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单元教学不仅有利于解决当前统编教科书“时间跨度大,内容多”与课时不足之间的矛盾,“纲要化简略叙事”与材料不足之间的尴尬,还有利于教师突破传统思维,依据课程标准和学情确立教学目标,合理解构与重构内容和教学逻辑,提升历史课程育人效果。笔者以为,单元教学如何实施、如何实现核心素养稳稳落地,关键在于找准单元教学实施的着力点和发力点,即精准的教学立意和严谨的教学逻辑。当然,精准的单元教学立意,  相似文献   

2.
<正>统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现如今已经在全国多数地区起用,内容多、知识碎片化与课时有限是最为突出的矛盾。大概念、跨单元成为多数教学专家一致认可和提倡的予以化解以上问题的有效策略,它是“课程建设的需要、是高效使用教材的需要、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需要”(王春丽《单元整体教学理念下统编高中历史教材的课堂实践》)。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进行跨单元教学设计呢?笔者以《中外历史纲要(下)》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为例,略谈自己的教学思路和具体流程。  相似文献   

3.
《小英雄雨来(节选)》是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单元语文要素是“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师在教学这一课时,要通过多维视角解读课文,充分了解学情;精准定位目标,明确教学重点难点;借助助学系统,有效落实“长文短教”的教学理念,化解长课文之“繁”。  相似文献   

4.
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现已广泛使用,但出现了“内容繁多、知识碎片化、课时有限”等问题,而单元整体教学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教学效率。在单元整体教学理念下,“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这一单元的教学应遵循教学目标整体性、教学环节关联性、教学内容阶梯性三个原则,通过“课前探究,目标预热;前端导入,要点切入;课中研读,内容聚焦;课后巩固,课堂延续”,培养学生思维的整体性和看问题的大局观,促进学生深入地学习历史。  相似文献   

5.
<正>统编教科书习作单元精读课文重在从阅读中学习表达方法,要从精准定位目标、精巧实施策略、精当多元评价入手,开掘和把握好习作单元的写作资源,才能更好地助力语文要素在精读课文教学中软着陆。统编教科书改变了以往以阅读为中心的编排体系,创新单元结构,安排了以习作语文要素为主线、独立组织单元内容的“习作单元”。教师要用好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让其语文要素软着陆。笔者从精准定位教学目标、精巧实施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6.
倪凯颜 《江苏教育》2023,(14):66-71+74
在语文学习任务群这一新概念提出的背景下,教师应尝试单元统整视域下的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统编教材五上第四单元《古诗三首》第一课时的教学,可以围绕特定学习主题,架构单元学习任务,并在单篇教学中设计与组织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7.
伴随统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研究的不断深入,单元教学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日益紧密。大单元教学能够按照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将单元与课时、课时与子目、子目与子目、单元与子目进行有效整合,对于加强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具有显著优势。在核心素养培养的基础上进行大单元教学,既要在教学设计方面不断创新,又要在实施方面持续更新教学策略,进而优化教学实践,这不仅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统编高中历史教材各单元之间既相互独立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内在联系。对单元的解构有助于教师突破碎片化的单课教学设计,有助于学生摆脱繁杂知识点的“困扰”,从而围绕单元核心观点开展整体教学。显然,这种单元式教学能够助力“教”与“学”的双重突破,进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1]。基于此,笔者将以“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学为例,从解读单元结构、萃取教学立意、明确单元目标、分解课时目标四方面探讨高中历史教学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统编语文教材小学阶段中的文言文,旨在传承经典,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依据统编教科书的编排特点和文言文的文体特点,横向关照单元整体,纵向关注语文要素,遵循一定的序列和逻辑,设计教学目标和内容,选取恰当的教学策略,实施梯度教学.  相似文献   

10.
“课时主义”打乱了教材编写的整体逻辑,将教学内容切割得支离破碎;窄化了教学的目标体系,将重心仅仅落在知识与技能维度上;剥离了教材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难以在情感上引起学生的共鸣。这些问题的存在成为教师教学设计的现实羁绊。“主题单元”以“大主题”为统领,将课时逻辑串联起来,有利于凸显教学的完整性;进行“整体性”编排,将目标体系加以统构,有利于创造更加优质的教学;强调“结构化”关联,密切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拓宽教学的广度,是教学设计的新范式。在“主题单元”范式下,依据新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课堂教学设计应形成五步走的策略:重组教材内容,确定单元主题;研读课程标准,明确单元目标;整合教材资源,创设真实情境;依据教学材料,组织学习活动;设定评价标准,检验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1.
<正>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内容多课时少”这一矛盾已然存在,对教科书进行合理的取舍与整合势在必行。受笔者所在的名师工作室两名教师对《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的同课异构观摩和研讨启发,笔者认为,针对必修课程《中外历史纲要(上、下)》文化史部分的教学,我们应瞄准“课程结构”靶心,紧扣“纲要”二字,  相似文献   

12.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除了编入四个阅读策略单元,还编排了批注单元。批注单元的“多阅读策略教学”,先要解读教材,梳理学生已经学过的、与批注单元匹配的阅读策略;在此基础上,立足单元内容,给批注单元划分课时,通过教师示范、教师指导、同伴互助和独立运用,有序实践“多阅读策略教学”。  相似文献   

13.
<正>单元统整是增强课程理解、促进素养培育的基本途径。单元统整下历史单课素养培育是历史课程育人的基本环节。近年来,为革除碎片化教学弊端,打破“课时主义”束缚,促进深度学习与素养培育,单元统整教学已成为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热点,倍受学界关注。同时,单元统整教学实践中广泛存在“集合化”“碎片化”和“封闭化”等异化现象,这些现象制约了单元统整下单课素养培育的实施。对此,本文拟以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下简称“本单元”)第9课“对外开放”(以下简称“本课”)为例,阐述单元统整下历史单课素养培育的理念、误区及策略,以期服务实践,求教于同仁。  相似文献   

14.
<正>生活和学习中,逻辑无处不在。学好逻辑可以使我们思维更缜密,论证更严谨,语言表达更准确,还可以帮助我们合理思考,由已知探寻未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课程目标”中提出“发展逻辑思维”,学生要能“运用基本的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判别语言运用的正误,准确、生动、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认识”。基于此,原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四和现行的统编普通高中教科书选择性必修上册都安排了逻辑知识专题(单元)。  相似文献   

15.
<正>统编版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投入使用后,容量大、课时少是教师们面临的首要问题。经过大家的实践和研究,我们发现从大单元主题教学的角度出发,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及学情,基于单元主题,整合、重构学习内容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思路。以下笔者结合个人教学情况谈一些实践性认识。  相似文献   

16.
胡月明 《福建教育》2022,(36):31-3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更加关注和重视识字的质量,在第一学段识字写字的要求中首次提出“尝试发现汉字的规律”“有意识地梳理”“尝试进行分类”的理念。本文针对当下识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统编教科书中识字单元编排的内在逻辑,建构归类识字的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7.
滕衍平 《小学语文》2023,(3):33-35+57
设计“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开展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是核心素养导向下课堂教学的显著特征。然而,在一线教学中却出现了很多设计误区,需要教师准确理解“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内涵,揭示并分析设计误区;深入研读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明确“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的功能定位;确定单元整体学习情境,设计和运用单篇课文中的“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  相似文献   

18.
单元整体教学是用好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基本方式和有效路径,也是重要的现实课题.单元教学目标在单元整体教学的诸构成要素中处于统领与核心地位,是单元整体教学的逻辑起点和实践基础.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开展单元教学目标设计的策略主要有三:一是基于学科核心素养,设计单元教学目标;二是基于单元结构,设计单元教学目标;三是基于单元前测,设计单元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9.
<正>丁卫老师通过追问统编教科书,根据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挖掘文本价值确定教学目标,结合课后练习题与学习伙伴对话,厘清统编教科书助学系统,设计教学活动,借助教材体系把握学生阅读经验,推进语言实践,让学习真正发生。  相似文献   

20.
素养导向的新课程背景下,单课时教学也要有大单元意识。以人教版化学必修第一册“活泼的金属钠”为例,阐述了如何立足课时内容,以大概念为抓手构建大单元;如何以素养为目标,借大单元素材丰富课时内容。着重从情境素材选取、驱动性问题和评价设计、结构化板书等方面呈现了融入大单元意识的单课时“钠”的教学设计,总结了大单元视野下单课时教学设计的思维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