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0 毫秒
1.
在信息资源网络化高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传统的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已远不能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而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发展三大支柱之一,建立现代化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体系,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生态位理论基于对公共资源生态因子的研究,可以更好定位高校图书馆的生态位,促进高校图书馆从单一的管理模式向生态位建设演变,推动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柳州师专学报》2015,(5):125-127
从信息生态学的视角探讨了现代高校图书馆的建设问题,认为高校图书馆建设就是要营造生态和谐的图书馆信息文化环境,打造多元一体的图书馆信息共享平台,构建科学规范的信息监控系统、信息整合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和信息评价系统。  相似文献   

3.
在突出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图书馆的生态文明建设尚处于起步与探索阶段.本文以福州大学至诚学院图书馆为例,在SWOT模型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独立学院图书馆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劣势,进一步提出并建立了独立学院图书馆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高校图书馆在终身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终身教育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在于"大力推进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改变传统的服务模式、建立学科导航系统、提升图书馆信息服务层次"等思路,并对建设学习型图书馆,如何提高馆员素质进行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5.
黄汶 《许昌学院学报》2012,31(2):153-156
在建设节能环保型生态图书馆的必要性的基础上,分别从图书馆的设计、建设和人文环保的角度,阐述了生态图书馆的建设应采取的各种环保措施,旨在提高全社会的节能环保意识,从真正意义上加强生态图书馆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高校图书馆作为传播知识文化的场所,是高校师生进行知识汲取和信息索求的场所,是高校教育教学质量重要的支撑载体之一,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实施者之一.因此,将生态、环保的理念融入图书馆建设中去是促进高校图书馆作用的重要举措,本文主要浅析图书馆生态建设中的绿化和布局.  相似文献   

7.
文中就大学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建设问题,从三方面论述了加强大学图书馆文献信息开发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与紧迫性,以及如何开发建设,从而实现充分利用馆藏优势、发挥其"第二课堂"的信息职能作用,更好地为读者服务,为教学、科研服务.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总书记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高校图书馆工作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高校图书馆应从着力开发文献信息资源,搞好精神文明建设,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等3个方面贯彻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此要注重图书馆员队伍的建设.  相似文献   

9.
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的建设离不开信息化,也离不开大量与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相关的技术创新和实施利用,需要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本地区高校图书馆作为科技信息资源的主要载体, 应充分利用自身的科技信息资源优势,积极与"两型社会"建设的主导者和主力军-即政府和企业开展合作.文章分析了长株潭高校图书馆构建"两型社会"创新型服务平台的重要意义和国内外图书馆情报服务创新的现状,针对长株潭的产业特点,提出本地区高校图书馆情报服务创新的四条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10.
孙维琴 《华章》2007,(11):233
信息素质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是一项长远持久的系统工程.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和完善的设备是培养大学生良好信息素质的物质基础.网络的日益普及打破了时空的局限,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遨游世界.高校图书馆必须加速馆藏特色资源的开发和数字化建设,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确定文献资源建设的总体目标,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特色藏书体系.因此,高校图书馆应积极探索有效的途径以此来加强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1.
“文化生态”研究的是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哲学视角下的文化生态研究将社会环境而非自然环境作为研究对象。进入20世纪以来,国际国内对文化及其经济属性、产业功能等越来越重视,对文化生态建设的研究也日益关注。河北省作为文化大省,存在文化风貌守旧、文化资源开发不足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其文化生态建设发展的桎梏。文章运用SWOT分析法,就河北省自身的优势与劣势,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2.
生态与文化协同共生发展模式是一种新的生态文化产业培育模式。盱眙的文化产业发展独具特色,形成了以龙虾为主要代表的创意文化品牌,集聚发展了铁山寺、明祖陵等文化旅游品牌。今后盱眙要按照五色生态文化循环发展机制,建设乡村休闲、户外拓展、考古探险、博物科普的知名品牌。在自然生态、乡村生态、文化遗址等原真性环境中体验目的地的精神要旨,发展精神旅游,构成乡村生态、自然生态与人的精神世界契合的文化场域,同时注意文化发展和城市文化形象的耦合、关联,并提出建设淮河生态文化实验区的构想。  相似文献   

13.
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分析,物质文化和工具理性对大学的冲击使大学文化传承出现了生态性失衡,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大学文化碰撞交流和传递中被遗忘和边缘化。民族非物质文化和大学教育存在着生态性的互动和制衡,大学生态对民族非物质文化具有吸纳和创新价值,民族非物质文化传统促进大学文化生态平衡和特色发展;通过建构人文-文化、学科-学术、静态-活态、生态-人文等和谐共生的平衡生态,实现民族文化和区域大学共生共荣的互动发展和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14.
文化生态是指人类的文化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考察池州荡里姚宗族傩神会的文化生态,可以加深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池州傩戏的整体理解。文章透过荡里姚宗族的地理位置、村落镜像、宗族变迁、傩戏传承、演出场地、舞台装置、砌末道具等问题,对荡里姚宗族傩神会的文化生态环境及其跳傩相关事象的深层文化内涵进行了分析,揭示了池州傩文化与宗族生态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5.
秦枫 《宜春学院学报》2011,33(9):115-118
文化生态保护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生态及上层建筑(政治),是以上各个变量系统的交叉,而非某一单独系统的结果。以徽州文化区的生态为切入点,从三个维度———自然、社会及政治进行考察与阐述,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集群进行创造文化活动的物质基础,提供必要的时空地理环境,故保护自然生态的多样性,是进行文化生态保护的首要前提。文化生态问题源于社会问题,对待文化生态的态度更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同时,文化生态保护离不开政治手段加以引导、规制和宏观调控。此三者对文化生态的影响不仅是单向的,更是三者之耦合。  相似文献   

16.
托马斯·品钦小说从自然生态层面抨击了在资本主义"人控制自然"意识形态、技术理性、经济理性等的驱使下,人对生灵、自然环境、城市环境等的严重破坏;从社会生态层面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的反生态性和非正义性所导致的战争之灾和种族屠杀,权力和技术的合谋造就了一个"类死人"的世界,技术异化使人物化及人际关系的畸形等社会生态严重失衡的现状;从精神生态层面批判了科技至上、物质主义、消费主义等对人性的异化、对文化的践踏,以及人们信仰的丧失等精神生态危机。对此,托马斯·品钦提出了一系列化解生态危机的方法,表达了对人类生存困境的忧思与后人道主义关怀,发出了对生态正义、回归自然、绿色消费、文化多元等的呼吁,希冀建立一个远离有害物质和生态灾难、免除种族与性别歧视以及资本主义毒害和压迫的生态社会。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70年代,麦克卢汉围绕生态问题发表了一系列论述。总观麦克卢汉对生态问题的论述,其特出之点在于对生态之艺术特质的强调,这也是麦克卢汉生态思想的精义所在。麦克卢汉认为,生态在现代的涌现是技术发展产生的后果,因此,生态并不是自然。质言之,生态是技术时代的自然观,它在特征上有点类似于前技术时代的自然观,但不同于前技术时代的自然观;其不同在于它具有某种突出的"艺术"特质。就艺术而言,在麦克卢汉眼中,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产品,更主要的是它作为一种新感知、作为一种成分,参与人们的存在,为人提供新视野,使之适应新环境,与新环境建立关系。可以说,麦克卢汉的论述,在某种意义上,为生态美学的出现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试论文化生态及其研究意义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在阐述化,生态概念的基础上,提出化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即是化生态的内涵。由于化生态是一个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涉及面广,当前宜将和谐人类化与自然环境关系作为突破口,着重进行研究。同时以长江化生态为例,揭示了化生态研究的意义:(1)有助于深刻认识地区化的根基与特质;(2)有助于深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开拓地区化研究的新领域;(3)有助于借鉴历史经验,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新发展,是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恩格斯对人、自然与社会三者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以人与自然关系为核心的生态思想,为我们今天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0.
发挥图书馆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管理与传播的社会组织,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通过探讨加强图书馆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使图书馆更好的为和谐社会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