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课程本体论为基础,结合后现代课程观,对以主客二元对立本体论为基点的现代课程论进行批判,倡导在英语课程中把主体和环境、个人和知识、学生和教师视为动态的有机整体,并主张英语教学的内容应当回归到英语语言本身。  相似文献   

2.
后现代视野中的课程实施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课程实施研究兴起于课程研究范式与社会脉络的后现代转换之中,自然而然地受到了这一变化趋势的影响。我们应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等角度入手,检视与建构后现代课程实施理论的基本特征,在本体论上,将课程实施视为对话,恢复其开放性和复杂性;给教师和学生赋权,使其作为主体参与课程实施;尊重课程知识的建构性和境域性;倡导以多元与宽容的方法论评价和研究课程实施,面向教育情境,面向师生本身是后现代课程实施理论的精髓所在。课程学者应从其缺陷入手,改善这一理论的实际运作。  相似文献   

3.
基于教学与课程研究一体化的思想,从潜课程的提出入手,试图通过讨论交往本体论的教学哲学思想对于潜课程所具有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以及如何根据教学的交往本体论的启示有效开发潜课程等问题,来寻求交往本体论在现实课程与教学实践中的立足点和潜课程实践的理论生长点,进而实现理论的与实践的有机结盟。  相似文献   

4.
基于教学与课程研究一体化的思想,从潜课程的提出入手,试图通过讨论交往本体论的教学哲学思想对于潜课程所具有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以及如何根据教学的交往本体论的启示有效开发潜课程等问题,来寻求交往本体论在现实课程与教学实践中的立足点和潜课程实践的理论生长点,进而实现理论的与实践的有机结盟.  相似文献   

5.
基于教学与课程研究一体化的思想,从潜课程的提出入手,试图通过讨论交往本体论的教学哲学思想对于潜课程所具有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以及如何根据教学的交往本体论的启示有效开发潜课程等问题,来寻求交往本体论在现实课程与教学实践中的立足点和潜课程实践的理论生长点,进而实现理论的与实践的有机结盟.  相似文献   

6.
课程与教学的一体性长时间潜隐地发展,文章从教育本体论的角度探讨课程与教学的一体性问题。教育本体是指导学习,则指导内容是课程,指导方式是教学,指导内容和指导方式是对一个本体不同侧面的认识和实践,课程与教学的在本体论和认识论层次的一体性使课程和教学统一于指导学习这一教育本体。  相似文献   

7.
课程本体论主要研究课程的“存在”问题,它是探究和思索作为“存在”的课程何以“存在”的理论。它对课程发展乃至人类具有独特意义:它是课程理论的根基;是分析、批判现实课程的一种武器;能够为人们认识课程提供哲学信念;能够为课程发展提供方向和动力。吸取西方课程领域长期拒斥或忽视课程本体论的经验教训,对我们建设自己的课程理论体系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高校课程综合化建设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课程综合化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文章从哲学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以及教育学的视角,多方面为高校课程综合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又以分析综合方法概括出课程综合化的整体综合、互补相通、动态开放、逻辑同构等构建规律;并联系中外教学改革的实践,归纳出综合化课程的类型系列。  相似文献   

9.
在课程本质研究上,《课程》一文对本体论的追问“课程是什么”的方法提出了质疑,认为转向实践论的追问“课程不是什么”能更好地指导和规范课程实践。本文认为当本体论的追问“课程是什么”放弃之后转向实践论的追问“课程应该是什么”是一种更明智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在想象力哲学发展的推动下,课程也开始关注想象力的研究.“课程想象力”开始孕育、诞生、生长,并积淀起了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视域的丰富内涵.站在宏观层面的课程视角审视,课程想象力的培育将为课程改革带来全新思路:更新课程本质观,夯实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转变课程思维方式,发展关系性、整体性以及网络性思维以提升课程改革的有效性;明晰课程价值取向,推动课程改革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课程是人造的复杂系统。人的价值观念决定了课程是什么的问题。课程并没有一个先验的本质等待人们去找寻、去发现。恰恰相反,课程的存在先于课程的本质。课程研究应转换本体论的思维方式,直面儿童、经验、知识、文化、课程、教师等诸因素间的复杂关系,接受价值判断的不确定性,澄清价值判断的依据,表明自己持有的基本立场,让课程理论和课程实践良性互动、相互促进才是课程研究最紧迫的使命。  相似文献   

12.
我国课程话语的历史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话语实质是课程领域中的思维方式,它反映了人们在课程问题上的本体论和价值观。追溯我国近几十年来课程理论与课程实践中的话语变迁,可以清晰地发现我国课程研究对课程本质和课程价值的理解脉络。超越封闭的课程理解,达成多元的课程价值认同,实现课程的核心育人价值,是我国新时期课程话语所昭示的课程理论研究与课程改革实践动向。  相似文献   

13.
文章论述了柏林大学的办学理念,在此基础上从本体论、认识论和实践论的视角探讨了柏林大学课程资源中蕴含着的课程资源思想,最后综合论述了柏林大学课程资源开发中的不足,以及对我国高等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我国"课程领导"的研究现状:基于相关论文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对"课程领导"相关论文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的学者和教育类期刊已经开始关注"课程领导"的相关研究,研究"课程领导"的学者群体已经初步形成。对于有关"课程领导"的相关论文可以从本体论、认识论和实践论三个纬度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课程话语实质是课程领域中的思维方式,它反映了人们在课程问题上的本体论和价值观。追溯我国近几十年来课程理论与课程实践中的话语变迁,可以清晰地发现我国课程研究对课程本质和课程价值的理解脉络。超越封闭的课程理解,达成多元的课程价值认同,实现课程的核心育人价值,是我国新时期课程话语所昭示的课程理论研究与课程改革实践动向。  相似文献   

16.
课程即过程——关于过程课程观内涵的诠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过程课程观的提出是有理论和现实依据的,那就是时代精神、知识的性质和人的自我认识的变化。所谓过程课程观,就是把课程看作是"过程"的系统课程理论。在过程课程理论视野中,过程性不仅仅是课程的一种属性,它对课程来说具有本体论上的意义和价值。进一步说,过程是课程的存在方式和发展方式,课程是一种过程性的存在。与传统的课程观相比,过程课程观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内涵:强调课程目标的发展性与生成性;追求课程结构的多样化与选择性;倡导课程资源的"生活化"与"事件化";坚持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  相似文献   

17.
课程实验是课程研究十分重要的研究方式之一。在当今世界课程改革与实践发展过程中,课程实验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特别是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实验的推进,课程实验的理论和方法问题已经成为课程领域学者们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之一。但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对课程实验本体论方面的具体内容和具体实施办法研究较多,  相似文献   

18.
我国课程决策的传统主要是集权型的。1949年以来,我国经历了三个阶段的课程决策转变,即从完全国家决策模式阶段,发展到以国家决策模式为主、国家和地方决策并行的阶段,而今在新课程背景下又走向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决策相结合的模式。虽然现阶段我国学者对课程决策机制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但仍存在对课程决策本体论研究不足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课程评价是一个持续展开的、复杂的动态过程,需要将本体论和方法论统整起来进行观照。课程即儿童经验转化与建构的连续体,课程的过程属性决定了课程评价的过程品性。课程作为学习体验和经验的生成通道,是构成学习者个体成长的立体式、开放性、个性化的“生命通道”。在学习体验取向的过程性课程评价论中,课程情境是学习体验的生产场域,课程的转化过程是学习经验转化与生成的过程。以课程体验为核心的“事件”作为载体,以“认知—情感”双维作为主要观照,以学习任务体验、学习活动体验、学习情境体验、学习结果体验为具体观测点,对个体的知识体系、情感世界、综合能力、智慧获得感、课程整体成效等进行全程性的评价,为过程性课程评价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基本理路。  相似文献   

20.
我国课程决策的传统主要是集权型的。1949年以来,我国经历了三个阶段的课程决策转变,即从完全国家决策模式阶段,发展到以国家决策模式为主、国家和地方决策并行的阶段,而今在新课程背景下又走向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决策相结合的模式。虽然现阶段我国学者对课程决策机制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但仍存在对课程决策本体论研究不足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