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998年正回月22日,是朱自清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日。以绒心目中的朱自清先生》为题,我们开展了一次写作活动。通过写作。达到了两个目标:一、促进学生阅读朱自清先生的作品,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二、了解来自清先生的生平和他一生追求光明的思想历程,接受朱自清先生人相勉力的熏陶。在引写过程中,我注意启动学生的思维,精心设计了引写过程:第一步,收集资料,开座谈会。初三学生对朱自清先生的了解,仅仅是读过他的《春》和《背影》,从《谈骨气》一文中知道毛泽东对他的评价。所以还必须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有关朱自清先生的生平资料和先…  相似文献   

2.
备课资料背景教科书认为,《背影》写于1925年。据季镇淮著《朱自清先生年谱》:“1927年(民国十六年丁卯)先生30岁……10月11日,《唱新诗等等》一文写成。同月,写散文《背影》。”《背影》反映的是民国六年前后的社会现实。据朱自清之子朱乔森所编《朱自清生平著作编年简表》,在动荡不安的社会中,朱家也“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相似文献   

3.
一、散文巨匠的纯美情愫 朱自清先生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散文巨匠,写出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佳作,如《春》、《绿》、《荷塘月色》,还有《背影》、《威尼斯》等等,由此他被称为“美文大家”。郁达夫先生曾评价他说:“文学研究会的作家中,除冰心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当我们沉浸到朱先生的作品中时.我们不由得会在内心发出这样的感叹:“它们美得像诗一样!”的确,朱自清先生的精品佳作都给人以“诗”的美妙。  相似文献   

4.
一、关于《天堂与五月》和《花一般的罪恶》1926年邵洵美自欧洲回国,到上海的第一件事便是拜访《狮吼》杂志同人,与滕固、章克标成了至交,并成了《狮吼》的主要撰稿者.1927年1月,他的第一本诗集《天堂与五月》作为“狮吼社”丛书,由光华书店出版发行.朱自清编《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时,在《选诗杂记》中说:“还有邵洵美先生的《天堂与五月》,到底没找着.赵家璧先生来信说,上海也没有.清华有,丢了.我托李健吾先生问过沈从文,同时自己写信去;他写过《我  相似文献   

5.
《朱自清先生》一文是通过作者冯至与朱自清先生交往中的几个片断的回忆和述评,赞扬了朱自清先生的优良品质和可贵精神,表达了作者对朱自清先生的深挚崇敬和怀念。我想,阅读《朱自清先生》这篇文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习朱自清先生怎样做人。纵观全文,作者怀着由衷的钦敬之情从四个方面阐述了朱自清先生的做人要旨。一、勇于探索,坚定不移文章首先以追忆25年前的往事入手,从《雪朝》引出这部诗集的作者之一的朱自清先生。进而指出《雪朝》的风格是“里边的诗有一个共同的趋势:散文化、朴实,好象有很重的人道主义色彩。”这种风格,正  相似文献   

6.
读罢冯至先生的《朱自清先生》,只觉得用李准的一句话能道出我读后的初步感受,“我们看见,有些人物在文学作品中好象很熟悉,好象作者用了很多笔墨来写他,但是仔细拆开后,并没有用多少笔墨,很简单。”(《关于电影创作的语言和细节》)《朱自清先生》一文写得的确太简单了,简单得叫人在课堂上似乎讲不出个什么来;然而作品里的人物形象又是那么生动感人,迫使人不得不探究一番,冯至先生运笔到底有什么神力? 冯至先生按照对朱自清先生了解和接触的先后顺序,写了几个极其普通的事和细节。先  相似文献   

7.
《背影》的作者朱自清本名朱自华,1898年11月22日出生在江苏东海县。朱自清的出生,令全家上下喜气洋洋。朱自清曾有两个哥哥,还未成年就不幸相继夭折了。在他之后,又有了众多的弟妹。父亲对朱自清抱很大的希望,给他取名"自华",这个名字源于苏东坡"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诗句。"自清"则是他在读北大预科时为了自警自策而改的名字。  相似文献   

8.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在1927年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作品,他和《背影》一起被誉为朱自清散文中的"双壁"。如果说《背影》通过淳朴的叙事,以美德与真情激动着千万读者的心,那么《荷塘月色》则借助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营造了情景交融的意境,带给读者是一种美的享受。《荷塘月色》是学生进入高三以来第一篇学习写景抒情散文,学生初中学习过朱自清  相似文献   

9.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整体风格清新自然,他的散文,无论是记叙人物、风景、叙事还是抒情,都十分切实的抒发了自身的情感,犹如清风拂面,没有丝毫的刻意之感.而《荷塘月色》作为朱自清的散文代表作,集中地反映了其散文创作风格.本文就《荷塘月色》一文来谈谈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语言艺术.  相似文献   

10.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历来被奉为经典,文中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父子之间的深挚情感。但在现实生活中,朱自清与他的父亲朱小坡之间却长期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相似文献   

11.
卢谦 《江苏教育》2007,(7):30-30
朱自清是中国新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学者,他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教学工作,可谓“桃李满天下”,他在清华大学除了担任中文系主任外,还开设了《中国文学史》《现代文学讨论及习作》《中国文学批评》《文辞研究》等十几门课,朱自清先生工作非常繁忙.他又是怎样备课的呢?  相似文献   

12.
读著名诗人冯至的散文《朱自清先生》,如同坐在一个尊长者面前听他回忆自己的老朋友:絮絮而谈,娓娓而论,色声平和。然而正是在这平静的回忆之中,透露出脉脉深情。这就是《朱自清先生》的抒情特色:细微之处显风范,平朴之辞寓深情。平朴的抒情特色首先体现在它的选材上:避开重大事件,尽选细微小事。作者所写是朱先生25年的人生厉程,作为一个文坛高手、民主斗士的朱先生,可写的显赫之事可谓多矣!且不说备受推崇的散文佳作;仅就其在抗战纪念会上的振臂一呼“新中国在血火中成长了”;(朱自清短文《这一天》)仅就其面对着国民党的刀枪,疾书《闻一多先生》,  相似文献   

13.
给亡妇     
《给亡妇》是朱自清先生哀悼亡妻武钟谦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朱自清1916年结婚,婚后夫妻感情甚笃。不幸的是,武钟谦因肺病于1929年11月辞世,时年32岁。妻死后,朱自清常常忆旧事而怀所爱,抚儿女而伤亡人,凄怆之情,不能自已,就在武钟谦去世三周年前夕(1932年10月),他写下了这篇文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以富于至情至性著称。《给亡妇》正是最能表现这一特点的文章之一。作者以朴素、明白的家常语,描写妻子对丈夫、儿女的爱。写的都是日常琐事,却处处见精神。文章没有拔高妻子的形象,也不掩饰作者自己的弱点。是那样坦诚、真实,丝毫不见为文造情的痕迹,有的只是不吐不快的情思。  相似文献   

14.
新文学家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号实秋。他居长,名自华,弟物华、国华,妹玉华,以“华”字排行。自清先生在《诗多义一例》一文中说:“又譬如我本名‘自华’,家里给我起个号叫‘实秋’,一面是‘春华秋实’的意思,一面也因算命的说我五行缺火,所以取个半边‘火’的‘秋’字。”后来于1917年投考北京大学,录取进了哲学系,遂改名“自清”,字“佩弦”。这次改名,乃为了策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便取《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严”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至于改字“佩弦”,朱自清之子,朱乔森解释曰:“佩弦,是借用了《韩非子…  相似文献   

15.
朱自清先生的《绿》中,在对景色进行描写时,语言精准优美、质朴天然,将自己当时的内心情感与眼前看到的景色完美的结合起来,给读者们呈现出了一幅清雅秀丽的山水画。本文对朱自清先生的《绿》进行了仔细地品读和分析,为朱自清先生完美的描写方式和娴熟的表达技巧所折服。  相似文献   

16.
朱自清先生与叶圣陶先生合著了《国文教学》《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标准与尺度》等经典作品,对自身的语文教育思想做出了一个明确的归纳与概括。朱自清先生认为,语文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本国的固有文化,并强调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在教学活动的表达。在作品中,朱自清先生率先提出了作文训练和技术训练两大理论,并要求语文教育活动围绕这两大核心开展。相较于既有的语文指导模式,朱自清先生所倡导的"读""悟"已经成为其语文教育思想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7.
<正>从创作的总体上看,朱自清先生沉稳内向的性格、高尚的人品、卓越的才华和独特的审美眼光形成了他寄情寓景,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在《荷塘月色》的创作中表现尤为突出。当时,他作为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面对中华大地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内心陷入极度的苦闷和徬徨之中。他觉得"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那里走》),因"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我生活","还是暂时超然为好"(陈竹隐《忆佩弦》)。但是,朱自清先生毕竟是一位  相似文献   

18.
现代散文家朱自清“文如其人,风华是从朴素出来,幽默是从忠厚出来,腴厚是从平淡出来,他的散文确实给我们开出了一条平坦大道……”(杨振声《朱自清先生与现代文学》)。翻开《荷塘月色》,幽静、淡雅之气沁人心脾。1927年7月的清华园,应是酷暑难当,但是,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月下荷塘,让人陶醉,让人感悟。  相似文献   

19.
《荷塘月色》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于1927年7月所写的散文名篇,由于作者的创作时间刚好与当时特殊的政治年份巧合,因此,对于《荷》文的分析,许多论者总是从它的政治背景入手。其实不然,朱自清先生的生前知交,都一致认为他是一个潜心做学问,对政治不太关心的人。正如已故的学者王瑶先生所说:“朱先生的思想和政治  相似文献   

20.
朱自清是现代著名的散文作家和诗人,他研究古代文学也很有成绩,尤其难得的是他又很重视普及,《经典常谈》便是四十年前(1942年)他为青年学生写的一种普及读物,可惜流传似乎并不很广。此书现在比较容易见到的本子有两种,一是三联书店出的单行本,与吕叔湘先生的《语文常谈》等小册子是一套;另一种是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经典常谈》收在《论文集》的下册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