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1971—1972年是中国当代外交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时期。中美和解带动了中国国际战略的转变,也带动了国际格局的变化。巴基斯坦是中美两国建立联系重要的"中间人",发挥了桥梁作用。然而,几乎在同一时期,南亚次大陆上出现了印巴危机进而爆发了第三次印巴战争。在缓解危机、敦促战争停火和撤军的过程中,中美两国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沟通,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开展了"合作"。  相似文献   

2.
第三次中东战争是冷战时期美苏两国没有直接参与但却影响巨大的局部战争。美国的暗中支持使以色列胜券在握,敢于先发制人。战争过程中美苏两国首脑间的"热线"沟通使战争迅速结束,美苏对话反映了美苏关系朝着缓和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南亚地区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不丹、斯里兰卡、马尔代夫等国和克什米尔地区,同我国有较长的边境线,共有人口约12亿,是世界上贫困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克什米尔问题是殖民主义在印巴两国间制造的历史遗留问题,也是印巴两国长期交恶的核心所在,是南亚次大陆半个世纪战乱的根源。  相似文献   

4.
从中巴建交到两国形成默契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两国关系一波三折,经历了建交初期的冷淡与疏远、50年代中后期的曲折发展和中印边界冲突后的改善与友好三个演化阶段。从战略结构上看,中巴关系本质上受制于"南亚安全困境",即南亚地区印巴敌对和国际大国中美苏之间的双重矛盾。  相似文献   

5.
印巴两国的积怨可以追溯到1947年。历史上印巴两国曾为一个国家——印度。印度曾长期遭受英国的殖民统治。1947年8月14日,南亚次大陆人民以“非暴力不合作”的形式,终于迫使英殖民者结束了对印度长达195年的殖民统治。就在自由即将降临的时候,英殖民者却炮制了一个残酷分割印度的“蒙巴顿方案”——即“印巴分治方案”。  相似文献   

6.
印度、巴基斯坦是南亚的两个大国,两国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南亚次大陆的安全形势。自印巴分立以来,双方由于历史、宗教、领土等因素造成的摩擦和冲突不断,给南亚带来了不稳定的因素。本文试从建构主义互动、身份认同的视角来对印巴冲突的原因、困境及出路进行分析,从而为我们分析印巴关系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冷战期间,美国和原苏联展开了对中东石油的博弈。20世纪60-70年代,苏联打入美国中东石油势力范围,但未能动摇美国石油财团的优势地位;“两伊战争”期间,美苏不同程度地对战争施加影响,美国不仅遏制住“两伊”争霸海湾的企图,而且通过压低油价的战略从经济上拖垮了苏联;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借助海湾战争和苏联的解体最终实现了中东石油霸权。回顾和反思美苏争霸中东石油的过程与结局,能够获得有关中国石油安全的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8.
课本第 40页 :“为了争夺土地、人口 ,一些较大的诸侯国 ,不断进行兼并战争。谁战胜了 ,就召开各诸侯国会议 ,迫使大家承认他的首领地位 ,成为‘霸主’。”春秋时期的战争既有兼并 ,也有争霸。这里讲霸主的形成 ,应该着重讲“争霸”。春秋时代王室衰微 ,“礼崩乐坏。”但霸主的产生从名分上说来 (形式也是一种内容 )却是为了“尊王攘夷” ,维护周礼。所谓兼并 ,是指吞并别国领土以至灭人国家。春秋时代的兼并战争 ,主要是大国兼并小国特别是少数民族小国。兼并战争并不能导致霸主的产生。大国与大国之间的战争则主要是争霸 ,即进行争做霸主…  相似文献   

9.
美苏争霸     
一、阶段特征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苏联。中国和英国等国为了反对共同的敌人,结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二战结束不久,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赫鲁晓夫上台以后,提出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战略。随着苏联经济。军事实力进一步增强,从50年代后期起,美苏争霸的格局逐渐形成。美苏争霸分为三个阶段。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是美苏争霸的第一阶段。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既有缓和又有争夺。在缓和方面:1955年,苏联主动与西方国家合作,签订了对奥和约,解决了二次大战的一大遗留问题…  相似文献   

10.
【单元导读】本单元叙述的是从“二战”结束至苏东剧变前的历史。在经历了“二战”的惨痛经历后,人类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虽然这一时期出现了美苏两国冷战和争霸的局面,但是新的世界大战始终没有发生。正是在这样相对和平稳定的世界局势下,也是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人类文明沿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继续发展。具体历史线索如下:  相似文献   

11.
冷战时期巴基斯坦的安全忧患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独立前的穆斯林和印度教徒相比处于弱势,弱势团体的安全忧患意识成为穆斯林赞同印巴分治的重要原因;印巴独立后的“土邦之争”证明了巴基斯坦存在着安全忧患;巴基斯坦在“印巴战争”中的失利又证明了巴基斯坦是弱势团体。为了解决安全忧患,巴基斯坦采取对内发展军事力量和对外与美国结盟的对策与印度进行抗衡。其结果致使巴基斯坦国民经济发展缓慢,影响了综合国力的提高;导致了部分穆斯林国家的不满,进一步恶化了与印度的关系,给巴中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  相似文献   

12.
试析1947-1972年巴基斯坦的外交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7-1972年,巴基斯坦的外交政策经历了从不结盟政策到结盟政策,再从结盟政策向不结盟政策的调整。巴基斯坦外交政策的调整折射出了冷战的时代背景,反映了巴基斯坦努力捍卫国家利益的艰难尝试,深刻地凸显了巴基斯坦恶劣的安全环境对其外交政策的制约。  相似文献   

13.
We arrived in Bombay early in December, all agog to see the wonders of one of India principal cities and looking ahead to visiting Delhi, Agra and the Taj Mahal, even the Khyber Pass, Afghanistan and Karachi. We accomplished only the first of these. After one night in Bombay we awoke to the news that India and Pakistan were at war.  相似文献   

14.
印巴克什米尔争端可说是英国仓促撤离印度次大陆的一个悲剧性结果。印巴正式分立时,克什米尔邦的归属仍未确定,这就使得争端有了产生的可能。克什米尔王公宣布加入印度后,由于土邦归属原则的不明确性,加之印度在土邦归并问题上执行双重标准,巴基斯坦因而拒绝承认加入有效。从根本上说,导致克什米尔争端产生的原因是克什米尔在政治、安全方面对印巴两国的极端重要性,双方都不愿放弃,或说是不能失去。  相似文献   

15.
1947—1948年,杜鲁门政府对巴基斯坦态度冷淡。这一时期杜鲁门政府婉言拒绝了巴基斯坦的求援要求,试图奉行英联邦战略,依靠联合国解决印巴克什米尔争端,并对印巴两国实施了武器禁运。杜鲁门政府对巴基斯坦态度冷淡的原因有四:南亚在美国全球战略中处于次重要地位,不愿与英国引起争端,重视印度甚于巴基斯坦,另外,也与美国对巴基斯坦的初步认识有关。  相似文献   

16.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十年来,在地区安全、能源合作和经贸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其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扩员问题也被正式提上日程。目前最有可能成为正式成员国的四个观察员国是蒙古、印度、巴基斯坦、伊朗,通过对这四个国家的实际情况和扩员利弊进行的综合分析,笔者认为,目前上海合作组织扩员机制的执行还需谨慎。  相似文献   

17.
巴基斯坦为何抛弃与美国结盟的外交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70年代前,巴基斯坦实行与美国结盟的外交政策,结果给巴基斯坦的政治、经济和对外关系造成了一系列的消极影响,特别是与美国结盟并不能保障巴基斯坦的国家安全。从70年代开始,巴基斯坦政府为了获得更大的外交活动空间,决定改变与美国结盟的外交政策,奉行新的不结盟政策。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随着美国南亚政策的调整,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前,美巴的盟友关系出现了潜在的裂缝。中印边界冲突发生后,美国在未同巴基斯坦磋商的情况下向印度提供军事援助,导致美巴关系出现危机。冲突停止后,美巴关系继续恶化,在1965年印巴战争爆发后降到了历史的最低点。本文也认为美巴关系发生剧变有其非常复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关于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学术界己早有权威定论,自是不必赘述。然而,关于导致鸦片战争爆发的英国国内方面的原因人们却鲜有提及,缺乏足够的分析探研。如英国国内各政治派别的争权夺利的斗争、周而复始持续不断的经济危机的打击、日益高涨的群众运动特别是工人运动以及欧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和影响,极大地触动了英国资产阶级统治的宝座。为了缓和国内日益激化的矛盾,向国外转嫁危机,促使英国资产阶级迅速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因此,对这方面的问题进行一番认真的探究,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已经成为历史,当我们回眸20世纪外国文学时,必须正视“战争与20世纪外国文学”这个无法回避的话题。战争使人的处境变得越来越难以理喻,人们在精神上普遍感到迷惘、痛苦、悲观。人的心理变得更加复杂。20世纪西方社会的种种困惑人心的问题以完全不同于19世纪传统作家的方式进入了文学。茨威格像20世纪其他许多作家一样,在其作品中很少像传统文学那样直接再现战争场面.主要是表现战争对人心理的冲击和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