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现今高校需要紧抓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价值教育,依托于思政课方面价值教育培育出更多国家社会真正需求的优秀人才。而思政课实际价值教育其本质上建立在信仰教育以及知识教育两方面,换句话来讲,就是由信仰以及知识两种教育共同形成了价值教育,两者缺一不可而又相辅相成。因此,当前众多的思政课教师需要在信仰以及知识两种教育之上展现出思政课内在价值。基于此,就思政课价值教育基础即知识教育展开分析,之后对思政课价值教育高目标即信仰教育进行研究,然后探讨思政课价值教育从知识教育向信仰教育的升华,最后阐述思政课价值教育从知识向信仰教育升华的内在意义。  相似文献   

2.
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目标,需要理论知识教育和理想信仰教育有机结合,最终达到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目的。推动知识教育向信仰教育转化是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改革的中心环节。当前的主要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存在信仰教育的应然与实然的矛盾,存在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知识性与信仰性的模糊认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必须明确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信仰教育的性质,从教学内容和教育方法入手,准确把握知识教育与信仰教育之间的关系,优化目标体系,转换教学逻辑,整合方式方法,推动知识教育向信仰教育的转化与升华。  相似文献   

3.
思想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思想性课程,是一门政治性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的课程。从教学内容上来说,知识性内容是基础,认知性内容是关键,实践性内容是归宿,正确处理三者关系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难点。以问题为中心进行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应让学生利用学习通平台进行自主学习,解决知识性学习问题,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模块化课堂教学模式,重点解决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知,加强过程性质量评价,体现学生对实践性内容的掌握情况,从而凸显思政课的育人作用,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4.
刘涛 《考试周刊》2014,(49):47-47
现代教育,既要教书,又要育人,育人离不开贯穿始终的情感教育。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思想性、文学性、知识性相统一的学科,它极具思想性,且具有深刻的情感内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同时,还要注重挖掘课文中蕴涵的情感因素,渗透思想教育,促进中小学生情感的建立。  相似文献   

5.
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要求。思政课的价值性不仅是由课程的政治属性决定的,还是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在价值性以及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决定的。思政课改革创新需要我们既见"思想政治",又见"理论课",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凸显课程价值引导与知识教育双重职能,努力将课程打造成为兼具思想性与时代性的优质"金课",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收获真知。  相似文献   

6.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思想性、文学性、知识性相统一的学科。它极具思想性,具有强烈情感内涵。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同时,注重挖掘课文中蕴涵的情感因素,渗透思想教育、促进中小学生情感建立和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7.
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思想性,它担负着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智能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双重任务,是一门思想性,教育性很强的课程。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教育已从单纯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  相似文献   

8.
何先慧 《文教资料》2014,(23):57-58
文学理论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核心的文学基础理论课,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它既是一门文科专业的知识课,又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理论课。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要把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深化中国梦宣传教育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结合起来,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9.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语文作为一门集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基础学科,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此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内生-体现”式课程思政是破解思政课程实然问题,建构“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思政教育”三个层级螺旋上升的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思政教育体系,是实现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内生-体现”式课程思政基于“教育性教学”理论,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内在融合,重在思政教育元素挖掘、思政教育活动预设、思政教育生成处理、思政教育评价升华。  相似文献   

11.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开放教育学生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具备开展课程思政的优势.在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基于Moodle平台的思政教学设计中,秉持"将思政目标融入教学目标"和"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内容"的设计思路,实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实践表明,课程思政教学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12.
教育改革的形势对德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效果影响思想品德教育的声誉。影响教学效果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师资水平问题 ,二是教学方法问题。本文拟就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性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一、理论联系实际是讲好思想品德教育课的根本方法根据思想品德教育的性质、任务和特点 ,可以说理论联系实际是德育教学中最重要的原则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有成效地理论联系实际 ,必须做到四个统一 :一是思想性与知识性相统一 ,核心是知识性为思想性服务。它要求尽量寓思想品德教育于知识传授之中 ;二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  相似文献   

13.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专门对小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和品德教育的课程。只有根据它的特点进行教学,把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等统一起来,教育效果才会显著。一、思想品德课的思想性强,特别要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因此课前要摸清学生的思想基础和实际问题,以便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14.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知识教育和信仰教育的统一体,传统的教育偏重知识传授,严重影响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效果,思政课向信仰教育的转变已迫在眉睫。为实现这一转变,教师要自觉提高综合素质,大胆创新教学理念,采用以交流互动、情感体验为特征的教学方法,确立层次性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某院一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以及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公共基础课。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中,如何深挖思政元素,做到将理想信念教育、爱国情怀、敢于争先、勇于创新、忠诚担当等思政育人元素润物无声地浸润到课程各项教学内容中,将成人育才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显得尤为重要。阐述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对课程现状进行了分析,对课程思政融入课程的教学实施、设计教学内容、分析存在问题进行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究。  相似文献   

16.
思政课教学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是思政课改革必须坚持的重要方法论原则。显性教育是思政课教学必须始终坚守的基本原则,隐性教育是思政课教学必须始终坚持的重要方法。目前,思政课教学存在重显性教育轻隐性教育、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不协调、课程育人和文化育人不同步等问题。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必须推动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同向同行,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形成育人合力,实现课程育人与文化育人协同发力。  相似文献   

17.
高校思政教育作为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关键,因为思想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特点,其教学方式与其他课程教育相比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近年来,高校思政教学途径逐渐多样化,尤其是情境教育法的融入,为思政教育带来了新思路。本研究认为,高校思政课教师要适时采用“情境+思政”教育模式,引导学生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真正发挥思政教育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8.
学校心理教育课程教学中存在简单化倾向和“高原现象”,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建构主义认知弹性理论提出的知识观和教学观,有利于正确理解心理教育课程教学,它提出的支持结构不良领域高级知识获得的教学策略,为心理教育课程的复杂概念理解和知识迁移提供了有效途径,即小组合作学习、交互式学习、问题情境性学习。  相似文献   

19.
研究生课程教学中的课程思政与情感教育的学习目标具有同质性。以情感教育理论为基础,首先论证了研究生课程教学运用情感教育的应然性,接着分析了情感教育融入研究生课程教学的难点主要是课程思政情感教育目标模糊化、内容简单化及教育方法工具化,最后以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国际商法课程为例,从观照情感体验设定教学目标、立足情感认知丰富教学内容和凸显情感环境创新教学手段三条路径探索情感教育融入研究生课程思政的具体实践,为情感教育融入课程思政提供可复制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20.
课程思政是我国当前核心的教育理念之一,其以立德树人为宗旨,是我国大思政体系在教育教学上的延续,其特点是在潜移默化中把政治思想教育贯穿于每一门课程,目前这种理念正引导着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和知识教育的融合发展。全人教育理念基于人本主义理论,主张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关注人的自我实现。课程思政与全人教育在理念上具有内在联系,以全人教育理念为指导,探讨全人教育理念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构建全人教育理念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可以提高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校的育人质量。构建全人教育理念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应该在以下方面发力:一是增加课程的中国本土内容,在知识传授中融入思政教育;二是发挥教师导向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是以多元课程模式实施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四是通过组织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