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8 毫秒
1.
求异出新闻     
有经验的记者、通讯员,研究广播、电视、报纸的宣传形势,从中寻找新的报道题目,有的同志则跟在别人报道的后面亦步亦趋,别人报道啥,他也报道啥,造成主题雷同,新闻不新。新闻最忌文题一样,使新闻失去新意。怎样避免这种做“无用功”的现象呢? 首要的是树立超前意识。因为新闻贵在新鲜,同样的主题,第一次报道是新闻,第二次报道就不是新闻了。这就要求记者、通讯员在选择、提炼主题上要在报道形势的前面,即在报道内容的求新上要力争第一,勇当尖兵,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易。这样,就  相似文献   

2.
经过多年的亲身体验 ,要当好一个通讯员 ,得做到“六不怕” :1 不怕冒风险。要敢于写批评性的社会新闻 ,只要事实准确又值得宣传 ,就不怕承担责任。2 不怕别人说闲话。不怕别人说写报道影响工作、图名利、挣表扬、出风头 ,因为写报道是搞宣传 ,也是工作。当然也要处理好写稿与工作的矛盾。3 不怕得不到领导支持。作为业余通讯员 ,下乡工作就是采访的好机会 ,要善于利用业余时间写稿 ,写出成效 ,领导自然就会支持。4 不怕投稿不见报。写了很多稿子不用 ,就灰心丧气 ,从此不写了 ,这是不对的。要多动脑筋 ,多想问题 ,多选题材 ,多写稿件 ,…  相似文献   

3.
“新闻眼”是一则新闻的主题、红线、灵魂,是整个报道思路和整篇新闻文脉交织的枢纽,是新闻作品中的精气神和最为光彩照人的闪光点。有没有“新闻眼”,“新闻眼”抢不抢眼,将直接关系到一篇新闻作品的深浅高低和成败得失。有经验的记者写稿子,特别重视寻找“新闻眼”。什么时候拎出了“新闻眼”,什么时候就写得出好稿子。正确确定报道选题,反复提炼新闻主题,是拎出“新闻眼”的重要步骤和环节。  相似文献   

4.
我是一位笔耕30载,暮年仍“爬格”的老通讯员。《新闻知识》编辑部对我的新闻敏感强.见事早,行动快,常有稿子写的通讯作风,倍感兴趣,约我写一篇如何捕捉新闻题材的体会文章。显而易见,编辑部的意图在于推出一个通讯老兵的体会,以帮助初学新闻写作的年轻同志解决“无啥可写”的问题。我的主要体会是:只要深入生活,广交朋友,随时随地细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紧扣时代脉搏,就有抓不完的题材,写不完的稿子。下面谈谈自己抓题材、写稿件的具体做法。上对中央方针,下联工作实际,抓住典型认真写。粉碎“四人帮”…  相似文献   

5.
歪劲扭正     
”新闻在哪里?在天上、在地下,茫茫两无知。日日新、月月新、稿子件件无回音。”这是一些通讯员屡次投稿不中发出的感叹。 新闻贵在新,这句话也不新了。新闻是新近发生的实事的报道。这个定义也不新了。关键是新闻这个新近发生的事实的稿件如何变成报道。对此,有的通讯员套用“红包”战略来投稿。  相似文献   

6.
我是从1990年7、8月份开始新闻写作(?)至今己在地区以上新闻单位发稿20多篇,其中省级13篇。在近一年的写作实践中,我体会最深的是:要写好新闻一定要抓准“新闻眼”,选择最佳角度。我开始写新闻时,凭着满腔热情,见啥写啥,有时一坐一个通宵,写完就往报纸、电台投,结果很多稿子都如召沉大海。过了一段冷静下来,细细思索,拿自己的稿子与报纸电台上发过的同类稿子相对照,发现自己写的新闻事件不是新闻价值不大,就是没有什么新意。向老同志请教,他们告诉  相似文献   

7.
我常遇到一些刚从事新闻写作的同志,他们写的稿子象封建时代的姑娘那样羞涩怕人;他们偷偷地写,“秘密”地寄,结果,篇篇如石落大海。此时,他们又抱怨编辑“不识货”了。当初,我写稿时就吃了这方面的亏,对自己写的稿子除本人和编辑看外,别人连个“气”也闻不到。后来有位颇有名气的老通讯员到我家玩,非要看看我的稿子不行。恰巧我刚写了一篇《粉笔虽小获利多》的稿,  相似文献   

8.
去年10月,山东省枣庄市某区有位通讯员,在和别人一起上厕所时,听说本地某毛纺厂的一位厂长被免职,让他到某村去参加村级整党。这位通讯员没有去有关部门调查、核实,就写了《某某某能官能民,能上能下》的新闻表扬稿,寄给了枣庄市广播电台。但稿子一播出,却招来了麻烦。这位厂长不但不“领情”,反而上门质问写稿者:“是谁免了我的  相似文献   

9.
初学新闻写作的同志热情很高,往往是见啥写啥,几乎每天一篇,不管报纸登不登,总是一个劲地写,一个劲地投。结果发稿甚多,但却用稿寥寥。我认识一位业余通讯员,他去年写了三百余篇稿子,却只被新闻单位采用了几篇。他问我是啥原因,我认为,最主要的是没有了解读者心理。  相似文献   

10.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要“新”要“实”。在这方面,我们绝大多数新闻工作者、业余通讯员做得是比较好的,但也有少数同志为了求“新”求“快”,仍然违背新闻必须真实的原则,人为地造成了一些假报道。为了求快,预先报道。常常是“事未做而文先行”,把计划中的事说成是正在办的事,把发展中的事说成现实的东西。就是我们常说的“早产新闻”(实质上是假报道)。去年十一月。我们收到一篇稿子,稿子开头写道:“昨日,在某地一幢  相似文献   

11.
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有一句名言:“懒人是当不了记者的”。同样,懒人也是当不了通讯员的。时下,有少数基层通讯员心浮气躁,听风就是雨,重“写”轻“采”,或只“写”不“采”,其表现一是喜欢道听途说找材料,哪怕一星半点小事也如获至宝地关起门来写新闻,大笔一挥,敷衍成篇;二是爱吃现成饭,就着会议、简报、总结、经验材料、内部通讯等,生吞活剥地写新闻;三是即使下去采访也是蜻蜓点水,车来车往,凭感觉一知半解地写新闻;四是自以为情况熟,万事通,不需要采访也能写出好新闻,结果是稿子写出来见了报,不是无新意,就是漏洞百出惹出不少麻烦,有的还…  相似文献   

12.
一忌写“模仿新闻”。新闻,本应取之于生活,贵在创新。可是有的通讯员却总是在报纸上找题目,强照葫芦硬画瓢。新闻姓“新”,最欣赏的是独创,最忌讳的是模仿。有经验的记者、通讯员每天都看报纸,但他们不是从报纸上找已经报道的  相似文献   

13.
题目在哪儿?     
一位初学新闻写作的朋友常向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一年写100多篇稿子,怎么有那么多题目可写呀?”我说:“五光十色的生活蕴藏着写不完的题目,问题在于你会不会抓。”一个合格的通讯员,应是掌握写作素材的“富翁”。不尽的报道题目就在生活之中。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善于观察。观察,是我们捕捉新闻素材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搞报道时间稍长一点的通讯员大都掌握这样一个规律:短稿大都比长稿容易见报,短的报道所具有的优势比长的要多、要强、要大。道理大家都明白,那么为什么大多数通讯员实际写起稿子来却偏爱就长避短呢?我感觉,这里的原因很多。除了有通讯员片面认为,文章长短决定着典型的轻重,作者水平的高低,才有上头条和获奖机会,才有资格同别人比试外,来自单位领导的“压力”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我认识一个老通讯员,聊天中,他倒出了心里话儿:部队领导和编辑部,好象是两块夹板,一头说,“要写大稿、长稿,只有长稿才有宣传力,新闻价值  相似文献   

15.
勤奋出新     
我是市报社、电台、电视台的一名特约通讯员。两年前我还不懂怎样写新闻,但通过两年多的刻苦学习,勤奋写作,不断提高和丰富了我的写作水平和经验。截止1989年7月18日,我已被市级以上新闻单位采用稿件399篇。要写好新闻,我最深的体会是要“勤奋”。在新闻写作上,我努力做到以下两点。一、要突出“新”意 1988年度,我被伍家岗百货商店聘请为名誉柜长之后,接触商店的工作多了一些。该店经理胡兆英白天脱产参加中专班学习,晚上和星期天仍坚持站柜台,一心扑在工作上。我想写篇稿子,可类似这方面内容的稿子,报纸上见的多,如何使这篇报道不落俗套?  相似文献   

16.
批评稿难写,这是记者、通讯员历来就有的感慨。这个“难写”并不在于稿子本身,而在稿子刊发之后,风云变幻,奥妙无穷,记者实难应付。一位通讯员就本单位部分职工倒卖原材料一事写了一批评稿,经政工部门审核无误,寄给了市报。文章发表之后,不仅被批评者上门斥骂,单位领导也大为不满,开会对写批评稿者进行批评,认为这是故意给本单位“抹黑”。就连审过稿的有关人员也随风一转,声明对此事不能负责。招祸的只能是记者、通讯员了! 说批评稿难写还比较好“理解”,而表扬稿也难写就真让人哭笑不得了。某新闻专干,一次与本单位的“二把手”乘小车去外地办事,途中遇一群众拦车,请求送一伤员上医院。该领导觉得救人要紧,立即命司机去跑了一趟。新闻专干就此事写了一稿发表在某报上,不  相似文献   

17.
这里所说的“陈货”,一是指记者、通讯员和投稿者采访的材料,没有当即写成稿子,过了一些时间才写成稿子向外寄发的;二是指对一些新闻稿子,因为种种原因,编辑部没有及时采用,隔了一段时间才编发的。这类新闻稿要慎用。如果需要见报,有关的材料应重新与有关人和单位核实。否则,就会出差错,闹笑话。今年初,一家报纸登了一篇“杨伯镛谈中国女篮新打算”的稿子。见报时,杨伯镛教练已从女篮离任好多天了,而报道还绘声绘色介绍他将怎样带领女篮……。笔者曾写过一则短稿,报道一个乡供销社党支部书记、主任因替母亲大办丧事,影  相似文献   

18.
近读名作家陆夫的一篇谈创作的讲稿,其中说及上世纪50年代,张天翼向他介绍的一条写作经验:写稿子的时候“老子天下第一”,稿子写好后“小子罪该万死”。陆夫解释道:“这就是说,写的时候要充满信心,写好稿后要谦虚谨慎处理。”张天翼和陆夫都是老一辈名作家。他们说的“写稿子”是指创作艺作品。但是“隔行不隔理”,新闻写作(包括我们通讯员)认真学习他们的写作经验,“消化吸收”,是不无益处的。  相似文献   

19.
我长期在林区工作,是个写稿已40年的老通讯员。近几年来,在我们通讯员中给报纸、刊物、电台写稿的人越来越少了。最近我对本地和外地的一些通讯员做了调查,发现不少人很苦恼。苦恼什么呢? 比较普遍的是感到写的稿子常常不被新闻单位重视。满腔热情地写了一篇又一篇稿子,寄出去大多石沉大海,很少有回音。有位通讯员一连给一家报纸写了10多篇稿子,每次都附上一封信,请编辑老师在百忙中给予指导。稿子一篇未发,“老师”也一字不回。后来他想出个办法,投稿时除再三恳求编辑指导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我县各条战线上涌现出一大批热爱新闻写作的通讯员和新闻爱好者。这些同志热情很高,但苦于“摸不着门”,入了门的又苦于水平提高慢。去年下半年,我们试订了几期《新闻与写作》,觉得很适合通讯员学习.于是,就由县委宣传部为全县骨干通讯员每人订了一份,共订八十份. 从订阅半年来的实践看,杂志对通讯员学习掌握新闻写作方面的基础知识,熟悉新闻形式,提高新闻写作水平,起到了很好的辅导作用。县新华书店职工余报生,是个新通讯员,写了不少稿子,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