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环境形势日益严峻,生活污水和垃圾污染、畜禽养殖污染以及不合理施用化肥、农药引发的面源污染等均呈加剧态势,农村工业企业"三废"超标排放现象普遍,土壤及食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农村生产与生活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已经对农民群众的生活和身体健康以及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成为制约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水平正在稳步提升。然而,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发展与城市公共产品的快速发展相比,其供给令人担忧。作为广大农民所赖以生存、农业生产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性条件,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状况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水平和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又快又好发展,应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3.
闫红梅 《中国科技信息》2007,23(14):193-194
大力开展农民职业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根本举措,对于培养现代新型农民,实现农业转型,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和农村城镇化发展,以及全面提高农民经济生活水平和社会政治生活地位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新时期,应当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特点和农村、农民全面发展要求的农民职业教育新体系.  相似文献   

4.
屈达 《今日科苑》2007,(12):94-94
随着人口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用水量增大,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工业和城市迅速发展,高强度、大流量集中取水以及农业灌溉用水增加,生活用水被挤占,一些原来吃水不难的群众因此进入了困难行列。一些农村地区被来自城市的生活污水污染和工业废水污染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农村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正严重影响着农民的身体健康。加强工业废水排水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中采用合理的方案和措施,及建立良好的供水水质保证体系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当前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的整体生活水平都有了明显提高,于是在生产,生活方面的新需求也开始出现,这就是为那些想在农村发展的朋友提供了很大的市场空间,  相似文献   

6.
当前形势下,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生产生活水平是否提高,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只有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才能真正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增强,才能真正推动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农业期刊的出版和发行工作肩负着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为农民增收做贡献的重任.面对农村形势的变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办刊环境、读者对象、发行渠道、收入来源及整体经营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如何找准定位,做到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增长是摆在每个农业期刊办刊人面前的大课题,也是农业期刊做大做强的新契机.  相似文献   

7.
教育与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经济的迅猛发展对农村教育的体制、结构和水平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一、农村经济的转变对农村教育结构提出了新要求。近年来,农村经济的转轨变型主要表现在:第一,由单一的粮食生产向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和农工商综合发展的方向转变。1983年在农民的生产性纯收入中,来自农村工业、建筑业、商业、运输业、服务业等的收入已占18.7%,平均每人51.5元。第二,由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商品生产转变。1984年粮食及主  相似文献   

8.
王仁清 《大众科技》2004,(11):59-60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简称"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我国要实现现代化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难度最大而又非完成不可的一项任务,就是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地增长,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那么农村应该靠什么来脱贫致富,从而实现小康呢?一是发展现代农业;二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这二项都需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  相似文献   

9.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其中, "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农村的主体是农民,加强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是实现"乡风文明"关键.  相似文献   

10.
土地整治中农民居住方式变化的生态环境行为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会广  李浩华  张耀宇  邹伟 《资源科学》2013,35(10):2067-2074
土地整治带来了农民由分散到集中的居住方式变化,由此也对农民生活及农村生态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本文基于南京市高淳县、溧水县以及六合区18个村183个农户的调研数据,分集中居住(10个村,101个农户样本)与分散居住(8个村,82个农户样本)两个组,并运用描述性分析、对比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等方法对集中居住区与分散居住区农民生态环境行为进行了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 土地整治中农民居住集中化,与此同时其生活方式、生态环境行为方式也出现了与分散居住区农民显著不同的变化.集中居住区农户与分散居住区农户相比,在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处置方式、能源及户厕使用种类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总体上,集中居住区农户生活废物废水的处理方式得到好转,能源利用效率提升.因下水管网建设不完善或缺少处理设施,集中居住区生活污水大多集中后外排,这种排污模式对社区外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同时使农民生活排污的外部性影响由社区内转变为社区外.这对今后改进土地整治工作而言,必须考虑到农民居住方式变化的生态环境行为效应.在相应评估基础上的土地整治才能处理好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及农村生态之间的关系,对三生空间格局的优化才具有真正的指导意义和示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在第三屠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期间,本刊记考在深圳专程采访了致力"成为推动中国半导体设计产业的主要办量'的翱科公司与其创始人--副主席兼策略总裁高秉强及技术副总裁、翱科半导体公司总经理陈凯博士.  相似文献   

12.
科学界有一句格言,“创造的秘诀在于求异”。异,就是与众不同,就是独树一帜。许多科学家和发明家都是属于“特异”一类的人。他们勇于发表异言,乐于坚持异见,善于运用异思。总之,他们的特征是标新立异。“异”是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有人曾把“异想天开”贬斥为不切实际的胡思乱想,这是一种偏见。其实,没有“异想”,何来“天开”呢?异想,使我们摆脱了控制性观念的束缚,使我们超越了常规式思考的限制。有人也将“见异思迁”一词用来讽刺某些在事业上不安分守已的人,这也是不恰当的。须知,这个“异”正是创造本能的体现。山…  相似文献   

13.
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哲学,从其产生以来,自然界是否存在客观辩证法问题一直是争议的核心。辩证法概念发展的一般哲学史含义同德国古典哲学的特殊转义是造成自然辩证法概念理解分歧的根本原因。因此在哲学史背景下对辩证法概念进行文本学考察,是判别自然辩证法概念真实含义及其合理性的最可靠依据,是深入进行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前提,是保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完整性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唐芬 《科教文汇》2011,(8):163-164
喜欢活动、需要快乐是小学生的天性.这中间包含了他们对未来的追求.对人生乐趣的渴望。在活动化教学活动中,他们要摸、要闻、要尝、要听、要唱、要跳、要画、要写:在和伙伴们一起活动时,要说话、要进行思想交流、要模仿别人,要探索、要创造、要驰骋于想象的天地。他们积极参与其问,兴趣盎然,领悟了学习的喜悦,获得了成功的满足.从而充分发挥了个性.提高了他们的全面素质.  相似文献   

15.
陈光霓 《科教文汇》2012,(25):86-86,91
讲述故事的游吟诗人和歌者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很重要的历史文化传播者。文章以传统西藏的说唱艺人"仲肯"和古希腊诗人"荷马"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和对照游吟诗人的共通之处,说明故事的讲述人在"行走"中不仅完成了史诗的创编、演述和流布,同时也在这个过程中构建起了凝聚群族认同的社会记忆。  相似文献   

16.
蔡鸽 《科教文汇》2013,(2):131-132
0—6岁的儿童年龄较小,生长发育较快,孩子的营养、吃饭问题就成了老师和家长们一个比较关注的话题。而现在的很多孩子由于挑食、厌食导致体重超标、营养不良,本文在基于实例的基础上,结合孩子的生理和家长的教育问题,提出可行的教育方法,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7.
"参考文献"与"引文"的差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林晓军  王昕 《情报科学》2000,18(2):180-181,184
"参考文献"、"引文"是文献计量学中引文分析法常用的两个学术用语,针对目前某些文献中对这两个术语使用比较混乱的现象,本文从信息的角度论述了这两个术语的基本概念和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中国制造与"世界第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制造”的崛起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经济为全球所瞩目的主要原因。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整体经济的质量和结构得到有效调整,国有企业的改革和效益也较过去出现了较大程度的改善,外资企业蜂拥挤般进入中国,民营企业在夹缝中生存下来并迎来了其发展的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文献角度与医学原理,分析了《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痛痒疮,皆属于心"一句中的"痒"字,对历代医家的理解作疏解,并结合当代学者的观点展开了探讨。同时,"对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的含义提出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20.
吴志春 《科教文汇》2014,(36):223-224
“从哪里来”和“到哪里去”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本文试图对“根”与“跟”的神话哲理进行阐述,并在文学哲学等领域探讨文化寻根的种种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