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基础,也是一个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精神动力。在当前社会思想文化领域,复古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对人们坚定文化自信造成了一定干扰和阻碍。增强对以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核心内容的中华优秀文化的自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并以此指导人们持续推进现代化建设,有助于克服复古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有助于坚定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源,是延续发展中华文化的重要推力,是中国立于时代发展的根本。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当下高校课程教育有效融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是新时期高校教师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3.
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一项基本内容。学生的文化自信源自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源自对中华文化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旺盛生命力的坚定信心。中华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在文化自信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通过采取“引领学生围绕古诗词深思细品、精思熟读以及巧思妙讲”等有效策略,认同、积淀以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据此助力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发展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4.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以新时代文化自信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交流传播,对丰富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促进中外人文交流意义深远.文章以江西理工大学巴基斯坦旁遮普大学孔子学院为例,从理论、实践、方法三个维度分析了新时代文化自信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5.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年初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由此可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我们来说责无旁贷。  相似文献   

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年沉淀厚积而薄发,彰显其旺盛的生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和书写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思想来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更加适宜的土壤并起到催化作用,其未来发展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凝聚中国精神,提升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实现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世代传承与发展的古典文化体系,蕴含着丰厚的教育价值,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文化精神为内容的育人活动,为新时代学生培根铸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归属,其教育过程是个体生命在文化涵养浸润中从文化理解、文化认同到文化自信的养成过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做到“知行合一”,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立场;要寻根探源,引导学生理解中华文化的精神基因。在课程化实践中具体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各种活动实践中活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  相似文献   

8.
炎黄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龙头文化,从炎黄文化到炎黄学,是一种提升,更是一项学科建设。这项学科建设完全符合近年来党和国家提出的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和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时代要求,完全符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谈到的"文化自信",有利于我们在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我认识的基础上,达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也有利于改变当前炎黄文化研究存在的结构性困境,实现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相转化,将不同研究成果内在地联系成一个整体。  相似文献   

9.
树立文化自信关乎文化传承和价值观的培育,是高校承担的使命和职责。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化自信既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的。中国近现代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中承上启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培育文化自信具有丰厚的资源和独特的优势,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培育文化自信也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途径和方式,二者具有价值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10.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文化自信问题并就此阐发了许多重要思想,包括: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既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又缘自当代中国发展成就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景;基于历史诉求和现实需要,文化自信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增强文化自信,必须加强中国文化宣传教育,促进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1.
杨银 《亚太教育》2019,(11):5-6
社会主义文化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些都是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培育新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纲领,是指引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明灯。本文分析了构建高职学生文化自信的意义以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构建高职学生文化自信的价值,提出了利用优秀传统文化构建高职学生文化自信的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基石,文化自信引领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文章针对文化自信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外译与传播的现实困境,从多角度提出创新路径,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出国门迈向世界,促进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互鉴。具体创新路径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使用“新技术”,自动翻译技术减轻外译人员负担,新媒体技术提升传统文化感染力;二是走进“新时代”,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内容,提升优秀传统文化国际话语权;三是赋予“新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突出资本带动的整合优势;四是开启“新征程”,开启“文化自信”的新征程,开启“全球传播”的新征程。  相似文献   

13.
东少荐书     
本期我们为大家带来的是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的“中华文化传承系列”图书。希望大家通过阅读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手工艺文化,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4.
李丽 《甘肃教育》2021,(6):88-89
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跨越时空的思想观念、丰富的人文精神和完整的道德规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力量来源。中华文化延续几千年,其中的伦理道德规范早已深深扎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大力挖掘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好初中思想政治工作,是时代和社会赋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相似文献   

15.
作为典型语文课程资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增进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以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目标,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强调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结,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的融合,在解决真实情境问题的过程中发展综合思维,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6.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包含着中华民族最基本的精神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要依托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需要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追根溯源,从汉字词根中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汉字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在  相似文献   

17.
<正>"文化兴,则国兴",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是推动国家发展进步的内生动力和精神支撑,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当代中国人必须增强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培养对中华文化的自觉意识和自信心理,理应成为道德与法治课培育的核心素养之一。中华文化自觉自信意识培育可通过多种方式达成。其中,教师教学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在文化经典的土壤里快意生长,是重要教育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8.
<正>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推动文化自信自强,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总书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民族的伟大复兴联系起来,凸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赓续中华民族精神血脉、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书法教学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对学生实施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教育,有助于增强其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教学设计围绕文化自信主题,以学科大概念纲举目张,遵循学生认知习得规律、思维提升途径、行为发展顺序,使文化自信在触手可及中春风化雨、落地生根,最终在构建研习评价体系中使文化自信入脑入心,真正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民族复兴大业培根铸魂。  相似文献   

20.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也是培育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小学科学教学应在普及科学知识的同时,通过与本学科相关的课内外活动向学生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充分发挥学科教学文化育人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