成表现在哪些方面?  相似文献   

5.
这样可以保护体内水分不会被过度蒸发。,巨人!神灯巨人!神_灯巨人是个快乐的青夕进亡.n人n人到二月卜占人二白 J干孟H有日瓦,」戈共月、口,产与汤真令人陶醉。对啦!—这个地方叫“死海”,它是位于中东地区的一个湖泊,湖水含盐碱度很高,浮力较大,不会游泳的人在这里也不会被淹死,由于湖水太咸了,所以这里没有任何鱼类,因此叫“死海”。淹不死人的海@马开峰  相似文献   

6.
在俄罗斯的卡顿山里 ,有一个使当地居民谈湖色变的湖 .传说那个湖里有吃人的水妖 ,所以该湖获得了一个可怕的名字 :“水妖湖” .曾有许多人不听劝告去“水妖湖”探险 ,几乎无人生还 .据活着回来的人说 :当他们走到离湖边四五百米处时 ,就感到恶心、头晕、流口水 ,呼吸十分困难 .如果不马上离开的话 ,就会窒息而死 .另外 ,在湖的周围地区 ,也从未发现活的动物 .由于探险一直没有成功 ,长期以来 ,“水妖湖”始终是一个神秘的地方 .到了现代 ,“水妖湖”的秘密终于被揭开了 :“水妖湖”的湖水并不是普通的湖水 ,湖中全都是又重又亮的液体金属—…  相似文献   

7.
《死海不死》是一篇事理性的说明文。作为一篇科学小品,它除了具有科学性、知识性的特点外,还具有一定的人文性。先说“死”。“死”的本义是指生物失去生命,跟“生”相对,而在这篇文章里,作者从标题到内容无不赋予“死”丰富的内涵。文章先从死海的得名入手,介绍了死海的表面特征———寸草不生(这是第一处“死”),而后又揭示了死海的本质属性,使人们认识到了死海不死的原因(这是第二处“死”,指人的死,也就是失去生命)。最后预测了死海的未来,告诉人们总有一天它会干涸(这是第三处“死”,指死海的“死”)。文章由一个“…  相似文献   

8.
泱泱母亲湖     
这里还称丹阳大泽的时候,是一片汪洋,水域浩渺得堪与鄱阳湖、洞庭湖称兄道弟。那时,濒水一方的土地叫濑渚,春秋吴国,在这里筑了个“濑渚邑府”,城坚垣固,取名“固城”。后来,跟这方水土要饭吃的人,越来越多了,挤开一片片水面,筑起一方方圩田,大泽分隔为石臼湖、丹阳湖以及无数沟汉,也有了你——固城湖。  相似文献   

9.
1.“火”湖:在拉丁美洲的大巴哈马岛上,有一个奇妙的火湖,夜间泛舟湖上,船桨会激起万点“火光”,船周围也会飞起美丽的火花。有时跃出水面的鱼儿,也带着火星。其实这“火光”并不是火,而是甲藻所发出的荧光。2.“沸湖”:多米尼加岛,是个美丽的旅游区。人们到这里来主要是为了观  相似文献   

10.
酸雨,被人们称作“天堂眼泪”或“空中死神”,具有很大的破坏力。它会使土壤的酸性增强,导致大量农作物与牧草枯死;它会破坏森林生态系统;它还酸化河湖水,使微生物和以微生物为食的鱼虾大量死亡,成为“死河”、“死湖”;而酸雨渗入地下,致使地下水长时期不能利用。据统计,欧洲中部有100万公顷的森林由于酸雨的危害而枯萎死亡;美洲的加拿大和美国也有近万个湖泊全部酸化,成为“死湖”。另外,酸雨是造成桥梁楼屋、船舶车辆、输电线路、铁路轨道、机电设备等严重腐蚀的罪魁祸首。据专家介绍,酸雨加剧了古希腊、罗马的文物遗迹风化;在美国东部,…  相似文献   

11.
河、湖、海是地上水,地下也有水。地下水的总量有6000万立方千米之多,是大陆上河、湖水总量的200倍! 地下水主要来源于雨水和雪水,有些则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和岩浆中的水蒸气冷却凝结而成。这些水渗入地下,便形成地下的“海、河、湖”。  相似文献   

12.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揭示文章内容的窗口。抓住题目就等于找到了文章的脉络。本文试以《死海不死》、《中国石拱桥》为例,说明如何从题目入手分析说明文。《死海不死》是一篇介绍海洋知识的说明文。题目新颖、巧妙。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死”与“不死”入手,精心设计若干个问题,让学生自读、解答。这样设计数学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把握文章内容,另外,也可以使枯燥的说明文教学变得饶有趣味。设计的问题有这样几个:①死海在什么地方?为什么称为“死海”?为什么说死海“不死”?②死海是怎样形成的?③死海的利用价值及发展前景怎样?…  相似文献   

13.
介绍海洋知识的说明文《死海不死》,标题别致精彩,巧用回文设置悬念,引人思索。既然是“死海”,何以又“不死”呢?岂不自相矛盾吗?读了全文就知道了“死海”指的是这海里不具备任何动植物生长的条件,没有任何生物存在;“不死”是指这海水的浮力大,人在海里不用担心会被淹死。“死海不死”一点也没说错,而且饶有兴味。像这种对同一个描述对象既肯定又否定,看似自相矛盾,其实合情合理,从而使语言风趣幽默、耐人寻味的修辞方法,就称为“矛盾”修辞格、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巧用“矛盾”格的范例,撷例赏析,以供借鉴。①……照例的是提着他的两条小鱼,登上岸来向我笑了笑,并且说:“我是为钓,不是为鱼.”(《钓胜于鱼》)  相似文献   

14.
拯救死海     
死海位于约旦、以色列、巴勒斯坦之间,是南北走向的东非大裂谷的北段延续部分,是以色列、约旦、巴勒斯坦共享的内陆盐湖。死海形成于3000万年前,是地球上最低的水域,水面平均低于海平面400多米,因此有“地球肚脐”的别称。人们之所以称它为死海,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海水找不到任何可以流出去的口;二是水生植物和鱼类等生物无法在其中生存。闻名遐迩的死海以其“不死”的独特景观和宜人的气候成为旅游胜地。然而,在过去的50年里,死海水平面从原来的-392米下降到-412米,水面面积由950平方千米锐减到630平方千米。如今死海正面临着走向“死亡”…  相似文献   

15.
雨珊 《初中生》2015,(1):36-37
粉红色的“玫瑰湖” 在距离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35千米的地方,有个名叫“瑞特巴”的湖泊.天气干燥的时候,湖水会呈现出极其浪漫的粉红色,像美丽的玫瑰花,当地人称它为“粉红湖”或“玫瑰湖”.更为奇妙的是,随着季节的更迭,湖水的颜色会变化,有的季节呈淡绿色,有的季节呈深红色.  相似文献   

16.
死海湖面海拔为-397米,是世界陆地的最低点。在希伯来语中,“死海”即“盐海”。死海的含盐量极高,表层为231‰,底层为332%,比一般海水含盐量高5-8倍。单食盐一项,就足够全世界40亿人吃用2000年。死海湖水的比重比人大,因此,人掉入死海,就像木块漂浮在水面一样,不会下沉。擗游过死海的人回来说,人跳下死海,身体  相似文献   

17.
王达五同志在《“死海不死”中的“死”对一个课文标题的看法》(见本刊1990年4月号)一文中认为:“死海”的“死”是“死亡”之义,“不死”的“死”是“淹死”之义,那么,“死海不死”的意思就是“死海是不会淹死人的”了,文章中还强调:“此语是一个单称否定判断,但否定的对象属性已不是死海的‘死’,而是‘淹死’的‘死’了,这叫偷换概念,有悖于逻辑中的同一律”。所以想了个“既保留住  相似文献   

18.
星罗棋布的湖泊将大自然点缀得分外秀丽,而其中的一些奇泊怪湖,则更具有诱人的魅力。死湖在危地马拉北部的特哥姆布罗火山区有一个“死湖”,由于受火山的影响,湖中有一个“沸泉”,使湖水的温度高达80摄氏度以上,而且含大量的硫磺,因此任何生物都不能在湖里生存。甜湖前苏联捷良  相似文献   

19.
初中课文《死海不死》,标题的注释为“根据有关材料编写”。据查对,该文是根据顾玉清所写的《死海不死乎?》(载《世界知识》1981年第3期)一文改写的。改后标题,既与原标题有出入,也与本课文内容所不恰。标题《死海不死》是一个主谓短语。“死海”是名词,作短语的主语部分。中心语是。不死”。短语所陈述的是“死海”的“不死”。  相似文献   

20.
《死海不死》把科学知识与奇异的现象、神奇的传说结合起来 ,生动形象地介绍了死海的特征、成因以及现状和未来 ,将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 ,是一篇有趣的知识小品。但是 ,该文中介绍的有关死海的知识 ,有的还不够全面 ,有的还欠证据 ,有的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这里再补充一些教材中没有讲到的材料 ,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也供老师教学中参考。一、死海不是绝对的“死” 《死海不死》第 1自然段写道 :“谁能想到 ,如此浩荡的海水中竟没有鱼虾、水草 ,甚至连海边也寸草不生 ?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死海真的是这样“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